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血一袋 救人一命」
📣全台血庫告急
台灣民眾黨台北分會與您一起挽袖捐血做公益💪
👉集合日:2/23 (日)
👉時間:下午2:00
👉地點:台北南海捐血室/台北市南海路1號3樓(中正紀念堂站1號出口)
👉攜帶:身分證或有照證件
📌如果當天無法與我們一起,也歡迎大家於不同時間前往各捐血站響應,並請
1.拍捐血照
2.PO留言處
3.分享台北分會粉專
4.一起號召做公益❤️
#捐血現場送消毒液
(每人一瓶,數量有限發完為止)
⚠️《捐血注意事項》
1. 年滿17歲、65歲以下,男生體重須滿50㎏,女生體重須滿45㎏(生理期、懷孕中或產後(含流產)六個月內,請暫緩捐血。)
2. 一年內未曾有危險性行為者(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一夜情、超過1位以上性伴侶等)
3. 非B型肝炎、C型肝炎者
4. 捐血前8小時請勿飲酒
5. 捐血前晚應有充足之睡眠(8小時以上)
6. 血壓正常:舒張壓50 ~ 95㎜/Hg、收縮壓90 ~ 160㎜/Hg
7. 捐血前一週內未服用任何藥物(含阿斯匹靈),最近兩週內未打針
8. 捐血前72小時內未拔牙
9. 上次捐血250㏄需間隔兩個月、500㏄需間隔三個月
10. 飯後捐血前並勿食用油膩食物,健康飲食+運動+多喝水,有助血液循環
11.中港澳新加坡返台的熱血民眾,請暫停捐血
🩸台北捐血中心急呼踴躍捐血 https://www.facebook.com/262897963732105/posts/2906098709412004/?d=n
#台灣民眾加油
#捐熱血分享愛
#柯文哲黨主席
#台灣民眾黨台北分會
#感謝亞威行有限公司贊助兒童抑菌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老台北人記憶的南門市場6日在滿感情的歌聲中、依依不捨熄燈,移至中繼市場傳承好味道, 3 年後新南門大樓改建後再遷回。 南門市場晚間熄燈,各攤商手持電子蠟燭,高唱「感恩的心」與「明天會更好」,攤商唱著唱著就紅了眼眶,氣氛溫暖、溫馨。 名店「南園湖州粽子」「合興糕糰店」、「萬有全」、「快車肉乾」都來...
台北市南海路3號6樓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次說過我是台北萬華人
萬華出了不少名人,例如..........孫鵬。
OK,陳昇不知道算不算,雖然他是彰化人,但他很早就來台北發展,而且之前一個跟萬華有關的文案裡面有他,所以我不確定他跟萬華的淵源為何?
但,說到萬華名人我會先想到王貫英先生,而且怹在我童年裡的回憶算佔著一個很特別的地位,然後有一些(現在想起來算是)趣事。
大家都知道他拾荒然後以這些錢來蒐羅各式新舊書,並在中華路上成立了"貫英圖書館"(1976年)。
怹老人家的地下室圖書館在中華路(二段301巷之一號B1)上,學區在忠義國小的我自然會在每天上學時都經過這個圖書館。
當時,只知道裡面有很多書,因為從鐵捲門拉下的門後,就直接是一個樓梯往地下室,樓梯旁邊是堆的像山一樣的書堆,盡頭就是昏黃的燈光跟書架。
但是只看見一個滿臉長髯的老人家在裡面進進出出,又乾且瘦;雖然怹老人家對我們這些小鬼頭是相當和善,總是滿臉笑容,也會叫我們好好念書;但那乾瘦髒的落拓樣,對當時小學的我來說,可是驚嚇度十足。
我曾經趁怹"不在"(應該是出去拾荒)的時候偷偷溜下那個圖書館。
裡面很多書,有些霉味。但下去樓梯左手邊吊著一具模型骷髏(生物教室會看到的那種),嚇個差點沒尿襠的我尖叫一聲後拔腿就跑。
#心裡面就更坐實了鬼屋的荒誕想法。
長很大以後,我才知道怹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貫英先生,號稱是台灣唯一一個可以直接把三輪車騎進總統府的人。
後來以怹名字為名的"王貫英圖書館",即是坐落在汀洲路上的"前古亭分館"(不止以怹為名,也把怹的藏書一併收入),則又是我另一個童年回憶了(小時候大哥帶我去圖書館,我就泡書堆;餓了就去對面的便利商店買熱狗或是粽子)。
王貫英先生是我童年的一個重要回憶,在我心中,怹是個大人物。
我也忘不了怹慢慢踩著三輪車的背影,雖是吃力,但確實偉大。
.
