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章上線】#長笛袋裝什麼?
不知道你有沒有曾經好奇過,到底長笛家們除了樂器之外,長笛袋裡都裝了些什麼?
今天,我就要來解密我的神秘寶箱:長笛袋!
- - - - - - - - - - - - - -
我的長笛袋都裝什麼?
目前有:
❶樂器
❷口水通條棒
❸長笛擦拭布
❹綠茶味亮光蠟
❺濕度調節布
❻超導錠
❼長笛腳架
❽吸水紙s
❾中空與實心的按鍵塞 (學生改手型專用)
❿磁鐵筆+各種筆 (練團、教課必備)
⓫金屬貼片 (偶爾會有奇耙樂器和試笛專用)
⓬彈針戳 (偶爾學生的樂器彈針會彈開可以幫忙鎖緊)
⓭USB (印譜專用)
⓮防滑墊 (天氣太熱唇墊容易滑使用)
⓯平口小螺絲起子 (樂器有小問題可以幫忙處理)
⓰3.5-6.3mm轉接頭 (偶爾錄音室工作會需要用到)
⓱螺旋式耳塞 (搭車必備)
⓲辟邪物 (我媽去天公廟求來的我一直隨身帶著)
- - - - - - - - - - - - - -
以上就是我的長笛袋裡裝的18個小道具,文章內我會詳細介紹主要的12個長笛配件。
這些配件是我每年幾百場演出和教學經驗所留下來的必備小物,可以讓我游刃有餘的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文末也整理出了我的推薦小物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正在用的物品,透過我的連結購買,可以幫助我產出更多實用的長笛教學乾貨,以及更好地維護此網站的運作,清單裡包含了我建議的長笛初學教材、教具,和宅錄、線上視訊音樂課該使用的設備清單推薦給大家!
▬▬▬▬▬▬▬▬▬▬▬▬▬▬▬▬▬▬
其實最好奇別人長笛袋裡裝什麼東西的應該是我吧!😆
每次都會抓緊機會偷看別人的長笛包,有沒有什麼好玩有趣的東西,然後問東問西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止不住的好奇心,但是超好玩的啊啊啊!
所以,你的長笛包都裝了些什麼?趕快分享給大家(尤其是我)知道~🤣
▬▬▬▬▬▬▬▬▬▬▬▬▬▬▬▬▬▬
本文出自 長笛玩家工作室
https://myrflute.com/whats-in-my-flute-bag/
#長笛配件 #長笛小物推薦 #長笛袋 #長笛玩家 #fluteaccessoires #flute #flutebag #flutegamer
別人的 直 笛 譜 在 Yachun Asta Tzeng 曾雅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最早學習的是古典樂
那是國中的時候
因為想要讀大學時 唸音樂系
其實國中時期的我對音樂系一點也不了解
只是那時我的大哥剛好上大學
我好奇的翻閱那些大學簡介
覺得自己喜歡音樂
唸那個應該會比較開心吧 啊哈~
於是才開始去樂器行上音樂課
我的父母從沒逼我去學樂器
但說真的 小時候在學校看那些會彈鋼琴的同學 我也是有點羨慕你知道 哈哈
小學時爸媽也是問過我 想學樂器嗎?
而我生性內向 我總是"say no"
所以直到國中 才自己說要學
然後當時聽說要唸音樂系 一定要會至少兩樣樂器
其實我那時想學的是小提琴
但聽到樂器行老闆娘的建議
覺得我已經國中了 要學小提琴 唸音樂系 學習上恐怕會來不及
在學了鋼琴後
經過了二胡(對 我玩過二胡哦 XD)
想呀想的
最後到我手上的是長笛
記得不太清楚了
好像當時在樂器行看 看到這支樂器 可能也覺得沒啥想選的了
所以心態就是 "好吧 就它吧" 這樣 @@
最開始小學自己玩的是keyboard
國中開始向老師學的是古典
然後最後沒有去考音樂系 XD
我既不是個古典咖
也不是個爵士咖
更不是個"即興咖"
到頭來 其實我覺得 我就只是個"創作咖"而已啦! (抓頭)
國中學了長笛後
我一直沒有"真的"愛上長笛
也許是我不喜歡當時向老師練習的東西
甚至沒學之後 我有好長一段時間都沒在練長笛
對這個樂器感到非常的..."茫茫然"
真的 因為我不知道它到底能玩些什麼 希望可以玩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晾在那裡覺得好浪費 (很遜)
直到前些日子
開始上網看別人演奏長笛的影片
看看人家玩些什麼
不誇張
我被激勵了!!! XD
終於對自己練習長笛有了方向
"很上進"的馬上買了長笛Jazz和Blues的樂譜來練
由於我覺得自己對這一塊實在毫無頭緒
所以最好的開始 就是練這些Cover songs
對我來說
練習cover songs 不是想讓自己能多會一首歌
最重要的是
我能夠在練習別人的東西時學習到什麼
而且能夠把當中的靈魂 帶到自己的"血液"裡(這樣講是有點變態XD)
最後還可以延伸到自己的創作裡頭
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才是王道啊!!!
