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女兒寫個在家自學一年的心得,她躊躇了一陣子,前天一動筆,三、四個小時寫出了五千字,寫的欲罷不能,超過我要求的字數。
寫的頂好的!
~~~~
自學一年心得
不知不覺間,我已經自學一年了,想想有些感嘆,就稍微和我的爸爸聊了聊這件事,結果,他思路清晰,很快的給了我一句話:「哦,自學滿一年啊,那就寫一篇三千字的心得吧,這是功課。」當下聽到有點無語,好吧,自己挖的坑自己跳,於是就有了這篇心得,來聊聊我這一年的經歷與學習。
為什麼會自學呢?一開始我自學時,身邊的同學與朋友是不相信的,一直以來我在學校的人緣都還行,雖不到真的很多朋友,但也不致邊緣,成績也沒有真的爛到哪去。
但事實上,我在學校的生活過得並不好。學習的部分,自從升上七年級開始,我的成績可以說是一落千丈,大約就是從第七名變成倒數第七名,生物數學地理變得困難,英文更是像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變得完全聽不懂,更要命的是學校一星期有五堂英文課,其中更有一堂是外師,全部都是英文,在得知有這堂課時,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於是,在艱辛的七年級學業路上,只剩勉強過得去的歷史與公民,還有我唯一的希望國文。因為曾經遇過好老師,我的國文可以稍微自豪一下,在某次國文考試中似乎還得過全班第五名,為此我開心了很久;如果說國文可以稍微自豪一下,那麼作文就可以再自豪一點,我一直都很喜歡寫作,除了一次四級分,剩餘都是五級分以上,也常常被國文老師表揚。
但除此之外,就只能用一個「慘」字形容。隨著時間推移,我的數學開始跟不上,生物的難度也逐漸加大,社會科勉勉強強,原本就夠悲劇的英文更是變得慘不忍睹,偏偏英文的比重與考試是最多的,有成堆的英文考卷、講義,三個英文老師的功課更是讓我喘不過氣,那時,我很討厭考單字,因為我都是零分,不論怎麼努力都背不起來。
雖然,有許多熱心的同學幫助過我,有人會細心地告訴我錯的題目是為何而錯,有人甚至會在外師的課上幫我翻譯(在此深深感謝幫助過我的同學們,謝謝你們讓我撐過好一段時間),但還是無法彌補我的程度與考試範圍之間的落差,我開始逃避這一切,在上課時間寫小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我的校園生活過得開心一點。
在進入小說的世界後,與世隔絕,一切都是我能掌控的,不用被幾個成績欄的數字束縛,不用因為不擅長的事情而否定自我,雖然是個惡性循環,寫出來的作品質量也不好,但,那至少是我當下能想到的最好辦法。
除了成績與考試外,令我困擾的事情還有一件,我很怕吵,不喜歡和太多人相處,但學校就是一個群體生活的地方,每天一定要接觸到人,去接受他們的情緒,那時我對自己還不太了解,也嘗試融入人群,但發現好像沒有辦法,於是,我向我爸媽提起了自學。我的哥哥也曾是個自學了四年的自學生,爸媽在我表達完觀點後,便同意讓我自學,於是從八年級開始,待在家中自己學習。
一開始自學,也像是打開一道新世界的大門,門後的世界是精采美麗的,不會被課表切割時間,不會有成堆的考試等著我,可以在平日和爸媽出去玩,能在家自由自在的生活,愛做什麼做什麼。
不過,最讓我高興的依然是能將大部分時間精力投入到小說創作,一天中,我花最多時間作的事是寫作,架構世界觀,寫出一個個完整的角色,將它們之間的情感糾葛寫成一本精彩的小說,我非常享受這樣的過程,有時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
我寫小說的這條道路還滿特別的,是在我五年級的那年,爸爸出了作業,要我和哥哥一天打字十分鐘,哥哥去玩打字遊戲,我則是想到可以寫小說,一開始的創作毫無章法,就寫了一點點奇幻校園故事,講述一群人打妖怪的故事,也就隨便寫寫,打發時間,直到五年級升六年級的暑假,暑假作業之一是要完成一千字的小說,那時,班上同學隨口說了句:「老師,如果寫到一萬字會怎麼樣?」那時班上氣氛歡樂,老師也開玩笑似的隨口回了句:「寫到一萬字就不用寫其他暑假作業了。」我默默地將一萬字這個數字記在心裡,並且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將原本八百字的奇幻校園故事完成,一共一萬零八百字。
