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星期一 絕對音樂】
「人生就像馬拉松,獲勝的關鍵不在於瞬間,在於途中的堅持。
很多時候,成功就是多堅持一分鐘,這一分鐘不放棄,下一分鐘就會有希望。
只是我們不知道,這一分鐘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只要堅持走下去,屬於你的風景終會出現…」
so~~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急不得,躁不得…」
任何美好的狀態都不會輕易降臨。
等吃夠了當下的苦,未來的甜才會順理成章地來,你也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當父母需要長照的那天來臨,別怕被說不孝!彼此給喘息空間也是愛的方式》
有句話說:「父母年紀愈大愈像小孩。」但對於許多親子之間依附關係較黏密的成年子女來說,卻可能百感交集。
華人家庭中的子女,在學習獨立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孝親思想」與「自主性」(個體化)的拉扯,和各種「毒性規條」羈絆,難以張伸羽翼自在地遨翔,到了父母年邁時更走不開。
當「孝順」變成綁架家庭關係的鎖鏈
許多子女因父母依賴心較重,不得不將父親或母親的需要,擺在個人需要之前;只要稍對自己好一點,或是違抗父母的指令或期待,便會受到罪惡感的猛烈襲擊。
為了避開自我責難的痛苦,有時甚至要付上失去工作和健康的代價,家人關係與婚姻生活也大受影響。
力妤(化名)是家中獨女,最近也遇到類似的困擾。
力妤的父親已不在,哥哥和弟弟又都在外縣市,行動有些不便的七十五歲母親,雖有外籍看護照顧自己,每天仍會打好幾通電話,給在家邊工作邊照顧孩子的力妤。
如果只是聊聊天還好,但有時是說想出去走走,希望女兒隨行;有時是感冒了或心情不好,希望女兒幫忙打電話跟當天原本約好的醫師重新預約。
還有一次,是媽媽為了拿壁櫃裡的物品突然跌倒,雖然看護叫了救護車,還是得放下手邊工作,馬上趕到醫院急診室瞭解情況(因為有些醫療說明詞彙,外籍看護聽不懂)。
也因為這些不時出現的突發狀況,週間晚上或假日的親子時間常被擠壓,雖然和先生都很喜歡小孩,很想有第二胎,但母親的倚賴和身體狀況不穩定,讓力妤一直不敢再生。
對於難以給予女兒,像其他媽媽給自己孩子一樣多的關注,力妤覺得很抱歉。這幾年能陪伴女兒的時間已經很少,擔心若再有二寶,恐怕更忙不過來。
三種關係備受影響:親子、配偶、手足
不少像前述案例(力妤)的「三明治媽媽」告訴我,即使家中的年長者並非完全獨居,或已經有了看護,在工作中或想好好陪伴小孩時,還是常接到家中長輩或看護的電話,而必須緊急處理。
即使不是全職的照護家屬,如果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或離父母住處較近,又是家中年長者的情感重心,其工作、經濟,個人核心家庭的相處時間,都會飽受衝擊。
除了難以專心照顧孩子,對夫妻關係的影響也很大。這些子女的配偶,對於他們的另一半「需要隨時待命」常難以調適,覺得自己被忽略、家庭生活被破壞。
當對方年邁又依賴的父母需要格外關注時,他們更加反彈,因為另一半可能總是犧牲夫妻時間或親子時光去滿足他們的需要,即使只是偶爾陪伴,也常因疲累、受氣而情緒不佳,壓力不小心便會轉嫁到配偶或孩子身上。
照護者的先生或妻子,對於在照護者家中較少分擔到照顧責任的手足,也會很不諒解。
這些負面情緒或抱怨,對照護家屬而言,也是一股莫大的壓力。此外,全職或非全職照護家屬,也常要放棄交朋友的時間和渴望。
當有照顧責任在身,即使是與老朋友見面吃個飯,也會覺得是種負擔。除了個人時間有限,無形的壓力總如影隨行,因此許多照護家屬常選擇不再參與朋友聚會,友人們也可能因總是被拒絕,而不再邀約。
照顧者要盡孝道 自主與自私不能混為一談
照顧者因為善盡孝道,或親子關係過度黏結,常忘了生活曾經是有趣的,忘了自己除了兒女的角色之外,也可以有些自己的生活,或是將「自主」與「自私」混為一談。
總有個聲音告訴自己:「沒辦法,誰教他/她是我的爸/媽呢?」
甚至覺得沒有滿足父母的要求而去做自己的事,便是自私;而幾乎與年邁或生病的父母寸步不離,任其予取予求。
該如何平衡愛父母,同時也不忘自我疼惜?以下提出三點建議:
1.檢視家庭規條,覺察內在恐懼
特別是即使父母並沒有太重大的疾病,許多子女(通常是家中最關心父母的孩子,或長子長女)在上班時間或正忙於自己的事,仍不敢不接或不回父母的電話。
有些是長期受到父或母的影響,對於孝親的責任有較高的要求,不知不覺將父母的需要擺在自己的需要前面;也可能是出於恐懼,受家庭系統中的明規條或隱規則困縛,不想因為疏於關照,而受到父母的怨罵或其他親友的議論。
這些子女的情緒,很容易隨著年邁父母的喜怒哀樂及其身體狀況而起伏,甚至影響到另一半或孩子。
