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典範人物語錄.阿里山森林中等待的野宴》
* 人唯一的引導,就是他的良心。—-丘吉爾
* 最輝煌的時刻消逝得最快!—-丘吉爾
* 勇氣是能站起來侃侃而談。勇氣也是能坐下來靜靜傾聽。—-丘吉爾
* 你有敵人嗎?很好,那表示你擁有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觀。—-丘吉爾
* 一句謊言需要無數更大的謊言來遮掩。—-丘吉爾
* 偉大的事情很簡單,而且大多數都可以被凝結成一個簡單的單詞:自由; 公正; 榮譽; 責任; 仁慈; 希望。—-丘吉爾
* 種子必須仔細地挑選,也必須撒在良好的土壤上,加上小心周到地照料。—-丘吉爾
* 就死後的名聲而言,惟一的盾牌,就是廉潔的行為和真摯的感情。—-丘吉爾
* 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倘若有了勇氣,人類其他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你若想嘗試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個真正的勇者一樣,豁出全部的力量行動。這時你的恐懼心理,將會為勇猛果敢所取代。—-丘吉爾
* 在(尼羅河上的戰爭)中,邱吉爾寫下英國政治中的某些陰暗面、殖民主義的可憎面目。他最感憤怒的是,英軍怎麼可以對馬赫迪的陵墓和遺骨做出極其侮辱的行為。在他的筆下,勝利的英軍不僅卑劣、野蠻、慘無人道,也對當地人民造成莫大侮辱。而且他批評的不只是手段,還包括戰爭的必要性。
他在後來出版的書中寫了一段話:「戰爭是為了懲罰一些苦行僧、一些善良的人,戰爭是罪惡的行徑。」並且批評不該對人們宣傳英國進入蘇丹是為了把人民從獨裁者的枷鎖下解放出來,「你這個解放者太不受歡迎了,你們所有的說法都是偽善。」
這是一個二十四歲年輕人的巨大成就。他不是歷史學家,卻有歷史學家的訓練,邏輯精確、素材豐富。歷史學家不會上戰場,他們對戰爭的解釋是二手貨。
在寫作「尼羅河上的戰爭」過程中,邱吉爾的人生也因此走到一個十字路口;他曾經以大英帝國為榮。在印度服役時,他有點同情當地民眾的起義反抗,可是還沒有對大英帝國有如此強烈的批判。到了這場蘇丹戰爭時,他已忍無可忍了。
當邱吉爾從以祖國為榮到以祖國為恥,差不多就是他告別從軍之路的時候了。他決定要和大英帝國的殖民部隊劃清界線,離開部隊結束他的軍旅生活。
他的正義感,讓他沒有辦法再接受這些屠殺事件。我們從來不知道,如果沒有這場蘇丹的戰爭,他可能會一直留在軍隊裡。
每一個人,可能在年輕的時候都會碰到這樣一個關口,跨過了,你從此將成為不一樣的人。
你可以選擇挺住良心,揭露堂堂文明的英國人如何對待已經死去的反對派領袖,把他的腦袋從軀體上砍下來,士兵用手把玩他的骷髏頭, 一路從蘇丹至埃及︙︙將其陵墓夷為平地⋯⋯
你也可以選擇遮掩,從此熟悉妥協的味道,此生再無正義感的糾結。
邱吉爾選擇了良心。
他放棄父親生前唯一認為他會做的事,他淋漓盡致抒發了內心誠實的見解,拒絕當偽善者,並且勇敢結束了軍旅生涯。當時的他並不全然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在那裡,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須站在誠實的一方。
而「拒絕偽善」,從此貫穿了邱吉爾的一生。——-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回首南非被俘擄、逃獄的往事,邱吉爾曾寫下幾段話: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年之間,是我一生最豐富多彩的一段時間。回首往事,我真誠的感謝至高無上的上帝,賦予了我生存的機會。我所經歷的每一天可能都是危險的日子,但也是好日子,使我一天比一天好,我的生活充滿了坎坷,充滿了危險,我時時感覺到變幻無常,但
我同時感覺到我內心充滿了希望。」