從此以後,我便愛上寫小說,我喜歡寫奇幻故事,更是偏好暗黑驚悚,目前進行中的十二本小說,有奇幻、校園、異世界、現實等主題。
漸漸的,小說從逃避現實的工具變成我與世界溝通的媒介,我每天花大把的時間在創作與發想,寫作能力也漸漸提升,從以前的一天只能寫三百字到現在能一天六千字,而爸爸也給了我一個機會,去出版一本小說,於是,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一部作品上,也就是如今已經出版的「傷痕」。
「傷痕」其實跟我一開始的寫作風格差的很多,畢竟我是寫奇幻世界起步的,也沒想過會拿一個「連續殺人魔」當主角。
書中,一名童年被霸凌的少女得了創傷壓力症候群,精神疾病令她無法好好生活,也影響到她的思考模式,她堅信,只要殺了霸凌過她的人,她就能獲得「救贖」,她開始逐一解決霸凌過她的六人,在過程中有悲傷、痛苦,也有過後悔,隨著得知她慘痛的經歷,她心中的感受只剩下恨,最終殺了霸凌過她的六人,也殺光了教會中一半的人,這樣的方式並沒有令女主角獲得救贖,故事的結尾也非常悲傷。雖然小說終究是假的,但我覺得女主角這樣的人是真的有可能存在的,她的心生病了,令她做出極端的事,但凡教會中多一個人關心她悲劇都不會發生,偏偏卻沒有,這本小說也是我想告訴大家,要友善的與人相處,不然可能會釀成大禍。
在這本書中,我用了一種奇特的方法詮釋,分成了三個階段,現在、夢境(過去)、獨白。現在的部分主要是在描寫殺人的過程以及主角心境的變化,夢境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主要描寫主角被霸凌的故事及過程,獨白則是死亡的人沒說出來的心聲。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寫出這樣的故事,我給的答案都是「抒發心情」,對我而言,創作與寫作是有意義的,就是說出心中想說、表達想發聲的事情,而「傷痕」有更深層的意義,它是給不可改變的過去一個機會,也給了我一個機會。「傷痕」畢竟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各方面都很稚嫩,也不可能是我最好的一部作品,但他卻是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令我放下了許多執念,令我的心理狀態變得更加健全。
故事永遠都是故事,但卻能帶來如此神奇的功效,我想,這就是寫作的魅力吧!在自學的過程中,我會一直不懈的去創作故事,從而去理解世界與人心,我想成為一個厲害的作家,用文字成為他人的光,用作品去讓他人得到所謂的救贖,我不能阻止世界上發生悲傷的事,但我想盡我所能,讓更多人能感受到世間的美好。
傷痕出版後,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快樂,除了親朋好友的好評,還有賺到了錢的快樂,也要感謝贊助我出書、為我這本書奔波勞累的阿嬤,感謝鼓勵我創作此書的哥哥,還有理解我的父母,我也會更加努力學習的。
如今我的十二部作品中,有許多提到精神病的故事,精神病是我想去了解的領域,因為想要去看看所謂「與正常人不一樣」的人心中究竟在想些什麼,去深入了解這社會中很多人不理解的「常態」,從而去創作真實又殘酷的劇情。
於是,我便開始研究「變態心理學」及「精神病學」,找到了一個北大的變態心理學課程影片,教授講的很好,我便看著影片學習。
我是真的很喜歡變態心理學,雖然不擅長的生物學模型有聽沒有懂,但心理學模型我還是上的津津有味,在心裡學模型的四個學派中,我最喜歡精神病分析學,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和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是我很認同的。
異常心理與精神病是我在寫作中很喜歡提的,因為在童年成長過程所遭遇的事情會影響一輩子,在上課時教授也時常提起童年經歷等相關事情,我也喜歡將童年描述的悲慘,去營造一個更加立體的角色,這也就是為何我的作品中時常會有過去的描寫。北大的變態心理學課程很難,其中還會接觸到生物學、腦神經科學及遺傳基因等,都是我不熟悉的領域,雖然上課進度緩慢且要花更多時間精力去釐清,但卻是我自己心中所喜歡的,在過程中是快樂的,所以我很喜歡學習變態心理學。
