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棒的經驗分享!值得學習!
最近除了忙著企業客戶的提案,也配合辦公室的調整,與三家設計公司溝通規劃事宜。過程中有很深的感觸…而其重點是、我提供的資訊是相同的_包括空間與期待。
A公司是第一家討論的設計公司,有一定程度的專業。第一次溝通時帶著6張設計圖(含平面圖/立體圖/弱電圖)+色卡說明,80%符合我的期待,對於我後來提的意見,也都如期如質地回饋給我。雖然最後沒有選擇他~但對於我的決定,回覆了:了解,謝謝!
B公司是朋友介紹、在美國待過的小有名氣設計師,談話時總穿插幾句英文。討論當天只帶了一張設計圖(平面圖+弱電圖),顏色與式樣都是口述讓我想像,概估的價格是我預算的1.75倍。在告知超過我的預算太多、她的回覆是:依我的預算不可能做到要的規模。當我回覆無法合作,先是得到:可以調整約預算的1.25倍、但材質會差一些~而我還是回答抱歉時,她告知我們共同的朋友說:怎麼介紹個「騙圖者」給她…我感到遺憾與無言。
C公司的專業與認真,則在第一次討論時就讓我忍不住Wow~也當下決定和他合作。他準備12張設計圖與輔助說明色卡及傢私,非常清楚解釋他的設計、使用板材、建議色系,還推翻我本來想放複合機的位置(考量動線與電話線的走向);調整收納櫃裡的尺寸:除了原先45公分寬度外,建議規劃90公司較寬的空間,以因應不同物件的收納;鋪木質地板的高度,要與玻璃大門的開關再細部丈量?…他主動提供原先我沒設想的專業建議與細節…我相信這些是來自他長期累積對辦公室規劃的實務經驗與對客戶的貼心。
這些天來的交手、讓我聯想到職場工作者或外部服務者的角色與立場:
如果您是A公司,與你具備相同專業設計能力者眾,如何突出勝選、或是讓主管注意到你,是必要的思考點。A公司的細節及對時程的掌握是讓我印象深刻的,雖未獲選、但保有氣度,未來若有住家設計的需求、我會想到他。
如果您是如B公司般、具「高度專業」的工作者,如何在展現專業的同時也「符合客戶的需求」,應是重要的考量點~炫技但不是客戶或主管要的需求與期待、還給予負面的情緒回應,讓人很難感受其中的價值。
C公司除捉住客戶的期待外,主動給予專業的建議,相信是合作者所樂見的作法。
年底時節總適合反省與期許自己…
1.要更認真傾聽客戶需求、做出符合期待的培訓規劃,並主動給予專業建議與不同的可能性。
2.即使知道難免是陪榜的提案、仍真誠用心地規劃~因為不想將就、並對得起自己。
…努力成就2018更美好的自己!
勝美誠平面圖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書分享:抽獎送科幻驚悚神作《星謎檔案》】
收到《星謎檔案》當下,本人瞬間萌發(趁機說自己萌)三個感想:
1、好美!!
我很少用「美麗」形容書,大多用這詞兒形容自個兒(一面照鏡子一面摸臉)。《星謎檔案》從書衣、內封,至內頁編排皆充滿慧黠巧思,講誇張點,書本身即為藝術的結晶、美的化身~~令人愛不釋手,堪稱「書籍界的林志玲」,我每晚睡前都要摩娑此書三遍,摸到神燈精靈都快跑出來惹。
(圖二)
外層書衣以炫影賽璐璐片鏤空搭配UV白墨印刷,與內封疊合露出關鍵線索;內封則為解密檔案文件外加手寫訊息,設計別出心裁,光擺在書架上也好看,襯托讀者尊爵不凡之品味。
(圖三&圖四)
2、好重!!