「來吧!世界上所有年輕人,現在最需要你們去填補被戰爭奪取的一代人的空缺,你們不能失去一分一秒,你們一定要在生命之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個人的二十歲到二十五歲,都是你們大顯身手的時期,不要安於現狀,即使你有顯赫的家庭。承擔起你們的責任,世界是你們的,機會是你們的,不要只想繼承你前輩的遺產,請重新舉起光榮的旗幟,向你的人生挺進。如果你的前方有敵人,就進攻打敗他們,絕對不能向失敗低頭。」
在那段時間、他二十六歲之前,歷練出了後來我們所看到領導二次世界大戰、在英國那場戰爭中頑強抵抗希特勒的邱吉爾。
這段史實很重要,因為他一步入政壇的時候,已經是戰地英雄了, 他很快就當選。他不必像一般年輕的國會議員,要依靠那些元老提拔,保守黨反而還要依靠他才能贏得大選。
這正中邱吉爾的下懷。
二十六歲時,他首次當選了下議院議員,邁出他從政生涯成功的第一步。
貴族子弟被俘虜卻沒有被殺,勇敢的逃獄過程勇氣十足,成為他從政的資本,讓他毫不猶豫的站上政治舞台,成為後來所有人認識的邱吉爾。—-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 當張伯倫到德國和希特勒達成協議時,邱吉爾召集一群保守黨名人開會,勸他們聯名致函張伯倫,要求他不要破壞捷克的安全,不要放棄捷克。可是與會者都不願意簽名。
根據參與這個午餐會的前首相阿斯奎斯的女兒後來回憶,邱吉爾的眼裡飽含淚水,他已經預見了未來的戰爭。
因為在那幾年,他比任何人都認真研究希特勒。
張伯倫在德國會議結束後回到英國,舉國上下歡喜若狂的歡迎他, 認為他帶來了時代的和平。沒有人支持邱吉爾,整個英國都認為張伯倫是偉大的。是的,他丟掉了捷克,但換取了英國的安全。
而「多嘴」的邱吉爾在那個時刻又說了一段實話:
我們在歷史上經過歐洲軍事遭受破壞的一個可怕階段,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一天如果我們被納粹控制、落入他的勢力範圍、受到他的指使,所有的人才會知道,我們今天所謂的“和平”是什麼意思。
他提出嚴厲的警告:
現在歐洲的平衡被打亂了,不要以為這件事會就此結束,這不過是遞給我們的苦酒的第一口,我們正在喝下第一口苦酒,現在你們只是嚐嚐味道罷了,除非我們振作,恢復我們的戰鬥活力,英國才能像往日一樣站起來,為保衛自由而戰!
他特別與一個資深的下議院議員交換,要求上台演說(其實他自己也很資深,只是他被擺在後座冷凍起來),那場演說一針見血、痛快淋漓,後來常常被引述。
但是當時在下議院響應的人不僅寥寥無幾,甚至好幾次被打斷,噓聲不斷,讓邱吉爾差點講不下去。
才不過半年左右,希特勒的軍隊就開進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都被占領,義大利也占領了阿爾巴尼亞。這是一九三九年的春夏之交。小氣鬼張伯倫在他的日記裡這麼寫道:「戰爭的可能性越大,邱吉爾進入政府的機會就越多。」
他想的不是歐洲和平、英國可能面臨戰爭,也沒有預見二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他只想到不可以讓邱吉爾進入政府,那個滔滔不絕的傢伙有機會奪了他的光彩。
到了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開始對猶太人的全面屠殺。
那天,英國才知道大事不妙,連張伯倫都知道!在德軍進軍波蘭的當天晚上,張伯倫請大政敵邱吉爾到首相官邸面談。
張伯倫問邱吉爾:「你願意進入政府,成為戰時內閣閣員嗎?」
這時就是考驗了,如果邱吉爾和張伯倫同樣小氣,就會拒絕,讓張伯倫難看。不過歷史人物跟小氣鬼的差別就在這裡,邱吉爾同意了。
隔兩天,一九三九年的九月三日上午,英國對德宣戰,下午法國對德宣戰。邱吉爾又回到他海軍大臣的內閣閣員職位上。
一九四○年四月四日,張伯倫還異想天開的說:我對勝利的信心比剛開始增加十倍,因為我並不認為德國敢挑戰我們的軍隊。
就在他大言不慚宣布能夠以冷靜沉著的心情面對所有局勢,而且英國已經有所準備之後的第五天,納粹向丹麥和挪威發動進攻,而且迅速占領這兩個國家。
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這些中歐國家,英國人不是那麼看得起,也覺得跟自己沒有關係,可是打到挪威與丹麥,他們就覺得息息相關,因為某一個程度上,他們是同樣高尚富有的歐洲國家,那種心情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當丹麥與挪威這兩個國家淪陷以後,澈底打消英國和法國人對德國的幻想,也激起全英國朝野上下對張伯倫的極大憤慨。
