北市將921震災善款6400 萬元轉贈予四川解北小學作為重建費用
氣爆意外,對高雄人來說,是一場集體的創痛,沒有人想到數十年來發展重工業的附帶傷害,竟是腳底下佈滿各種工業氣體管線。如果氣爆發生在白天,人員傷亡恐更慘重,因為那是市區精華地段,是許多人上下班或上學必經之路,也因此,在氣爆發生後曾親見現場的人,難受與恐懼的情緒夾雜,眼淚直掉的也不少。
安撫受創的人心,做再多恐怕都有所不足,但偏偏有人在這些年不斷操作議題,試圖把氣爆與弊案劃上等號,從中擷取政治利益。作為稱職的民代,真正該做的事情是,提醒政府從災難中記取教訓,推動裨益民生福祉或建置安全城市等議案,並監督各相關重建計畫的施行,讓逝者能夠安息,災民可以撫平傷痛,市民從此安居樂業。
昨天下午,高雄市議會進行 #高雄市議會七三一石化氣爆事件民間捐款專戶收支運用情形調查專案小組的結案報告,由召集人陳麗娜進行50分鐘冗長的宣讀,報告內容如同外界的預想,#先射箭後畫靶,填充了滿滿的數字和計畫名稱,卻看不到這些款項用在災後復建的實際情形,包括當時受災的民眾如今過得好不好?災區重建的景象、經費投入的實際效應與利弊分析、地方產業或經濟的復甦、官方和民間團體從中得到的救災與復原經驗等。
在朝野對這份結案報告有所疑議下,主席清點在場人數,出席未過半,議會再度提前散會。
🤔捐款究竟該怎麼用?
每有災害,台灣人的善心總是不落人後,捐款怎麼使用,當然可受公評,亦須接受監督。捐款轉作為其他用途,並非高雄氣爆首創,事實上,國內自921地震後,大筆愛心捐款能否用在災後重建的相關討論有不少,大抵的看法是,政府部門宜另行編列預算或特別預算所需。不過,中央和各縣市的作法依舊是沿襲慣例,民間捐款不僅用於緊急救難、弱勢救助,也常用在各項重建或復原計畫(包括行政費用)。
不管捐款如何使用,共識應是用於災民或災區所需,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台北市政府曾將921的善款轉贈中國的離譜案例?
2009年11月16日,台北市議會有一場很精彩的質詢,#簡余晏議員 質問時任台北市長 #郝龍斌,為何將 #921震災善款之結餘款 捐給 #四川解北小學,且金額高達6400萬元?(👉質詢影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90Dgmy49RQ)
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強震,各地陸續傳出災情,罹難人數2415人,房屋全倒和半倒的數目均超過5萬間。來自民間的善款,總數超過375億,其中 #台北市共募得6億2700多萬元。北市府訂定了 #臺北市九二一賑災民間捐款專戶管理及運用要點,規定「本專戶資金之運用,捐款人指定用途或地區者,依其指定用途或地區使用;未指定用途或地區者,#以用於中部南投縣及臺中縣災區為主。其中並以本府所認養之鄉鎮市為優先。」
2002年8月16日,北市府將 #921震災、#2001年桃芝風災、#納莉風災、#2002年331震災 等天災善款之剩餘款,統一挪撥至 #臺北市重大災害民間賑災捐款專戶,並通過專戶的「管理運用委員會設置要點」,921捐款之結餘8181萬3414元也納入此捐款專戶。
2008年3月24日,專戶累積收入總計1億2356萬7378元,委員會審議通過19件補助案,核准金額共計4499萬2488元,帳戶餘額8535萬1460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5月21日馬英九就任總統後,7至9月間,全台因颱風接連侵襲,造成數十人死亡,超過數十億農業損害。#臺北市重大災害民間賑災捐款專戶管理運用委員會 卻在10月3日做出決議,捐助 #四川成都市解放北路第一小學重建費用,金額高達 #6400萬元(#專戶餘額的75%)。
既然善款可以轉贈,為何 #郝市府 當時不願意把捐款用來照顧因颱風受創的民眾,關愛的眼神直接拋過台灣海峽另一端的四川?對照氣爆捐款用在高雄市全區,台北市府慷慨地把救助台灣災民的捐款轉贈給中國修繕校舍的行徑,看在 #陳麗娜 等議員眼中,不知有何評價?在線等〜〜〜
📌補充:
《天下雜誌》有一篇報導〈震災捐款流向何處?〉,內容提到「民間捐款到了最基層,還是透過傳統的地方派系分贓模式在運作」。有一位台中縣鎮長在受訪時提到捐款的花用方式是,「每位鎮代分50萬,總共13名鎮代,分出去650萬。」這筆錢,只要不用於工程施作,單據跟地震有關,公所就受理。看似正常的「捐款徵信表」經過鎮長解說,一一現形,例如某鎮代辦理彩繪元宵活動,可報銷二十五萬元;某鎮代辦理的 #九二一謝神活動,以50萬元核銷;鎮代主席舉辦的 #心靈重建聯歡會,額度更高達89萬元。但地方的自助團體想辦社區報,向公所申請經費補助卻全無下文,只能自掏腰包。
(👉連結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36510)
台北331地震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臺北101伙伴碑與集體記憶 #你有曾為它駐足停留過嗎?〕
雖然台灣疫情肆虐,但是台北信義區的人潮看似未曾受到劇烈衝擊,上週的端午連假,臺北 101 大樓與購物商圈,依舊出現人潮。
但是各位常常走跳信義區的你們是否有注意過,在101大樓靠信義路那側,有一座由7塊巨型七彩琉璃牆所組成的「伙伴碑」,你們是否有曾為它駐足停留過嗎?