若能更多去覺知這些可能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掙扎和拉扯,更有意識地去省察內心的恐懼,極有助於慢慢擺脫「害怕被說不孝」的恐懼而避免過度,造成個人身心及生活的失衡。
2.站穩立場,設立界限
年邁的長輩,有時不自知自己在子女要求甚麼,即使不是身體不適,也可能因為看不到孩子或自己不再是孩子的重心,而亂發脾氣或冷嘲熱諷,甚至到處講孩子的不是,找人訴苦。
如果明知是不合理的要求仍一定要子女配合,或已需要請看護,仍堅持由子女照顧,這時子女就要堅定立場,最好就照顧家中長者事宜設立界限與原則(比如多久到父母家一次、什麼時間固定通電話等等)。
否則,不僅前述的幾種關係都會被破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之間的關係,也可能因為過度黏密而毀裂。
藉此機會再稍微說明家族治療大師Murray Bowen所提出的「自我分化」概念(也有學者稱之為「情感上的成熟度」)。
這樣的成熟度,指的是一個人在理智和情感的運作中取得平衡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在關係中兼顧「親密」和「自主」。
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其心智與情感比較獨立,較能抵抗長輩的過度要求,能夠適度地拿捏好界線;反之,分化程度較低的人則很難做自己,常會分不清人我界線,容易與他人的情緒混淆,較難拒絕長輩的過度要求。
試著拉好情感界線,不再只是告訴自己「沒辦法」和事必躬親,較能轉換僵化的依存關係,更能面對父/母的負面情緒或軟硬兼施的威逼。
不是逃避該盡的責任,也不是要棄父母於不顧,表達對父母的愛有很多方式,一旦迷失了自己,其他的關係也會受到傷害。
3.克服心理障礙,練習放手與運用資源
有時絆住照護家屬的,不是金錢,也不是長者過度依賴,而是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心中常想著「慈烏有反哺之恩,羔羊有跪乳之義」,或是不放心而不敢找幫手。
別再一直擔心、捨不得父母,怕其他人不知如何照顧或照顧得不夠好;當「照顧」變成一段漫長而煎熬的路途時,若沒有足夠的奧援,照護家屬(子女)根本分身乏術,很容易忽略個人身心與其他關係的平衡。
即使是獨生子女,或是兄弟姊妹遠在異地較難輪替關照,最好還是充分運用各種照護服務及輔具的協助,尤其是臨時的人力支援。
除了陪伴和照顧,平時也要為長輩做些心理建設,讓年長者對專業照護者更有信心。否則,三明治世代很容易壓力指數破表。
願意試著做些調整了嗎?寫這篇文章,絕不是在說奉敬父母的那一套已不合時宜,而是在反哺、報答恩情之外,也別忘了疼惜自己。
我一直深信愛父母(照顧父母生活和情感需要)與保有一點個人生活、兼顧其他親密關係是可以找到平衡點的。
「別再把父母一直揹在自己身上」這件事情知易行難,需要時間,也需要勇氣和覺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但如果不早一點開始轉變目前的依存模式,未來的適應將更加困難,不僅主要照護家屬的身心負荷可能愈來愈沈重,其他人際關係的損害也可能更劇烈。
縱然不易卸除、擺脫所有的包袱,至少,可以嘗試分擔責任的重量,才可能留出一點時間和耐性給孩子、配偶、友人或自己。
(文章來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4150021/181780/%E7%95%B6%E7%88%B6%E6%AF%8D%E9%9C%80%E8%A6%81%E9%95%B7%E7%85%A7%E7%9A%84%E9%82%A3%E5%A4%A9%E4%BE%86%E8%87%A8%EF%BC%8C%E5%88%A5%E6%80%95%E8%A2%AB%E8%AA%AA%E4%B8%8D%E5%AD%9D%EF%BC%81%E5%BD%BC%E6%AD%A4%E7%B5%A6%E5%96%98%E6%81%AF%E7%A9%BA%E9%96%93%E4%B9%9F%E6%98%AF%E6%84%9B%E7%9A%84%E6%96%B9%E5%BC%8F?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article&utm_campaign=200913)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包 恩 自我分化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父的鹽
面對中國的打壓,無法處理心中的曖昧和眼前的衝突感,想像中的和諧和公正世界開始塌陷,於是對他人逐漸升高的危機意識感到恐懼,而非恐懼恐懼的來源.