當時有一位英國歷史學家寫道,英國民眾譴責身居高位的人物,遷怒於張伯倫,在整個下議院,不管是哪一黨的議員都非常憤怒,敵意的浪潮完全對準張伯倫。
其中一名國會議員說:「現任政府,你們在這裡生活太久了,也做不出什麼好事,你們滾蛋吧!讓我們和你們從此一刀兩斷,看在上帝的面子,請你走吧。」 —-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圖片:阿里山山豬亮野宴。我在14年前偶遇的原住民朋友。2009年八八風災,山豬亮以一個發電機充電手機向我求救,後來我們通報救援單位,國軍把他們全村救出來。從此念舊的他,年年送原住民香腸年節禮盒,太客氣了。
封鎖期間,樂觀、沒有客人上門的他,自Hi擺了一桌空空的野宴。拍照給我,問:文茜姐,何時光臨?
印歐語族的文明成就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舊作選篇(之37)
下愚而上詐:立國之本
(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有人解釋為上等的智者,也有人指是居上位的人。近代大學問家陳寅恪1937年與吳宓教授散步時談中日戰局,吳宓日記載:「寅恪謂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2017年,我寫了兩篇文章,講到「下愚上詐」,較1937年時猶有過之。)
成吉思汗妄想症
(發表在 2017年12月20 日)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法院對一名男子侮辱成吉思汗掛像,判處一年徒刑。事緣於這名男子將他踐踏掛像的影像發佈到網絡,「引起廣大群眾強烈不滿,部份群眾到公安機關報案,要求嚴懲」。
對八百多年前的成吉思汗有不同評價,料想不會影響現時政局,為此而判刑,真是不知所謂。群眾不滿而報案,則相信是事實,判刑可能為了平息不滿的政治需要。
在大陸一般人心目中,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毛澤東詞:「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毛澤東雖自炫勝過歷史巨人,但已肯定了他們是英雄人物矣。
歷史上有推動文明進步的人類的共同英雄,也有民族性的英雄。一個民族的英雄,很可能是另一個民族的敵人。比如以色列的英雄可能是阿拉伯國家的敵人,IS人肉炸彈英雄是和平社會的敵人。
成吉思汗一生征戰,統一了蒙古各部,征服俄羅斯,席捲歐洲,又吞金滅宋,建立大元帝國。他可能是蒙古人的英雄,但卻是被侵略民族的讎寇。
外國歷史學者,記錄成吉思汗的入侵,都指出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道災難。美國現代歷史學家Frances Saunders說:「作為人類種族滅絕屠殺的典型代表,這些蒙古人是自古以來最惡劣的屠夫。他們把許多國家民族完全斬盡殺絕、或者全部驅趕出家園。在屠殺上令人髮指程度,一直到現代的納粹都沒有超越。」
對華夏民族來說,成吉思汗也是入侵者。蒙古人在中國北方也實行了種族滅絕式的屠殺,90%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以至於秦嶺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區幾乎成為無人區,天府之國的四川也由1,300萬人銳減到80萬人。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至少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
對喜歡大一統的人來說,成吉思汗的成就滿足了他們的想像,成為他們心中的大英雄。