在八年級下學期時,我的媽媽接到了一個三年級國小老師的工作,於是,非常閒的自學生我本人便接下了家中伙食處理的重要任務,開啟了我的廚娘生活。
我對煮飯是很有興趣的,之前也煮過幾次,不過要包辦全家人的三餐還是一項挑戰,我開始研究菜單,研究家人的口味,來煮出全家人都能接受的食物,一開始當然不太順手,跟廚房不熟,也多次燙到自己,在一次炸肉時更是差點把手炸掉,至今手上還有一道淺淺的疤痕,不過我不斷嘗試,越來越好,甚至被哥哥的高中同學們大力稱讚,聽說他班上同學很喜歡吃我做的燉飯,帶去的便當常常被搶,讓我非常的開心,還有一陣子幫哥哥的朋友也準備一份便當,賺一些小錢。
在煮飯的過程中,我了解了一些道理,第一便是和人一起生活有相同的口味是很重要的,我們家的口味還算相近,也能互相配合,比如我、爸爸和哥哥都不喜歡紅蘿蔔,我們家的咖哩裡面就不會放紅蘿蔔,改成全家人都喜歡的地瓜,但有些時候無可奈何,主廚就要辛苦一點,比如我哥哥不吃辣,但我和爸媽很喜歡吃部隊鍋,這種時候就要另外幫哥哥準備一鍋不辣的鍋物,不過因為過於麻煩,現在學乖了,我和爸媽會在平日中午哥哥去上學時吃有辣的東西。
第二個道理便是預算控制的重要性,爸爸給了我一定的預算讓我學習控制,起初幾個月預算常常超支,導致月底要吃的很簡單,不過也是愈來愈好,漸漸的還能留下一些預算,對於食物的價錢概念也愈來愈強。
我認為,會煮飯算是一項滿好的技能,能自己控制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健康又省錢,如果有時間,學習煮飯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我一直很喜歡音樂,從小就也學習鋼琴,雖然現在漸漸荒廢,但我對歌唱的興趣也愈來愈高,尤其喜歡中文說唱,喜歡強大的節奏感以及富含意義的歌詞。
會接觸到中文說唱是因為鄧紫棋和潘瑋柏合作的「死了都要愛」,我便愛上了說唱的感覺,但是真正讓我想要學習說唱,是因為VAVA改編的「Life's a struggle」,叛逆又強勁的歌詞,無畏又悲傷的聲線令我決定開始練說唱。
我在說唱上有點天分,節奏感與生俱來,在說唱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強烈的快樂,我也嘗試寫過幾首歌,雖然不成熟,但作詞作曲編曲都是我完成的,其中我最喜歡作詞,寫的大多是饒舌,唯一寫過一首旋律較多的歌是送給閨密的生日禮物。
相對來說,我歌唱的能力並沒有那麼強,也沒有特別喜歡的歌,直到聽到歌手黃霄雲唱的「打開」,我突然想要飆高音,便去找我的發聲老師爸爸學習,也愈來愈喜歡唱歌。
自學不久後,爸爸買了一台混音器,我便常常使用它,去磨練我的歌聲在麥克風中的樣子。
經過了爸爸的教導,我的唱歌實力不斷提升,以前唱起來吃力的歌也變得輕鬆,我很喜歡唱歌與說唱,也曾經參加「聲林之王3」的網路海選,雖然並未成功,不過也累積了些經驗。
自學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與自己相處,於是,我慢慢去了解自己,漸漸的,我接觸到了「高敏感族群」這樣東西。
「高敏感族群」這樣的人大概就是會深度處裡事情,常常被過度刺激,同理心高且情緒反應強烈,是十分敏感的一類人。高敏感通常來自遺傳,我去做了測試,指數很高,其實不用到太驚訝或感到稀奇,畢竟世界上有20%的人是高敏感族群。
得出這個結果,便回顧了一下我的人生,好像真的是這樣的,我在人群中待不了太久,容易覺得吵雜,很在意別人的微表情與情緒,小時候也很多人說我內向,更嚴重的例子是,只要有人在我旁邊罵人,我都會感到害怕,不管他罵的是誰、因為什麼事情而罵。
印象深刻的是在國小的時候,有一位老師因為我們班的男同學太過不乖而氣哭,明明跟我毫無關係,我卻去跟老師道歉,還哭了,因為我能感受到老師的無奈和悲傷,我也是打從心裡覺得對不起老師,即便那堂課我完全沒有吵鬧。
不過,在了解自己是高敏感族群後,我的生活反而輕鬆了不少,因為知道我不是故意不融入人群,不是故意不去與人相處,只是先天的容易疲憊,自學待在家不去接觸人群也令我感到輕鬆,不禁再度感嘆自學這個決定的美好。
現在我接觸人的機會很少,除了去教會和買菜以外幾乎不與人接觸,朋友也是非常的少,但我活得很開心,因為這樣的狀態對我而言是最好的狀態。
高敏感對於我的寫作有很大幫助,因為對於情緒感受敏感,我能去創作飽滿的人物與劇情,這也是有人說「高敏感是種天賦」的原因吧!