一出事,就攻擊台派、台灣派、獨派,這是中華民國社會的一種獨特的紓壓方式,
「這批糾察隊可以審查博恩、可以審查呱吉、可以審查視網膜、可以審查飲料店、也可以包庇某個誘X仔.」
按照這樣的邏輯,田的事件也屬於一種審查才是,不過在此人眼中,卻變成一種包庇.
博恩事件始自於對鄭南榕開的不當玩笑,呱吉就有趣了,一名自己的長期訂閱戶留下了「反正辦公室都可以買味全醬油了,再買個中國台灣的飲料也沒差啦」的不當言論,卻上綱到整體「台派」,稱是白癡,整體來看,「不用去搞那麼嚴格的愛國審查啦」的言論在先,而被吐槽,卻被視為「審查」,自我審查過後,覺得是「台派」,一連串新仇舊怨,爆氣嘴到了紀政鍥而不捨的東奧正名運動,怎麼看,都是自我偏見成分居多.
原來,當事人自承「2018的選舉、公投我考了0分」,沒有什麼陰謀論,向對方道歉,他是長期訂閱戶,也就知道了影片中的細節,辦公桌上擺了味全醬油,拿來回酸愛國審查的論調.
視網膜的事件應該是個誤會,一個蔡英文的支持者在他們頻道講到蔡英文的時候,可能是看不懂,也可能是對他反串風格不太明白-就跳針說他是大紅媒,中共同路人,這人是蔡英文的支持者嗎?可能需要研究一下,畢竟事發地點也不知在何處.
至於審查飲料店,則是一種簡化的說法,精確來說,有一間飲料店表態了一國兩制-這完全不能和周子瑜的事件相比擬,接著中共發動了多間飲料店連續表態,民間燃起了義憤,恐怕不只台派,連中華民國派都看不下去吧.
這些人、事、物,都來自不同的群集,卻要用「意識形態檢查」來做的總結,這應該是過往中華民國社會遺留下來的陷阱-當你判斷這是「意識檢查」,你的意識就會開始檢查,便自然覺得是台派幹的,他們是一個群集.
誰在意識檢查?
意識開始檢查「意識檢查」.
至於外部人士就有趣了,垃圾不分藍綠、兩岸一家親,你不能檢查我這一派,就開始有目的的解讀這些事件-「他們要的不是一個民主、進步的台灣啊」,「他們要的是一個由自己人掌權的體制.」,私怨加入公眾議題,攪和的分不清楚,自身犯下的錯誤(沒人要求你犯下)風向變成了,田的誘x事件被蓋下,「他們」不敢批判,只會去意識審查他人,博恩、呱吉、視網膜,然後推到了飲料店.
把兩岸一家親解釋成進步民主台灣,自然是不可能進步得起來的,面對他人質疑這種假議題化的思想,自然是侵犯了自己想像中的民主進步.
此前,田的事件被不明人士檢舉,真相不斷被遮掩,被說成是「綠營側翼」幹的,事實上,那些勇敢公布真相的人們正是台灣建國獨立的女性主義者,也就是所謂台派,田的事件,不少台派人士都在拼命轉傳,抗拒被檢舉,然而,當事人田卻傳出自殺的消息,加上不明檢舉浪潮,在這期間,自我中心式的解讀,都是「他們」幹的,「他們」是一群糾察隊,「他們」是台派,把事件搞成是自己做死,使人們弱弱相殘,隨後,套上各個不同的事件,稱他們是一群意識檢查的垃圾,是1450.無視於當事人投書抗議,拒絕授權背書、不同意使用,被當作政治操作的二度傷害.
結論大概又要是重回1124的教訓民進黨了.
在我來看,無法處理自我內心的傷痕,於是就滲入公眾事務中,加以擴大,混雜,誤導,若說分化,這樣的簡單思維,才是分化吧.