最近也把過去自己的一首創作
改編成長笛演奏版
因為不希望只照著原旋律吹奏出來 覺得那樣太無趣了(犯見XD)
所以花了一點時間做改編
偷偷告訴大家
這是我錄了"第155個take"才錄好的
這是目前最好的take了 先挑戰到這
我大概是瘋了 XD
可是我覺得很欣慰
我現在 是真的愛上長笛了!! :)))
希望大家也能愛上長笛ㄡ!!! XD
Check i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C2H17UEDc
別人的 直 笛 譜 在 Chet Lam 林一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KJ黃家正:「我哋要搞一個全部香港人、有水準的,最代表到我哋generation的樂團。我們要交流、要演奏,難道train咁多音樂家,淨係要嚟教琴?... 我好希望,我的發源點是香港。如果香港本土自己唔搞音樂,好快俾外人食死。」
我一向想跟管絃樂團合作,忽發奇想:跟他們crossover,有沒有這個可能呢?請大家多多share這個post,說不定能讓有心人看到,夢想就有機會成真。
香港人需要的,是快樂,而我堅信,音樂可以讓人快樂。
Local Arts News: KJ正傳黃家正 - 壹週刊 (13-03-2014)
A058-061 | 時事 | 非常人語
十一歲,黃家正(KJ)遠赴捷克開演奏會,當地一整支專業樂團為他伴奏。
彩排時他繃着一張臉,不耐煩地向一班音樂家咕噥:「(你哋)慢咗喎!」
十七歲,黃家正以指揮身份,率領學校的管弦樂團參加比賽,卻挑了一首超時的樂章,隨時令全隊人犯規。
一路上,他不屑地說:「即管DQ(取消資格)吧,我已贏過兩次,支錦旗我用來抿屎。」
這是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音樂人生》裡頭,那個被稱為音樂神童的黃家正;有人覺得他型,更多人認為他臭寸。六年又六年之後,他長成為一個二十三歲的大人。
記者約他做訪問,他遲到了十分鐘,嘴裡一迭連聲sorry,手上捧住一盒半打的酥皮蛋撻賠不是。
他說話好快,夾雜一半英文,傾了個幾鐘仍然彬彬有禮,紀錄片裡的大情大性沒兌現。
三個月前他接受now觀星台梁榮忠的訪問,節目出街後,有人給他留言說:「你唔係你了,你太圓滑了。」
終於等到黃家正搶白:「鏡頭裡的周星馳,都唔會係真的周星馳啦。
句句都講到咁爆,我真係要入青山。」
這天在荃灣大會堂,有管弦樂團的表演,黃家正上場彈鋼琴,樂團指揮是他的中學同學吳懷世。大伙兒彩排時,黃家正揚聲開了個小玩笑,吳懷世隨即皺眉,朝着他喊了一句:「我哋依家唔係玩呀!」記者等着黃家正回嘴,但他沒事般繼續伴奏。可紀錄片裡頭,經常向人家吆喝的,明明是他。
我們跟黃家正逛他的母校男拔萃,昔日他在學校似目空一切,但這刻的他十分警覺,好端端走在小空地上,突然低呼一聲:「死啦……」,便閃身轉入走廊。記者不解,他靦覥解釋:「那個老師以前成日捉我走堂,對我仲未睇得開,唔好刺激佢。」
在校園碰上他的同學彭施皿,那個在紀錄片中被黃家正罵得狗血淋頭的老好人,現在是男拔的音樂老師。彭叫屈道:「我中伏呀……那時候以為拍教育電視之類,後來段片竟然在戲院播,無啦啦乜都俾人影晒!」黃:「我似咁渣上教育電視?」彭:「係呀,睇低你呀!」黃:「睇低我所以你自食其果囉!」