說到底,自學最大的好處仍是「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畢竟人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東西,我認為沒必要對著教科書照單全收,去學習自己喜歡且有天分的東西對學習的效率與品質有也很大的影響,如果不自學,我根本不可能在十四歲完成一本小說,也不可能去研究什麼變態心理學,但既然我自學了,我就要對我所選擇的事物全力以赴,做到最好,這樣,才無愧於我的十四歲,無愧於我的國二。
如今已經邁入了自學的第二年,我也要抓緊時間去學習,好好運用我的天賦與努力,去寫作、創作,並且過的快樂、充實。
不知不覺間,本是三千字的心得也寫到了五千字,或許我真的很喜歡文字吧?就像是喜歡我的人生一樣。
小說「傷痕」博客來連結:https://pse.is/3ju946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貓頭鷹診所:心靈夜歸人的深夜食堂」介紹 訪問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內心千瘡百孔,習慣「強顏歡笑」的你,可以這樣做: ○對於無法控制的事,再怎麼煩惱也沒用。 ○偶爾自我感覺良好,有助於提升自信心、重視自我。 ○你給自己打幾分?接受不完美,別要求自...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的推薦目錄: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九
俗話說「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這句話原來是用在禪宗,對證悟者自悟以後的境界,宗門之下除過來人有證悟境界者可以與人印證外,也只有行者自知。同樣地,人與人相交也只有程度相當,才有話語可度,否則茫然費解,牛聽彈琴,不知所云,也是在常理之內。
禪林中更有句「任將三寸輝天地,一句臨機試道看」,這句話也是同道之中默契相投者方可了解,前面所言,我和這位新店的方老居士互動之間便有幾分這種味道。方老在一次的浴佛節法會結束後,老人家邀我到台北車站對面一處素食店——功德林用齋,齋間一席話下來,方老應是歡喜心未艾之際,說了句過謙之詞:「你我雖稱一老一少,但在法緣上確有管鮑之誼⋯⋯」我聽完之後,連忙雙掌合十,驚慌地說:「不敢!不敢!後生小子豈敢有此顛越之想⋯⋯」,沒料想方老卻因為我過度拘謹之窘相,惹得他哈哈大笑。原來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在齊國有管仲和鮑叔牙,此二者原本是在性情上、志向上,以及日常中工作上,都有極深厚的因緣,經常在公私上面都有極親密的互動關係,所有人都知道兩者之間那種水乳交融的情誼。曾經有一段古文正是用來描述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情誼,讀念起來也有股說不出的感受——「肝膽誰憐,形影自為管鮑;唇齒相濟,天涯孰是窮交。興言及此,輒欲再廣絕交之論,重作署門之句」。這句話是在指如同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誼,有感而發之詞,感嘆在普天之下、無盡的天涯,如何才可遭逢所謂的至交,甚至於如同唇齒相依般的情誼⋯⋯。
我和方老原本交情也沒有像日後那般地密從互動,但由於在多次的法會現場中,我和方老居士均有參加。雖然老菩薩對我是本著提攜後進的心態,不斷地把他過往在中國所接觸過的佛門人物,稍一有空,均會悉心地告訴我,這種法布施,實在說並不常見,但還是要稍微了解對方的習氣和根器適不適合用善巧方便給予度化?