▌伙伴碑的由來
這座由七面三米高、兩米寬的立體彩色琉璃牆所組成的紀念碑,以七巧板拼湊為牆面,採半透明的琉璃材質,一到了夜裡,燈光由空心磚內襯向外照射,七彩燈光更引人注目,成為臺北 101 與捷運出口最顯眼的地標。
2002 年 3 月 31 日,臺灣花蓮外海發生規模 6.8 的強震,臺北最大震度 5 度,各地不斷傳出災情。其中最嚴重的傷亡,發生在當時已興建至二百多公尺高的臺北國際金融大樓(後來的台北101)。
地震當時,正值興建到一半的大樓,因強震晃動,樓頂二支塔吊機具與人字臂鋼鐵從56層的頂樓掉落,擔任吊架操作員的陳信陽、陳又禎連人帶車從高空墜落,懸吊在54樓施作鋼骨組合的林建成、陳錦水遭受鋼鐵重擊,還有助理工程師孫同英被高速墜落的吊架鐵片壓中。
331 工殤事件,造成上述五名工人不幸罹難,另有輕重傷19名,震驚臺灣社會。
▌伙伴碑的特色
2007 年 4 月 28 日,伙伴碑正式揭碑。
這座碑由新加坡裝置藝術家 Florence Ng 設計,以半透明琉璃磚為主要材質,採斜角、直線構成不規則的幾何圖形,意在喚起許多人孩童時把玩七巧板的共同記憶,希望能與本土經驗相互呼應,且碑面以各種形狀堆疊而成,詮釋為工地上不同種族、職種、性別的組成,讓紀念意義更多元。
有童趣、色彩繽紛、生氣盎然、富親近性,是伙伴碑最不同於過往創傷紀念碑之處。
▌集體記憶
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是指一群人集體的共同的記憶。概念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Maurice Halbwachs首次完整地提出:
「事實上,過去並非並非如實的再現,......每一件事實似乎都指出,過去並非被保留下來,而是基於現況所重新建構的。
此外,有必要指出,集體的技藝的架構,並非集合個人的回憶而根據事實建立起來的;這些架構也不是空白的形式,可以填塞來自他處的回憶。
相反地,集體的架構正是集體記憶用來重建一種對過去的意想的工具,而在每個時代,對過去的意象是符合社會的優勢思潮的。」
Halbwachs認為個人的記憶是社會所建構出來的,並且是社會當下、共同的關注而引發我們對過去的回憶。甚至,不同的社會團體也能建構、組織他們自己的記憶。
如此一來,那麼又是誰來決定我們要記住過去的那些東西呢?