既名為「檔案」,《星謎檔案》正由各式各樣的日記、申請書、任務報告、郵件、公告、軍方審訊紀錄、影像整理報告、對講機側錄、艦橋緊急錄音檔、醫療實驗、解密百科和聊天訊息構成,佐以插圖、海報、航空母艦平面圖等。
全書內容多達599頁,淨重一公斤(對我丟到體重計上量過了),非常適合邊看邊當啞鈴舉,消除蝴蝶袖掰掰肉,鍛鍊三頭肌;亦可供您謀殺親夫,策畫一起滿溢書香味與文學氣息之犯罪。
3、好賺~~
不得不說,收到《星謎檔案》是我讀書以來,第一次迸發「賺到了」之窮酸主婦心態。肉眼一瞄,即知本書印製成本極高,每頁都是錢錢錢錢錢(怎麼有如此俗氣的讀書人?)。
出版社佛心贈送兩本給網友,剎那間,即可看到他們靈魂通透之聖潔與頭上映照的光輝。八月份沒得獎的網友們哪~~光是抽到《星謎檔案》就回本啦~~中獎的話,回頭記得買張樂透,分紅給我一百萬台幣就好。
4、好看。
當然,空有豔麗容姿,卻無內在涵養,便像一尊金玉其外的蟠龍花瓶。美貌不能當飯吃,被美貌所困擾的我,相當瞭解此番道理(手支下巴憂愁貌)~~~大家吐完了嗎?OK那我繼續講,然而《星謎檔案》內外兼具,劇情高潮起伏、引人入勝。
原本個人抱持一種偏見:由花樣繁複檔案所組成之內容,也許新奇卻不易讀。但是錯!錯!錯(激動)!閱讀約莫十分鐘,我便欣喜察覺此書十分有戲!
作者善於營造劇情氛圍,由各式檔案環環相扣的生動故事,讓人一下子掉入場景,彷彿身歷其境,自然與故事產生互動。如果「小說」這文學體裁有最終進化型態,就叫《星謎檔案》!因為它可與讀者對話,閱讀不再是單向過程,而是快速於腦中構築影像之雙向遊戲。
我持續讀了六個小時,無法自拔、毫無間斷,徹徹底底沉浸於《星謎檔案》的世界,除卻躍然於紙上之鮮活文字,閱讀期間,似乎能聞到星際戰爭中槍口的煙硝、口中嚐到金屬般腥甜的血味、以及大屠殺時耳邊顫慄的叫喊,是五感完全之饗宴(我沒嗑藥)。
(圖五)
內頁戲劇化的編排方式強化了故事張力,心臟吐息伴隨倒數時間漸趨急驟,翻閱紙頁的手指亦因緊張而冰冷。
(圖六&圖七)
《星謎檔案》最特別之處在於,閱讀其他小說時,讀者是站在至高點觀看他人故事;《星謎檔案》反之,代入感極強,是自身體會、經歷著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產生迷離奇幻之角色扮演體驗(不是指扮成兔女郎或女僕裝之類嗯哼~)。
我不太想稱讚前夫布萊德彼特,但其製片公司PLAN B光速搶下電影版權實為明智決策。
待我細數本書戲劇要素:後有追兵、前有埋伏的航空母艦大戰;邪惡的星際企業;擁有人格的瘋狂人工智慧;在密閉空間演化的病原體;殭屍化的狂亂感染者與血腥屠殺;天才駭客少女和她帥氣討喜的飛行員男友,一一揭開黑幕及伏筆;以及跌破眼鏡之劇情大轉折(故觀看時要戴兩副眼鏡)。
這樣不賣還有什麼能賣!?才讀完書我便迫不及待期待改編電影的到來!!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兩本』新書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索取。
2、留言請留:『星謎檔案:閱讀的最終進化型態』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7/08/28(一)晚上十點半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者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17/08/29(二)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圓神出版 #星謎檔案 #2017必讀科幻驚悚大作 #紐約時報暢銷小說 #亞馬遜網路書店四點六星好評 #閱讀的最終進化型態 #這麼多hashtag就知道我多愛它 #心得不小心寫太長
購書連結:
●圓神書活網 https://goo.gl/j7P3gZ
●博客來 https://goo.gl/GCTBQl
●誠品 https://goo.gl/wOhQw0
●金石堂 https://goo.gl/pTmJeM
●讀冊 https://goo.gl/66JEit
《星謎檔案》介紹影片 https://goo.gl/AfyBa4
勝美誠平面圖 在 晴天散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
當無差別殺人事件在一個社會出現時,也就正式宣告這個社會的結構已經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國家如果不從檢討社會結構下手,而只是召喚權威將嫌犯處以死刑示眾,將完全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無差別殺人事件只會從今天開始一再的在台灣出現而已。
(via 張智程:http://on.fb.me/1k5hlmw)
2.