回憶和老居士甚密往從的開端,應該是起源於他身上的那串木槵子念珠:「據說這種念珠是佛教中的第一串念珠,過去禪林的禪師習慣置於手中當作提珠,並且此珠有驅邪避魔之效⋯⋯」這是我因為木槵子念珠之因緣和老菩薩所問的內容,猶記得當時方老的回應:「是的!是的!在我的家鄉,這種念珠和尚們都叫做鬼見愁。佛經中也有說過如果要往生淨土,用木槵子念珠有殊勝的功德⋯⋯」云云,但詳細內容有些枝葉末節亦不復記憶。
「我會念佛,真正講起來是年輕時在中國我的家鄉碰到了高鶴年居士的指引而入佛門。這位高居士幾乎是一位佛菩薩在世,時常在全國各處隨機布施幫助窮困、疾病,我是因為族中的一位出家和尚引領我和高居士結緣的,高居士見我也頗為歡喜,那段期間便要我去他所居住的住處看他。後來我漸漸從他人的口中及高居士本人所言,知道這位高鶴年居士是位世出之高人,據說他小的時候,幾乎瀕臨死亡,後來碰到一位老和尚與他結緣了幾本經書,他當時閱讀再三,歡欣異常,視為救世寶筏。從那時起,他便明白一切無常的道理,感覺到人生諸多無常,一點也不可以空過浪擲,得少為足地苟存於人世間,因此心中產生了自覺是罪惡凡夫之念想。所以下定決心從十九歲開始,發願用雙腳徒步遍禮一切名山蘭若,如此一般經歷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我手上還有數本他窮一生之力所著作完成的《名山遊訪記》。我過去經常得閒閱讀,深深地受他感動,覺得他幾乎是近代的徐霞客再來⋯⋯」方老居士邊聊邊說,敘述著他與高鶴年居士兩人之間一段忘世之緣,同時也翻箱倒櫃地找出了僅存的高鶴年居士的著作贈與我⋯⋯此次相談,讓我感覺到老居士的慈悲猶如碧潭湖畔那隨風附和、大片的蘆葦草桿氣孔上所揮發出來的自然氣息,幽幽地、淡淡地,就彷彿極溫馨的微風吹拂著我的身上,那一刻的感受在心底很難抹去⋯⋯
「我這一生能夠值遇高菩薩,應該是過去世略有福德因緣,才有此大善因緣。高居士初識時贈與我他平日所寫之文章數則,我閱後甚喜,於是心中便有誠服甘拜之心,因此那期間只要居士有暇接見,我皆樂往之。漸熟,居士曾展示與當時諸山耆老往返之書信,更覺欣悅逾常,其中有虛雲老和尚、冶開老和尚、來果禪師、印光大師以及諦閑上人⋯⋯皆是一時佛門龍象,從居士致書之內涵,更可窺其對於內典底蘊之深厚⋯⋯」這是方老和我幾次的洽緣之下,無意之間自然流露之內容,後來也明白近代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和高鶴年居士其中有密不可分的祇樹之緣。印光大師也是我極為讚嘆仰服的淨土宗師,他流傳遠佈的著作《印光法師文鈔》最早的濫觴是始於民國初年時,有一份上海出版的《佛學叢報》,高居士經常都會發心寄送給當時尚在法雨寺閉關的印光法師。印光老和尚深覺此份叢報內容多涉及時政,反而言及佛法者寥寥無幾,甚而壞後進、初基滅,因此老和尚發心振聵發聾,以期正本清源。後來因高鶴年至普陀山叩關印師之緣,印光老和尚便把心中之發想透過高鶴年很順利地刊登在《佛學叢報》上,從此之後署名常慚的印光老和尚文鈔一時之間成為佛教界爭相讀閱的法雨甘露,也因此導正了不少學佛人的正知正見⋯⋯至於印光大師和高鶴年老居士一僧一俗之間的佛法上心照神交之緣究竟如何?不難從方老給我看的數封印光大師寄給高鶴年居士的信上得知,僧俗之間法緣極為至切,溢於文字法書上,令我輩更為素仰⋯⋯。(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7 黃偉民易經講堂
水淹鄭州!