記者問,究竟鏡頭裡的黃家正,是否平日的黃家正?兩個老死對望,黃沒好氣,彭苦笑代答:「那是當時真正發生的事,但有個鏡頭對住你時,你講嘢和動作都會誇張晒,平時平淡啲。」
限量版
紀錄片最後的定格,是趾高氣揚的黃家正唸中六,經常曠課;同時他眉心鬱結,憤恨父母親因第三者而離婚;他似乎很躁動,咄咄地詰問現世的規繩。影片由一個神童彈演奏會開始,卻以一個乖僻少年迷失在成長途上作結,叫人不勝感喟。餞別了鏡頭的黃家正,彼時獲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取錄,主修鋼琴演奏。讀了一年後,他申請休學回港,因為人生中有些東西處理不了:「我需要思考自己的前路。」誰料那時正值《音樂人生》上演,並橫掃金馬獎,贏了最佳紀錄片等三個獎項,一夜間他成為輿論人物;不是拍戲,影評卻要剖析他,不是演員,記者卻想知道他的去向,不是歌星,卻有綜藝節目邀請他去當表演嘉賓。但黃家正一一推卻,從沒就此發表過半句看法,至今也一直沒看這齣以自己為主角的紀錄片。「我好唔鍾意聽到自己把聲。」這本來是他一貫的標準答案。直到某次再見面,他才說:「我唔想睇到自己侮辱其他人。」「我大概是有那種性格的……想引人注意。當有個鏡頭對住我,我就再爆勁啲,講啲好Q特別嘅嘢,又特登藐嘴藐舌,好想呈現自己的態度。但冇人影住的話,你根本唔會咁做。」那個擺明是他,但又不真正是他的現實,從來沒有人在乎過,大家只是一窩蜂為紀錄片套光環,而他則默默地想自行吞噬這片巨大的陰霾。直到他快要返回美國復課前幾日,竟無意中發現,這張《音樂人生》的DVD,出了限量珍藏版!這下子他終於知道,應該用什麼凌駕性態度去為這個經驗下註腳。黃家正抿緊嘴唇說:「嘿,那個是我來的,而我變成了一件商品?一個限量版、唔知賣幾多錢的商品?」
FINE
音樂天才往美國唸音樂,他發現天才比庸才更多。黃家正就讀的大學,就有二千個音樂家,每年畢業於鋼琴演奏的有一百人,主攻單簧管的也有四十三人。可全美國所有樂團每年吸納的單簧管樂手,最多三人。「讀音樂的人通常是追求一種理想,但你要體認理想唔代表天堂,否則你會因為現實而不快樂。」他有一個朋友,贏了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第五名,最後的落腳點,是在美國一個小鎮裡的教堂彈詩琴。「這個比賽是全世界最大的了,能獲得第五名是匪夷所思的,超難!」他看見記者臉上閃過的訝異,追着我來問:「你係咪覺得佢應該好出名,應該要去彈好多演奏會才是?」這個問題,其實早在他十七歲時,已經對住鏡頭質疑了一遍又一遍:「點解彈音樂要不斷贏比賽,巡迴全球開演奏會每場賺一百幾十萬就是音樂的初衷嗎?」黃家正,沒忘初衷是很奢侈的,尤其成年人慣於不斷遺忘。但眼下的他,的確在十幾歲那個階段,拒絕參加鋼琴比賽,那本來是神童要爆發的年紀,但他沒去做神童應做的事,因此很多人認為他大大的落後了,包括他父親。「一個比賽裡頭,只有贏咗那個才會快樂。但就算你贏咗,也不代表你做到郎朗,九成都做唔到,因為個巿場可以唔鍾意你,這是世界的一種hard truth。」他再次參加比賽,是讀大學的時候,他自以為花了整個少年時代,去強大自己,能緩衝個人意願和客觀環境爆發出的矛盾,但實情是他瞬間便迷失在形形色色的比賽格鬥中。