這個分化的啟動程序,就是將台派,or本土派,內部發生的任何爭議,無論是試圖糾舉自清,或者其他人是將自身獨特的公正世界觀解釋粉絲留言的動機,乃或是討厭反制衝突的自我想像,乃至於不知分寸的戲謔笑話,種種情緒加起來,這些都是台灣島上發生的事情,所以問題都是「台派」.
1124之前,兩岸一家親的概念,降低了台灣社會的危機意識,接著,反送中的浪潮,又讓台島人提升了危機意識,這當中驟然降低與陡升,產生了思維缺陷,先前,有些人進行了錯誤的選擇,或成為幫凶,活在自身的錯誤中走不出來,既無法坦率的承認先前的錯誤,又無法對眼前的危機置之不理,有些人還陷在擱置懷疑的極低危機意識,用沒那麼嚴重的眼光去判斷嚴重的事情,因此產生了思維衝突.
於是覆蓋以芒果乾,認為他人在杞人憂天,由於曾陷在錯誤又無法承認那是錯誤的關係,將他人的行動、質疑,描寫成對自身不利,於是思惟上逐漸回復的危機意識,開始關心香港,或者中國打壓的事情,精神上的「我沒有錯」的防衛機制,又去掣肘其他人以尋求自身的自由,這個情況,就是「一面擔憂,一面假裝我一點也不擔心」、「一面看似擔憂,一面卻又批判其他人不需要那麼擔憂」,純粹是無法處理自己心靈的問題而已.
一群人底下一堆粉絲,跟著自己的情緒共鳴而不當結論,卻說其他人只是種粉、偶像崇拜,粉到了連台派都成為了一種粉,一種標籤,不過是種自我指涉的謬誤罷了.
他們的共鳴也很簡單,兩岸一家親確實帶來了不用看見危險,勇敢追逐利益的自由,不被表態的自由被當成是一種自由,人人都可胡亂開罵,指桑罵槐,當這個自由因著人們醒覺逐漸縮限了,或者說,回復正常,就好像自己的自由被剝奪了,不能再去做某某事,會被罵,會被反擊.
看到別人去反制什麼事情,如往常抵制頂新,或者,如日韓互相抵制,世界抵制中國,就感到驚恐.
「沒那麼自由了」
事實上,吳寶春麵包事件,也有人不想抵制阿,不去抵制,反而超買-沒有人限制你一定要去抵制,當人們抵制的時候,發覺自己跟不上,就希望勸阻他們,產生災難性的想像,不抵制在旁邊看應該不難吧,若覺得抵制過度,就去說服,說服力不夠,也要有被批判的覺悟.
抵制的浪潮起,有些人感受到選擇被縮限,真要說一種審查或愛國主義,南韓政府單位掛上了反日旗,被其他韓國人反對,到那種程度,才算是愛國民族主義或是審查吧?
若要台派愛國,請問是愛哪個國?不滿中國的打壓才是真,讓想抵制的去抵制,不想抵制的收起喝茶的畏罪感,要怪,就去怪中國吧,怪從前我們與中國的商業連結太過深入,這些茶飲不只賺中國的錢,也賺台灣人的錢,既然無法拒絕中國的愛國審查,也無法抽離中國市場,就坦率的接受台灣人不滿的表示吧.
人們不滿的是「無聲」,既然無法控制對岸的店面成為官媒的工具,那麼就應該做點切割,以台灣品牌或其他連鎖店做一點表示,像一芳加盟店所做的澄清和聲明.
然而,「中共分化論」是種論點,幾乎可以套用在任何解釋,這種論點,不宜無限上綱,最好有適當依據.
在台島人身上發生的危機可能是自我分化,無法持平的去看來自中國年復一年的打壓,是的,又來了,不過,這一回,台灣正經歷內部危險親中候選人認知的淘洗,無論是先前的,或現在進行式.
這讓人心顯得脆弱,又得強勢起來,真正的堅強來自面對自身的內心,嘗試錯誤的旅程,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反省然後修正,堅強,不再被迷惑,是年輕的本能.
只有發自內心的堅強起來,重新選擇,抗拒校標汙染,就不用害怕分化.
最重要的是,回復自身正常的價值觀,就像是太陽花學運時期,人們面對服貿以及洪仲丘事件,清楚的眼眸.
如果將台灣島上的事情,濃縮成,是他們幹的,他們應該要去負責,和我無關,所以垃圾不分藍綠.
這樣極度的自我中心,不但救不了國,也救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