魯迅寫道:「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國,我們做了奴才。……翻了三部蒙古史,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羅思』(俄羅斯),侵入匈、奧,還在征服全中國之前,那時的成吉思還不是我們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國,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的。」
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授唐文方和Benjamin Darr 2008年在中國作了大規模的社會調查,發現學歷越低、收入越少的受訪者,民族主義意識越強;城市農民工的民族主義意識最強,農村居民居中,城市居民最弱。而屢次的「愛國爭端」,「反應最激烈的都是社會邊緣人群」。
印度智者J.Krishnamurti說:「在有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地方,沒有智慧。」
因為,無權的自我太渺小,很容易想像自我是更大的「自我」的一部份,於是有了基於民族主義的疆域狂熱,統一情結,包含着某種不可治癒的自卑感。
中國的愛國人士大都患了成吉思汗妄想症,他們放不下成吉思汗,猶如他們放不下「中國太極神功」。智慧越低越愛國,他們所愛之物傷害他們也最深。沒有比這更悲哀的事情了。
下愚上詐之道
(發表於2017.年12月22日)
前文談及兩位美國教授在中國所做的社會調查,發現學歷越低、收入越少的人,民族主義意識越強,在屢次反日反韓的「愛國爭端」中,這些社會邊緣人群都是激烈參與者。
英國政治家Henry Brougham(1778—1868)說:「教育使一個民族容易領導,卻難於驅使;容易統治,但無法奴役。」
所謂領導與統治,是指理性、公平,人民權利最大化的的政權;所謂驅使與奴役,就是指所有決策以掌權者利益為依歸,獨斷,非理性,不公平,把被統治者當作奴隸的極權體制。前者靠啟發個人心智的教育而使領導與統治更容易,後者就靠全民教育水平低下,和強調民族主義及扭曲歷史的教育來實現。
中國的教育灌輸對執政黨絕對服從,歷史教材扭曲,語文和社會教材偏頗,都是洗腦式的愚民教育,讓受教育者容易驅使與奴役。
但即使是這樣的教育,仍然會使教育水平高的人,較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較難驅使。中共國的教育經費一向偏低,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只相當於美國的9.68%。
1937年,大學問家陳寅恪在與吳宓教授散步時談中日戰局,吳宓日記載:「寅恪謂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下愚上詐」的說法,真是說中要害了。「上詐」而「下」不覺,皆因「下愚」;而「上」要繼續「詐」或更「詐」,就要使「下」更「愚」。中共建政以來,教育經費之偏低和教材之偏頗,都可以說是為了可以讓「上」更詐和一直詐下去。
中共「上」詐最厲害的一招,是提出「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因此下愚者就自以為居於領導階級的地位,幻想無權的自我置身於強國「大我」中,而愛國主義爆棚。但其實在中共掌權者眼中,城市工人和以自殺為人生正常歸宿的農民,都是低端人口。
有一個蘇聯笑話:人身上有三種不可測的特質:才智、黨性和真誠。一個人只可以擁有兩種——有黨性和真誠就不會有才智,有才智和真誠就不會有黨性,有才智和黨性就不會有真誠。
這雖是笑話,但也是至理。對於以「下級服從上級」為主要教義的列寧式政黨來說,黨性是三種特質中最重要的一項,因此一定會排斥「有才智和真誠」的人,因為他們不可能有黨性;其次就會排斥「有才智和黨性」的人,因為即使表現得有黨性,但有才智的人分分鐘對上級決策會有自己意見,雖服從卻可能是口服心不服,上級黨對他們的信任會存一個問號;再次就會排斥「有黨性和真誠」的人,因為這些人儘管無才智,但如果他們的確真誠,真心相信黨的政策,也往往會有違上意,因為黨提出的政策可能根本是騙人的,比如真心相信黨中央堅持一國兩制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
對黨來說,最可靠是只有黨性、既沒有才智也沒有真誠的人。我們覺得一些建制派假報學歷很不堪,但對於黨來說,這種沒有學歷和不誠實的愚人最可靠。有些我們覺得好像三種特質俱備的人,比如曾鈺成,就是沒有機會更上層樓。