那是大學第三年,他接連在比賽中失利,他跟他的老師說:「Mr Naoumoff,我永遠當不成王羽佳,我當不成郎朗,我沒有那種發神經的技巧。我知道你很相信我,但我沒可能當上他們,我不會闖到那些世界名堂。我會轉major了,我本應去做一個對沖基金經理的。」這位國際有名的大師,跟他的徒弟說,他是他遇過最有深度的學生,而他只有兩個事實要告訴他。第一:「他們也不可能是你,KJ。」第二:「如果你不要再彈琴,那誰要彈?」黃家正舒一口氣,笑了:「佢講第一句時,我的反應是:係喎。佢講埋第二句,我點頭:fine。」師徒之間的對答,很短促,卻很有重量,一直沉澱到他最深的疑惑中:「當你迷失時,有人如此信任你,讓你能夠繼續。從此我真正知道自己是誰,我真正覺得擁有了一種獲肯定的力量,永遠不會失去,我唔需要靠比賽肯定自己。」
貼錢
上星期,兩個彪形大漢,氣吁吁把一台三角琴,搬進佐敦道一幢商業大廈裡。黃家正肉痛地說:「搬咗七千蚊呀!」五百幾呎的單位,間隔成四個小教室,由五個九十後男生合租。他們不只搬來家裡的鋼琴,還有椅子、譜架,甚至乎消閒書和畢業證書都一併拿過來,為他們的「竇」做裝飾。
這五個人裡,兩人彈琴,兩人拉琴,一人吹長笛,一字排開是一套交響情人舞。黃家正是藝術總監,他們的宏願是吸納在香港讀音樂的年輕人,組成樂團,舉辦演奏會;反正本港僅有的兩個全職樂團,皆貪隔籬飯香,喜聘外國和內地樂手,本土的年輕音樂家除了躲在家裡教琴,便無處可去,他們因此決定自救。「我哋要搞一個全部香港人、有水準的,最代表到我哋generation的樂團。我們要交流、要演奏,難道train咁多音樂家,淨係要嚟教琴?」
黃家正去年大學畢業後,心急地要回來香港。他說不僅是他,很多同輩的年輕音樂家,一個個讀完書後,都想回港為這個小島做一些音樂。當你以為人人都想自這個圍城逃出去的時候,原來有一班用番文學西樂的人,很傻很天真地要擠進來。
「每次在美國演奏時,都覺得有所欠缺,唔complete。我覺得觀眾唔係真係認識我,我又唔認識佢哋。我寧願在香港彈俾三百個人聽,好過每個月去十個城市彈俾三千個人聽。我好希望,我的發源點是香港。如果香港本土自己唔搞音樂,好快俾外人食死。」
短短九個月裡,他們已搞了三場演奏會,以及一個有關古典音樂的棟篤笑show,場場蝕錢,五個人場場貼錢。他們把教琴得來的錢,左手交右手,用來付大會堂的場租。為了預備上月那場演奏會,五十個本港的八十後樂手,在週六日的夜晚,帶來自己的樂器,蝸在男拔萃的音樂室,手肘碰膝頭,一練就是三小時。在荃灣大會堂演奏廳,上演以情人節為主題的交響樂章,入座率大概四成。「我哋俾每個樂手七百蚊,蝕呀。五個股東每人夾份補貼幾千蚊出嚟,黐線o架我哋。」
記得導演張經緯曾經說,他醉心拍紀錄片,但絕不會貼錢拍戲,每次皆等到資助款額落實才開拍,因此那套《音樂人生》,才會一擱六年,變相成為「橫跨」六年的巨獻。那黃家正,為何你又勇字行頭貼錢打工?他向來反應很快,這次竟然呆了半晌才答得上這個成年人沒可能不問的問題:「嗯……我覺得我欠這個世界好多。」記者聽着,小心的不再讓臉上流露詫異之情。「我真係咁諗,從細屋企俾好多resources我學琴,老豆幫我搵很好的老師。去外國讀書的生活費,又得到別人的資助,好多人support我都冇同我計較,我依家有咩資格同人哋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