正因為「毫無理由地砍殺」這一事件無法在民眾尋常生活當中獲得理解、衝擊甚鉅,以致於無法為常人所置信,大眾的自我保護機制的作用則在於自行替毫無理由的事件填補進一個簡單「理由」:雖然事件恐怖,但這恐怖還是有原因的,原因是可以避免的(如避免酒醉、避免醉漢搭乘捷運...等)。一旦恐怖的對象有了具體所指,那麼恐怖的效應也可以被掌握在一定範圍以內,人們只消擔心(或排除)那造成恐怖的來源,而不再是惶恐於身旁的每個人皆有機會忽然拿起刀朝你砍殺而來。
(via 苦勞網 王顥中: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8778)
3.
如果社會對於底層暴力犯罪的的想法,不是去尋求真正對症下藥的解方(例如舒緩貧富差距、增加社會階級流動可能性、健全社會安全網等,讓底層有機會喘息看到一絲希望的政策)而是期待以處死更多人來預防此類犯罪,卻一邊鼓勵、默許政商結構擴大社會不公,那麼,類似的悲劇會不斷重演,越演越烈而台灣人民不分支持死刑或反對死刑,都一起受害。
我不是說行為人不用負責。犯罪的人當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上大部分的責任。只是,從限制國家暴力的角度,我認為國家有權實施的刑罰極限是無期徒刑,而不是高風險的死刑。我不是情感豐沛又溫暖的人,有些可惡到極點的人如果死了,我是完全不會惋惜(例如希特勒蔣介石馬英九等),被天打雷劈我完全不介意。但殺人的權力不能在政府手中。台南割喉案後,政府以處決6人作為改善治安的解答,成效如何?大家都看到了。台灣人民還要放任政府以死刑唬弄、敷衍人民嗎?
(via 苗博雅:http://on.fb.me/1k5hnuq)
4.
檢視體制問題,不代表把體制和個人放在二元對立的位置。絕對不是要說「因為體制有問題,所以個人沒錯」。但是完全只把焦點放在個人,那麼這個社會多麼簡單,跟拍電影一樣,這些叫好人、那些叫壞人,壞人天生下來就這麼壞,好人只要把壞人殺死,就天下太平了。大家很愛嘲笑柯南漫畫裡的兇嫌總有「鼻屎大的殺機」,台灣媒體和社會,你們還在找鼻屎嗎?
(via 林瑋豐:http://on.fb.me/1oRS2Xy)
5.
我們習慣了電影電視漫畫劇情裡灌輸我們的「世界上有分好人和壞人」的二元思考模式,做壞事的一定是壞人,壞人一定有原因,他跟我不一樣,所以他是壞人。人人都變偵探、都變推理專家、都會讀心術。我們無法理解、也拒絕接受,那些案件可能來自我們身邊「跟我們一樣的人」手上。
所以你不會看到有人說「因為兇手來自異性戀家庭,是一男一女扶養長大的,所以...」,也不會有人說「因為兇手是台北人,所以...」、「因為兇手是個男人,所以...」、「因為兇手有看過中國時報,所以...」,這些條件都成立,但你不會拿來當作因素,因為很蠢。但是為什麼其他的標籤(單親家庭、同性戀、憂鬱、精神疾病)成立的時候,好像一切推論都可以理所當然成立?為什麼?
(via 林瑋豐:http://on.fb.me/1k5hne3)
6.
我不認為是「他」要贖罪,那是天煞孤星、魔星轉世之類的說法,但沒有人不經過社會的薰陶,從家庭、學校甚至打工處的教育(或教訓),無論如何都與他的人格養成有關。做錯事的是整個結構而非只有他個人。有人因此離開,那麼就是這個社會要負擔後果,包括被害者親屬、加害者、加害者親屬的後續照顧,都需要社會來承擔。
承擔的開始,就是把他當作一個人,社會的一份子,不要直觀的把他畫分出「正常體制」、去脈絡看待他的身世、妖魔化地思考他的動機。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些便宜行事都是極權統治者為了管控方便,造出來的平面圖像,假使隨時可以把人不當人看,界線是如何劃分、又是誰畫分?如果可以的話,把自己當成劊子手,負責任的思考該怎麼辦,還有沒有其他選項。
(via 許哲韡:http://on.fb.me/1k5hoyD)
7.