因為下愚上詐,是中共治國之術,立國之本。
印歐語族的文明成就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南方的社會,學:為99%人民寫的社會學讀本
/陳嘉行(焦糖哥哥)
這套書分為上下兩冊,是多位作者各自從不同領域撰寫文章,共同彙編成書。非社會學相關領域的讀者,或許會好奇書名「南方」是什麼意思?是地球南方,還是台灣南方?在本書的導讀中,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趙恩潔教授提出完整易懂的論述,我個人的讀後感想則是,「南方」不只是地理上的南方,還是精神、文化、物質上的南方。
我們習慣以西方世界(歐美國家)的價值觀評斷自己、社會與國家,以為符合那樣的標準才代表「文明」與「進步」。這樣的線性史觀與意識形態,忽略了西方世界加諸在所謂「落後」的國家各種迫害與剝削,譬如「奴隸制度」的討論幾乎只出現在學術領域中,對一般人而言根本事不關己,即便有意識到這件事,也認為那是遙遠的過去。讀者可以試著回答什麼是「奴隸」與「奴隸制度」,大家好奇這些因為圈養奴隸發財的人,他們的事業及後代後來怎麼了嗎?如果妳(你)發現思緒瞬間空白斷裂,那這套書的企圖就是試著幫大家找回記憶。
這些靠奴隸制累積的財富、土地、資源與技術,不會忽然就消失不見,總會全部或部分轉移到別的地方去。社會學與人類學家就是在現代的表象上循著足跡,發現在繁榮進步背後的斑斑血淚史。這些壓榨、剝削原住民、黑人、亞洲人、下層階級的過去,成就了資本家、企業家、銀行及政府。當國家主導政策、法令又繼續為中上階級的人服務,這又持續加深了社會不公及各種不正義。譬如,為了拼經濟將重污染的工廠建在一個「偏僻」的鄉鎮,當地居民被迫犧牲自己的健康,只為了 成就其他人的經濟發展,這樣公平嗎?全球化的時代,資產家為了尋求更低廉的各種成本,透過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將重污染的產業或需 要大量廉價可剝削的工作轉移到「落後」國家。這種看似雙方都得利的選擇,其實忽略了所謂「落後」國家沒有相等的議價能力,而其人民更只能選擇這些沒得選的「選擇」。
我們太習慣西方的進步敘事,連「已開發」、「開發中」、「未開發」的標準都是依照歐美意識所認定——他們說了算。這樣的框架下,會讓多數人忽略人、族群、社會的異質性,全部整合進一種主流價值的「進步」敘事中。而如此方式就排擠掉了少數族群、信仰、文化,同時合理化不公平、不正義,以滿足資本主義為了積累剩餘價值的一切手段。在此意義下,大海被犧牲了,土地被犧牲了,空氣被犧牲了,女性被犧牲了,性別少數被犧牲了,原住民被犧牲了,偏鄉地區被犧牲了,中下階級被犧牲了。
但揭露藏在進步表象中的事實,提醒我們以為的理所當然,是因為未曾回頭檢視。現在及未來,我們在做出任何選擇及評論前,都得理性思考過,這樣的決定會不會造成弱者的犧牲。因為,弱者不是別人,可能就是(妳)你跟我、我們身邊的人,或是生活在地球上某一貼著「落後」或「未文明進步」標籤的地方。
我們對待台灣原住民及文化,習慣以「漢人」立場出發,但我用「漢人」兩字同樣粗暴地將所有人、族群限制在一種想像中,很大程度上也充滿了刻板印象。但如果我用「台灣人」取代「漢人」時,又將原住民排除在「台灣人」之外,即便我們政治正確地從山胞、山地人改稱「原住民」,也有意識與無意識地設定原住民就是一種模樣,忽略了不同族、部落的多樣性。這些討論並非咬文嚼字或文科生沒事找事做,而是得將很多人究竟是誰講清楚,讓以往從單一國族的框架裡解放出各個群體,找回、保留且高調不同的文化,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才會更謹慎地立法與分配資源。