.
.
===
#小時候被嚇的不輕
#老一輩的人都認為讀書可以脫貧興國
#就是不知道怹老人家看到現在滿街流浪博碩士的景象會怎麼想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並設為搶先看,與時不時留言一下,不然我會陸沉)
=====
https://www.facebook.com/…/a.1015214440…/10152294728319531/…
1973年,在台北市踩著三輪車沿路拾荒,效法「武訓興學」捐款購書、宏揚文教的王貫英老先生。(馮國鏘拍攝,圖中地點在台北市中華路中華商場東側)
1906年生於山東東平的王貫英先生,自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後,居住於台北市漳州街的貧民窟內,他每日踩著三輪車從中華路沿著博愛路、武昌街等地撿拾破爛,把自己的微薄收入悉數購書並捐贈給各地的圖書館或學校。(註:1971年1月,台北市中華路二段開闢,合併汀州路以南的漳州街並加以拓寬。1984年,台北市南海路進行延長拓寬工程,又併入了漳州街殘餘的路段。隨著中華路二段與南海路南段打通之後,漳州街這個街名正式走入歷史。)
王貫英先生雖然小學未畢業,但飽讀詩書,並且沈潛於中華文化之追求,而樂此不疲。為能發揚博大精深之固有文化,培育優秀知識份子,王貫英先生省吃儉用,撙節每日所得以投入贈書建館之偉業,並創作詩句以明志。王貫英先生在推動社會教育史上,有其不可抹滅的功勞,他自稱效法古人武訓行乞興學之事蹟,一方面購書贈送國內外文教機構與學校,一方面創辦圖書館,勉力經營,成為民眾自修求知的最佳去處;而這兩項志業所須經費,完全由王貫英先生揀拾廢棄資源換得金錢後悉數支付,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終身奉行,不改其志,即使垂垂老矣,臥病在床,亦不忘囑人繼續推動此二項工作,其無私無我的精神與貫徹始終的毅力,實為社會各界人士之典範。
1976年9月1日,台北市古亭區忠義里里長張泮香及揚善雜誌社負責人,邀請王貫英先生共同在台北市中華路二段某號地下室創設「揚善圖書館」,但因經費困難,無法維持,於1977年4月交由當地高雲先生接辦,唯仍舊以經費無著,難以續辦而告停頓。1977年8月,王貫英先生鑒於當地急需一座圖書館,以增進居民精神生活,所以在10月間會同古亭區忠勤里6位鄰長商議,在全體鄰長協力合作下,於1978年4月5日先總統蔣公逝世3週年紀念日揭幕,並正式命名為「貫英圖書館」。坐落於台北市中華路二段301巷1號B1的貫英圖書館,是南機場第三期整建住宅的一處地下室,該地並非王貫英先生所有,而是由古亭區公所輔導借用,占地約百餘坪。
1996年11月12日,李登輝總統特頒「勤儉興學」匾額給王貫英先生,以示敬重。
1998年12月15日,王貫英先生病逝於萬華區仁濟醫院,享壽92歲。
為了紀念王貫英先生之無私義行,台北市立圖書館遂將古亭分館(台北市立古亭圖書館)更名為「王貫英紀念圖書館」,館內並設置紀念室及紀念園,並將中華路的「貫英圖書館」之館藏併入該館,於1999年12月20日由文建會主委及台北市市長馬英九揭幕後,正式啟用。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台北市南海路3號6樓 在 Jennifer's Wonderlan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就在下週四!🎈
Thanksgiving Party 感恩節活動🦃️🍗