▌集體記憶的可塑性
許多研究依循著Halbwachs的觀點,發現人們的認知需要依賴物質來傳達。
集體記憶依賴各種文化媒介,譬如:雕像、紀念碑、紀念儀式、文獻、教科書、電視、電影等。
這些研究也早已指出,大眾傳播媒體已經成為強力塑造人們歷史意識的制度化媒介。
甚至可以說:若有人控制了這些文化媒介,他也就控制了集體記憶本身。
英國作家George Orwell的經典小說《1984》裡說:「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
Orwell想說的是,歷史的詮釋掌握在今人之手,誰詮釋了歷史,誰就可以決定或改變未來的樣貌。
▌伙伴碑所塑造的集體記憶
由於集體記憶的不穩定與可塑性,顯示了若要培養人們對過去特定事件的共同意象,有賴於當代人們的有意為之,這場關於記憶的捏塑,是多方勢力角逐與話語權不斷變動修改的結果,因此也被稱為「記憶工程」。也就是說,「權力」與「利益」是記憶工程的要素。
伙伴碑首面琉璃牆上的主碑文,以中文書寫如下:
從這裡延伸出去的
每一角段每一片段
都有勞動者用生命刻劃的軌跡
獻給所有親身參與 TAIPEI 101 的伙伴
並紀念因工往生的
林建成 孫同英 陳又禎 陳信陽 陳錦水 張達權
人文學者顧玉玲的《集體記憶的民主參與:臺北 101 伙伴碑個案研究》研究之中指出:碑文雖以生喻死,點出紀念主旨。但是在協商建碑的過程中,臺北 101 對職災、工殤的字眼頗有忌諱,堅持以「因工往生」取代。
以「伙伴」取代工人,成為指涉含混的字眼,抹去勞動者與雇主的關係,伙伴也可能簡化了其應有豐富意涵。
伙伴碑的第二面牆,是由曾經參與工程、見證大樓完工的人們的姓名所組成的牆。第一排最前面的磚塊裡,多為政界人物或臺北 101 董座的名字,從:陳水扁、馬英九、陳敏薰、焦佑倫,依次排列。
關於(第二面牆的姓名)「誰置前,誰放後」的問題,已經由這些政界、財團代表默默影響碑文的姓名排序,這也反映了建碑時的社會關係。
其實,主碑體上所呈現的,遠不只有階級、族群,有更多具有豐富意義的展現,期待各位壯士們在疫情稍緩之後,能夠有機會自己去看一看,說不定會看到另一種全新的解讀。
▌結語
請看流言處
#臺灣 #時事 #生活 #新聞 #政治 #政經八百 #知識 #大學生 #科普 #科普政治學 #民主 #台北 #臺北 #臺北101 #台北101 #集體記憶 #紀念碑 #地震
台北331地震 在 立法委員林奕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年前最後一次會勘
#大安區信維市場整宅 #都更
#危老建物
✨信維市場整宅位於大安區黃金地段,建物歷史悠久卻遲遲無法都更,因為近500戶整合困難。這棟樓在民國91年331地震時就已是黃單列管,最近地震頻繁,建物結構安全令人憂心,奕華趕在年前再度邀請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台北市政府建管處、#都更處、#市場處、#台北市議員王欣儀辦公室 一同現場會勘。
#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提供建議如下:
🔥#建物結構安全問題堪慮:
初步目視檢查發現鋼筋鏽蝕裸露及混擬土剝落等結構安全問題,建議可透過耐震初步評估,診斷從91年黃單列管至今的結構安全狀況;且本棟大樓已年代久遠,鋼筋規範已屬不足,雖然建物梁柱很多,中小地震可以勉強維持,但萬一未來發生大地震,則有坍塌風險。另外,頂樓堆滿廢棄物以及蓋有違建,亦已超載建物本身負荷耐重度,更增加結構安全不利因素。
🔥#消防安全隱憂恐甚於結構安全問題:
本建物居住人口密度很高,而每戶只有6-8坪,因空間不足,導致走道堆放洗衣機、瓦斯爐、熱水器等,萬一發生意外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棟樓的改建已討論許久,但有極高困難性,一方面因戶數近500戶整合困難,一方面因原有空間過小都更無誘因,還有一樓尚有店面營運而且生意好,短期間租金收益大於改建利益。考量此建築已有結構安全和消防安全的高度疑慮,以及所在位置屬大安區精華地段,雖早已被台北市政府列為整宅都更範圍,但態度消極,希望市府能以公權力介入盡速推動公辦都更,市容得以改善及提升居民居住品質,才是創造政府及民眾雙贏。
信維整宅屬都更特殊個案,我們已要求由市政府主導發出通知召集住戶大會,並能提出可行都更方案,我們也會同步在中央推動有結構安全疑慮的建築如何透過修法提高都更意願,盡速讓危老建物完成都更。
#世界好小真的好巧
#參與鑑定的主任委員張清雲博士是我哥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