我從小跟著大人拜拜,但我從沒意識到民間信仰有一套邏輯存在。我以為的「迷信」剛開始並非負面的意思,而是隨著國家方便統治的需要,有策略地改造、約束民間信仰。我閱讀「民間信仰的邊界與翻轉:由欲望的制度化形式到母女相認的當代展演/丁仁傑」,覺得民間信仰的演變非常有趣,即便看起來很迷信的宗教,也有它的科學精神在。如內文中引用謝貴文分類神明種類的研究,包括「突顯個性性格而不任官職的神,如華蓋三真君;呈現家庭關係或自我情緒,而非政治關係的神明,如挪吒或目蓮;正邪兼具的神明,如八家將;反常或反叛的神明,如濟公或孫悟空;質疑儒家道德的神,如妓女、醉漢、賭徒、罪犯所祭拜的神等等。」(P.93)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也出現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會靈山」活動,這是在父權與儒家社會中較難看到的情況。這樣的信仰活動或許有人還是認為迷信,但以女性權力建構出的信仰,讀起來實在十分進步。
台灣在二0一九年立法院三讀通過「748施行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婚姻平權的國家,大多數支持者欣喜若狂,我當時也在立法院外跟著大家歡呼。但讀「重構親密領域:複數的性、關係與家庭組成/陳美華」分析大法官在二0一七年第七四八號解釋文的語意邏輯顯示,為了達到平權的解釋文卻是內建了異性戀與同性戀還是有所區別,而不是將不同的性傾向都視為「正常」。
我在高鐵上讀這篇論文時被嚇到睡意、倦意全失,原本我以為的進步,還是預設了「異性戀常規性的運作——意即強化異性戀作為正常、自然、不證自明的主體地位,並編派同性戀為異常、不自然,成因存謎的可疑客體。」(P.198)這篇論文並非要否定政府所做的努力,而是提醒我們平權、性權上的路還十分漫長,且有很大的空 間需要繼續努力,「婚姻平權」只是起點並非終點。
文末,要帶大家回到台灣地理上的南部——高雄,也是下冊中最後一篇文章「環境正義‧南方觀點/邱花妹」。不是居住在高雄的人,可能很難切身感受國家發展「重北輕南」到了什麼程度。高雄自一九六0年代以來逐漸發展為石化、鋼鐵、電力等重工業的故鄉,這些發展不是只帶來所謂「進步」觀點的就業機會,不同形式、層面的污染物充斥在高雄的天空、土地、雨水、飲用水及海域。這樣的「文明發展」是透過高雄人集體犧牲來成就,我本來想摘錄論文中提到污染與抗爭的流水帳,但實在太多、太複雜,每個污染事件都有自己的故事,純粹只用條列方式是無法呈現事件的傷害及迫害,我也對於自己完全不知道高雄人經歷過這麼多的傷痛而感到羞愧。
在不幸中誕生的希望是居民集體爭取權益,與工廠、政府鬥爭,且有「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協助扶持,公民社會的力量因此得以對抗資方與政府聯合宰制,人民終於不再噤聲與委曲求全。社會學家總是樂觀期待自己的研究能替弱勢發聲,弭平不公平、對抗不正義的現象,小至個人,大至社會、國家甚至地球。我個人也受到社會學知識啟蒙,才會投身於社會學領域學習。我有幸在學校裡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學與老師,讓我在讀這些殘酷現實的研究報告時,不會迷惘、迷失太久。我會推薦《南方的社會,學》也是希望讀者們可以感受到即便這個世界總是不完美,但總有一群人透過文字、行動、話語、論述帶來希望。
作者簡介|
陳嘉行 (焦糖哥哥)。越廚餐廳的負責人。興趣:閱讀、賺錢、養貓狗與刷存在感。
🌈謝謝春秋書店與浮光書店,讓我使用在《春秋創刊號》的年度選書推薦文。
印歐語族的文明成就 在 原始印歐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的一部分原始印歐人則繼續向東南方向移動,在公元前12 ... 目前生活在歐洲的印歐人主要是講日耳曼語族語言的日耳曼人,講希臘語的希臘人, ... ... <看更多>
印歐語族的文明成就 在 古印歐人:大約6000年以前 - 中文百科知識 的相關結果
由於他們沒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華夏古文明那樣的農業種植技術,只能靠捕獵為生,尋找食物成為了古印歐人的第一生存目標,食物的匱乏和來源的不固定使得他們 ... ... <看更多>
印歐語族的文明成就 在 古印歐人:大約6000年以前 - 華人百科 的相關結果
古印歐人顯然是人類歷史早期最了不起的遊牧民族,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文明和華夏古文明那樣的農業種植技術,隻能靠捕獵為生,尋找食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