2017/11/16 (四)上午10:30-11:30
【十組親子為限】
【地點】台北市南海路20號3樓(近中正紀念堂2號出口)
【建議年齡】2.5-6歲
【報名費用】400 (已含材料費用)
【報名方式】直接私訊(採登記制)
【其他說明】需詳細資訊,歡迎直接私訊
台北市南海路3號6樓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老台北人記憶的南門市場6日在滿感情的歌聲中、依依不捨熄燈,移至中繼市場傳承好味道, 3 年後新南門大樓改建後再遷回。
南門市場晚間熄燈,各攤商手持電子蠟燭,高唱「感恩的心」與「明天會更好」,攤商唱著唱著就紅了眼眶,氣氛溫暖、溫馨。
名店「南園湖州粽子」「合興糕糰店」、「萬有全」、「快車肉乾」都來了不少民眾在最後一刻搶買 萬有全老闆田種禾、合興糕糰店老闆任台興一如既往招呼著客人,柯文哲也最後巡視市場,吃著任台興挖出來熱騰騰的鬆糕,看來很餓。
用料紮實、品質好,逢年過節會購買年貨,是南門市場屹立不搖的關鍵口。
南門市場自治會晚間舉辦「風華 38 時光永存」惜別晚會,湖州粽老闆鍾奶奶一如以往守著攤位,十分不捨。
「很高興在這度過南門市場最後一個晚上」, 是老闆們與顧客共同的心聲,期待 3 年後回到原址,再展風華。
南門市場自治會會長王銓國從小在市場長大,對南門市場有深厚情感,「南門市場不是結束、熄燈,明天也會有、未來也會有,不會斷、口味不會少」,他堅定的說:「南門市場永遠都存在, 3 年後一定要回來,這裡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本」。
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出席惜別晚會,笑說妻子陳佩琪上班地點在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所以家裡的佳餚都來自南門市場以及住家附近的東門市場,表示 3 年後若遷回原址,因與捷運共構,生意會更好,「人流代表金流」。南門市場大樓自 1981 年啟用迄今已逾 38 年,配合捷運萬大線改建遷移,規劃 12 月拆除,市場攤商從明天起停業 10 天, 17 日搬至中繼市場(杭州南路二段 55 號)試營運。
新南門大樓預計 2023 年完工,將以百貨公司規模打造 12 層建築,地下 1 、 2 樓與北捷中正紀念堂站共構, 1 至 2 樓為原有南門市場攤商 ,907年 (明治四十年),南門市場成立於臺北市千歲町一丁目。
1909年 (明治四十二年)8月,改名為千歲町市場(又稱千歲市場)。
1926年 (大正十五年),因原有空間不敷使用,管理當局決定增建一棟以經營五金、文具、藥品、皮鞋等商品交易為主要用途之建築,並嚴格限制商場內部營業種類。
1946年 (民國三十五年),擴充市場外側攤位,增加魚、肉、蔬菜類等攤位,成為臺北市當時最具規模且的商品種類最齊全的傳統市場之一;同時,再度更名為南門市場。
1969年 (民國五十八年) 6月,市場配合臺北市各行政區籌建行政大廈計畫暫時遷至南海路臨時位址營業。
1981年 (民國七十年) 6月20日,全體攤商遷入新建完工之商場營業;完工後,南門市場內部空間總面積約為2254坪,並分為地下一樓及地上一、二樓共三大區域;一樓以熟食及南北貨為主要品項,二樓以百貨、飲食為主要項目,地下一樓以生鮮蔬果、魚、肉及南北貨為主要品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