據說是一場千年一遇的豪雨,選擇在7月21日,將鄭州泡在水裡。
鄭州一條通往南北的幹線隧道,京廣隧道,全長四公里,六線南北行車,當時有幾千輛汽車,全在水中。
車上乘客,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絕望的等待政府救援。
他們等不到!
現在由解放軍接管。清理積水,拖出水中車輛,有一家大小回家的,有載滿乘客的公共巴士……
死傷人數,頓成國家機密了。
鄭州不但是中國大陸的交通總匯城市,也是習近平政績工程的試點城市。
由2016年開始,鄭州成為中共「海綿城市」的試點重地。
迄至去年2020年,投入超過530億人民幣,進行排水工程,成為大陸防洪防澇的海綿城市樣板。
所謂海綿城市,目標是它的排水系統,能在任何暴雨中,做到地面不淹水,城市像海綿一樣,吸水放水自如。
人的聰明機巧,要接受天道的試煉。7月21日的豪雨,當地政府因為有這個海綿基建,所以沒有做任何應變措施,然後是大家在新聞見到的悲情畫面。
千年一遇的豪雨,選擇了7月21日這日,降落在防洪防澇最先進的大陸海綿城市。
京廣隧道,幾千輛車上的乘客,嚐到了絕境中的無助。
兩年前,也是7月21日,在香港的元朗西鐵站內,也出現過這絕望的一幕。
數以千計的香港居民,在下班回家途中,在元朗西鐵站內,遇到了千年一遇的恐襲。
他們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等待政府的救援。
他們和鄭州的民眾一樣,等不到。
為什麼選擇7月21日這天,只有天知道!
所以,習近平選擇在7月21日,飛往西藏。
根據《新華社》消息,習近平首次以國家主席身份,於7月21日上午,飛抵西藏林芝機場,翌日參拜哲蚌寺。
哲蚌寺鼎鼎大名,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聖地,位於拉薩西郊更丕烏孜山下,與甘丹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
元朗恐襲,水淹鄭州,都選擇在7月21日,習近平也選擇在這日走訪西藏,參拜密宗行人的聖地,是有話和佛說?有事問天麼?
佛教行人,無論顯宗密宗,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其總目標都是渡過輪迴苦海,到達彼岸。
只因眾生根器不同,才方法各異。
網上傳言,江澤民、習近平都信奉佛教,只是顯密有別。
既是佛教行人,應該知道,雖佛有大神通,但凡涉及因果的,佛都無能為力。
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自業自報,無人改得了。
智慧不易賜。佛本在心中,眾生皆有佛性,只能自心磨練。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真法不可說,世間語言,難說清宇宙真相,行人只能自身實修實證。
無緣不能度,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難度無緣之人。
習近平到了什麼關口,在八方風雨會中州的時刻,問佛問天?
大陸的災難,都被官僚說成是「千年一遇」。意思是唔關佢事,只是唔好彩。類似我們一般說的無妄之災。
但無論《周易》和佛教,都不是這樣看的。
以《周易》來說,凡事有前因後果。因果,即一個卦的內卦和外卦互相影響的關係。
《周易》第二十五卦,是天雷無妄卦,上卦乾為天,下卦震為雷;乾為天理,震為行動。行動合乎天理,便無妄了。
無妄即全真,所以卦辭一開始便說:元亨利貞。
一個人的行動,能完全合乎天理,那當然是無妄了,當然是元亨利貞,四德俱全了。
天道無妄,但人心又如何辦得到呢?因為人有私心。
所以,卦辭跟著說,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卦辭這十個字,斬釘截鐵。
本來是無妄的元亨利貞,但人心做不到,偏離了天道正軌,其匪,即非,即是當你無法正心誠意,眚,便來了,不利向前行。
眚,是人禍;災,是天災。所有的天災,是人禍累積出來的結果。
你的起心動念,稍微有私心,偏離正道,立刻有眚。
目中生翳就是眚,看不清狀況,欲望蒙蔽理智,人禍便出現了。
無妄卦六支爻,初爻,初發心,無妄,往吉。
人人開始時都是好人,做警察都想保護市民,誰知最後將七百萬人當做敵人?人人當官都想做公僕,服務社會,誰知最後要同流合污?