除了歐盟規定,除了宗教因素,除了歷史經驗,除了許多學者研究過死刑與遏止犯罪間是否有絕對關係外,更重要的是歐洲國家普遍是社會主義型國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同舟共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深植人心。歐洲人看待個人的犯罪,並不會直接撇清關係地認為那只是一個人或者一家人的事,而會去反省這是一整個社會、國家之中所有人都該承擔的共業;同時,歐洲人會傾向去思考是怎樣的教育制度、社會環境、國家政策導致一個人喪心病狂如此。
因此,若有人犯罪,就算是嚴重到像挪威連環殺人魔那樣,他們也要先去分析這位兇手從小到大各階段的交友狀況、教育過程,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進而導致這位兇手、罪犯產生扭曲的價值觀、道德觀,使得他犯下如此滔天惡行。根據渠等犯罪心理分析,所有家長、家屬、師長、鄰居、民代、社會、國家才知道如何引以為鑑,防止憾事再次發生。......甚至,尋死又想拖別人一起同歸於盡的兇手,他渴望的本來就是死刑,他不會有悔意,更不會因為死刑而得到道德上的後悔感、愧疚感。
(via Tzara Lin:http://on.fb.me/1kp19fm)
8.
我們要謹慎的事情包括,避免第一時間對犯案者與精神病患過度的連結。一來我們不確定他是不是有病的,也許心理學當然可以解釋其動機,可是這與心理疾病是有所距離。將個人病態化、妖魔化,其實是解釋一個社會現象最不負責任的方式。這樣不但加深了對所有的精神病人的歧視,同時也縮限了社會進一步理解社會問題的空間。
第二個令人擔心的是,將一個人的惡給無限上綱,並且又將解決方式導向一種對個人的處決,那其實無助於社會對問題的理解。犯案者自白說,他知道自己會被判死刑,這點,就足以讓我們好好想想死刑究竟是不是真的能遏止犯罪。把惡者除之為快視為正義的實踐之道,反而讓我們放過了人為什麼會變成那樣的故事。
(via 蘋果日報 吳易澄: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20140521/402139/)
9.
複雜的生命難題,哀傷的群體危機,此刻最不需要的,是恐懼,猜疑,錯誤歸因,獵殺肉搜,媒體血腥。
台灣社會剛經歷一次心理海嘯,願死者安詳,生者堅強。災後重建,險路迢遙,或許,只能從理解開始。
這一切,沒有簡易解答,也不需廉價出口,現在指責廢死盟或樂青或電玩,其邏輯與邱毅推給太陽花學運,並無二致。
(via 黃哲斌:http://on.fb.me/1j94MS3)
10.
對一心尋死的人,死刑不但沒有威嚇力,反而成為一種鼓勵。甚至,因為殺戮在國家制度中合法的存在,提供了兇手一種合理化、壯美化自己血腥作為的藉口。當然,社會制度毋須對於社會每一個極端異例負責。但若剛聽到的說法為真,那也算是對「篤信死刑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的嘲諷。
(via Albert Tzeng:http://on.fb.me/1i62XWg)
11.
一個比較理想的社會。秩序與治安不依靠國家機器,而是人們願意共同生活的善意與期許。你不必愛你的鄰人如己,但至少陌生人擦肩而過能對彼此懷抱善意。這樣的社會必然仍有犯罪,但犯罪的恐慌不使我們喪失對自己與他人的信賴。罪犯或許仍然需要受到懲罰,但這樣的懲罰既非酷刑更不會剝奪人的生命。如果這樣的社會真的可能,那是因為我們在受到考驗時做出了相對困難卻比較值得的選擇。我想那會是一個我們都更想活下去的社會,也因此那會是一個更珍惜死亡的社會,而我希望那就是我們未來的社會。
(via 想想論壇 張勝涵: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2076)
12.
會造成這麼大的傷亡,我認為捷運公司難辭其咎。
一個運作良好的公司,應該要準備好各種應變方案,平常要確實演練。萬一有人放沙林毒氣,萬一有恐怖份子挾持,萬一車軌有爆炸物,萬一有人持刀殺人。
一個運作良好的公司,不會只是在監督有沒有乘客在車上喝水吃零食,有沒有乘客講手機太大聲,維持一種秩序潔癖的假象。
真正重要的是乘客的安全。營運大眾交通的公司,怎麼會完全沒有處理這種瘋狂殺人事件的SOP? 乘客沒地方跑,所以像羔羊一樣等著被宰殺? 列車長不能緊急應變?將車子停下來,讓乘客緊急疏散?關鍵的那幾秒,可以救活多少人?甚至還有人繼續進站要上車?
南韓的輪船沉了,總統到現在還在道歉,整個海洋警察廳被解散。台灣呢?