所以,純淨的初發心,初爻,無妄,往吉。
但去到第二支爻,已經起妄念。不耕穫,不菑畬。羡慕別人,妄念動,僥倖心起了。自己得位得中,九五也是得位得中,為什麼自己仍在下卦,它卻能在上卦。
不耕穫,不菑畬。一耕就想收穫,一開墾,就想變熟田?爻辭勸說,不妄想,才利有攸往。
第二爻脫離現實,第三爻的無妄之災立即出現。
第三爻,很活靈活現的描繪了一般人說的無妄之災,唔關我事。
六三: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得之,邑人之災。
爻辭舉例,什麼是無妄之災。
或繫之牛,或,好像,不是說一件真事,只是說,好似咁……
好像有一個牧人,牽著牛經過村口,突然有點小事要處理,隨便將牛,繫在村口樹上,反正牛性溫純,又試過多次了,都無問題的吖。
但這次,有一個過路人經過,順手牽牛,將牛偷走。
牧人回來,不見了牛,大急,逐門逐戶拍門,問他的牛。村民竟被懷疑偷了他的牛。
對村民而言,這不就是生活上典型的無妄之災?
對邑人而言,牛不是他們的,又不是他們牧牛,繫牛也不是他們,牽牛又不是他們。
整個過程他們都不知道,但他們卻牽涉其中,被懷疑他們偷牛,還要證明清白。
他們究竟做錯了什麼?
這便是一般人說的無妄之災了。
但《易經》不是這樣看的。第三爻應第六爻,六三應上九,上九,是無妄卦的卦頂終極:無妄,行有眚,無攸利。終極的人禍,是六三那種無妄之災的警告,累積而成的。
一個卦,內卦是內心,外卦是行為。內心不乾淨,內心動搖。當無妄之災出現,開始不重視,次數頻現,即內心意念,決定了外在行為。行為因心念不穩便出事了,下卦的問題不處理,上卦位高權重便出問題。
用或繫之牛來說明無妄之災,因為這是我們最容易掉以輕心的地方。
作為村民,為什麼牧人隨意在你村口繫牛?行人又隨意經過你村口牽牛?
整個事件是在我們最鬆懈的狀態下出現,加上牛性溫柔,所以,隨便一繫便離開現場。
牧人輕率,村口門禁不嚴,牛主人、牧人、村民,都覺得自己是無妄之災。
這爻說明,內卦的六三爻,是內心管理,即起心動念,不要被外境誘惑,污染,破壞。。
孟子說,反求諸己,事情不只是外來的,首先內心就有,才導致事情發生。
佛教說: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玄奘法師遇到的都是白骨精三次化身,蜘蛛精九次化身;但孫悟空不會在女人身上出事,卻衰在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的綑仙索下。
看無妄卦六支爻。
初九,真心開始,本來就往吉。
六二,僥倖心起,想不勞穫,有妄心了。
六三,太輕率,是太放心。
六四,出事後,要收心整頓。
九五,財雄勢大便有心疾,心病還需心藥醫,自己才能自醫。
上九,喪心病狂,人禍立至。
人,往往由真心開始,到最後,上九,行有眚,無攸利。
行和往不同。
初爻是往吉。
行之有主,才是往。
行是隨波逐流,沒有目的,不知自己要到那裡。
由初九到上九,六支爻,失去靈魂失去主宰,沒有目標,沒有意識,變成混日子。
這個無目的的行,完全被妄念所征服,偏離真心,愈走愈遠。有眚,人禍因為看不清,這便是:行有眚,無攸利。
以為自己是無妄,其實是執迷不悟。
《小象傳》說:無妄之行,窮之災也。人因為看錯,對人生閱讀錯誤,妄念,便形成人禍。人禍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演變成天災。
天災,是人禍累積而成。
我們的人生,什麼東西,都是儲回來的。
如果是妄,儲蓄多了,便成大禍。
窮之災也,窮是無路可行,人禍便成天災了。