(via
Cheng-Yi Huang:http://on.fb.me/1j95w9v)
13.
我們不是要原諒犯罪者,而是要去問:我們該如何理解和認識一個人的惡?我們是否不用對人性與社會環境有任何思考與理解,而相信可以靠死刑來回答這些複雜的問題,並且相信這樣可以防止下一次不幸的發生?
我們真的以為死刑是有效的嚇阻,保障我們安全的措施嗎──別忘了上個月法務部才將五人執行死刑,而今天仍然發生這種慘劇。
我還喜歡狄波頓在書中的另外一段對媒體的期許,我相信這也是對我們這個社會期許:我們「要把駭人聽聞的恐怖故事(毫無意義地描述令人不忍卒睹的事件),轉變為亞里斯多德所謂的「悲劇」(從令人憎惡的事件當中形塑出一則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媒體不應該只是製造恐懼、仇恨與歧視(如果該嫌犯被證實是精神病患),而是應該增進我們的彼此理解。畢竟,每一次的悲劇與災難,都是這個社會的傷口,也都是試煉著我們如何認識這個社會,如何建立我們的社會信任,並且考驗著我們的文明尺度。
(via 風傳媒 張鐵志:http://goo.gl/5kKSE2)
14.
同樣,如果今天兇手是個遊民、兇手是個同性戀、兇手只有國中學歷、兇手家庭是低收入戶、兇手來自東部、兇手有憂鬱症、兇手有吃檳榔習慣、兇手小時候是過動兒...那也通通都結案了,因為這些理由太容易歸因。接著就是各式各樣的專家出來討論我們該如何「輔導」、「改變」、「關懷」這些人,然後媒體、名嘴、教育繼續助長這些「本來就已經被視為社會問題」的污名,繼續複製下去。
這不只是「發生社會問題時,先找個人問題」的思考模式而已,身為受過高等教育、多數生長在「正常」家庭的中產階級,當有一個跟我們同樣出身背景、甚至可能來自我們身邊的人,犯下社會案件時,在主流媒體的助長之下,我們去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想辦法找鼻屎大的理由,切割這個人。
我們習慣了電影電視漫畫劇情裡,灌輸我們的「世界上有分好人和壞人」的二元思考模式:做壞事的一定是壞人,壞人一定有原因,他跟我不一樣,所以他是壞人。於是人人都變偵探、都變推理專家、都會讀心術。我們無法理解、也拒絕接受,那些案件可能來自我們身邊「跟我們一樣的人」手上。
(via 風傳媒 林瑋豐:http://goo.gl/w6Np3L)
15.
就算今天嚴刑峻法,殺人者當街凌遲,也無法嚇阻像這樣執意犯案的人啊。
面對一個手裡暗藏10cm小刀刺殺的兇手,真的有人可以預防擋下突襲的一刀?
我認真思考要怎麼預防這樣的突襲犯罪,結論是幾乎不可能。捷運能夠每個出入口比照機場的方式安檢嗎?捷運上要加派多少駐警,才能看顧到同時數十輛不同線上的車廂?
所以,能做的也許是了解犯案脈絡和動機。了解國家政府應該在這整個過程中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出因應?了解每個公民應該如何對彼此付出關心、伸出援手,建立一個更好的公民社會,才能降低發生這種事的機率,或在事情發生時,減輕發生的危害。
(via 王希:http://on.fb.me/1m7BgAJ)
16.
我們能不能夠接受面對「自己」?自己本來就「隨時有可能」有理由或無原因地殺人,或被殺?我們不必不恐懼,也不必不防止,但能不能「誠實接受」這些難以預料、而且就是難以避免?誠實地瞭解其「無常」?信奉宗教並不見得會讓你得救,迷信政府則肯定不會。
我們能否「面對」然後「限縮」,尤其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或者權利範圍外的要求或者行為反應?(譬如死刑、譬如戒嚴、譬如讓殺傷力更強的佩槍警員上捷運......)
我們是不是太快「利用、消費」這起殺人事件來談我們想談的事情(譬如樂生、政府、廢死、媒體......),而並不真的在乎這些加害者或受害者?
另一個觀點是:我們都該學習怎麼靜默。社會該學習用靜默、默哀來沈澱和真正地去面對這些創傷,不是否定溝通意義,只是在第一時間、留給加害人、受害人、見證者(如我們)一點喘息的空間。
(via 洪崇晏:http://on.fb.me/1jFAc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