人禍的盡頭,便是天災。
人,是實現天命的工具,天命之謂性。無妄卦彖傳說:剛自外來,為主於內。我們立身處事,以天道為主,但當到了行有眚的時候,妄念遮蓋了,人生失去主宰,完全不依天理行事,逆天而行,那天命也不會保佑你。自天佑之,你依天道而行,天才會保佑你。
六支爻,由初爻的往,到最後上爻的行,無妄卦把人生所有從知到行,天理到人心,從起點到終點,做一個徹底的檢討。
佛教淨土行人認為,人發初心,永遠不錯,但隨著塵世污染,一爻一爻的走,便會墮入魔障,變成妄心。所以,常常誦念佛號,一句阿彌陀佛接一句阿彌陀佛,保持清淨心。一有妄念,立即轉移。
楊過,字改之。
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也就是這個意思。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貓頭鷹診所:心靈夜歸人的深夜食堂」介紹
訪問編輯:何喬
內容簡介:
內心千瘡百孔,習慣「強顏歡笑」的你,可以這樣做:
○對於無法控制的事,再怎麼煩惱也沒用。
○偶爾自我感覺良好,有助於提升自信心、重視自我。
○你給自己打幾分?接受不完美,別要求自己100分。
○把自己當成水蚤,覺得自己渺小,也沒什麼不好。
○在意別人的眼光沒有錯,但過於在意,就會把自己逼入絕境。
○逃避不可恥,當情況危急,先行撤退,再重新整裝出發。
心靈感冒了,來找只在夜晚看診的「貓頭鷹診所」吧!
「不想讓周遭的人知道自己來看精神科……」
「正因為要去看精神科,所以才不能不去工作……」
「如果去看精神科的事情曝光,自己可能會被開除……」
你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就算內心再怎麼痛苦,只能選擇忍耐嗎?
有情緒困擾、內心糾結的一般人,想要走進精神科,門檻是很高的。傷風感冒頭痛肚子痛都可以光明正大請假去看醫生,唯獨心理問題不敢求助精神科。最主要原因是害怕他人眼光,唯恐走進精神科會被貼標籤。
現代生活型態造就了越來越多心理疾病,但是東方文化缺乏求助精神科與心理諮商的習慣,那些感到「活著很痛苦」、「世界之大卻無自己容身之處」、「無人可以傾訴煩惱」的人,只能暗自痛苦,甚至自殘自傷。
本書作者徹也醫師認為,白天有工作的人無法接受診治,通常都是不想讓旁人知道自己在看精神科。因此,若能選在下班後再過來,並且是在不太容易注意到,像是隱密場所般的地方的話,肯定會有許多人因此獲救。為了降低普羅大眾進入精神科的門檻,他創立了:貓頭鷹診所。
「貓頭鷹診所」佇立在越夜越美麗的大阪熱鬧繁華街上業,目的是想為了這些無人照顧的患者,營造一方精神上的綠洲;選在夜晚開業,是因為這樣不影響病人白天的學業或工作,不必專程為了看精神科請假,也就沒人知道自己正在精神科就診。
有別於看診沒幾分鐘就結束,只開開藥的醫院,「貓頭鷹診所」看診時間是初診1小時,複診30分鐘,徹也醫師會引導患者找出自己關注的生活重心,與患者建立朋友一般的熟悉與信賴感,把精神科諮商當做日常的談心,傾訴心中煩惱。
從晚上7點到深夜11點,宛如深夜食堂版的精神科診所
「貓頭鷹診所」的看診時間為晚上的7點到11點.白天有工作的人可以不用特別請假,只要下班後再過來即可。和一般小診所只有一名醫生駐診也很不同,「貓頭鷹診所」一週看診4個晚上,夜夜由不同醫師值班,共有8位醫師、心理諮商師輪值,大家白天都有各自的專任工作。雖然只是一家小診所,卻已經協助過4,000位病患。
作者簡介:片上徹也
.1984年生
.精神科醫師
.奈良縣立醫科大學醫學部畢業,曾服務於多家醫院
.曾任職於多間醫院,2014年時,在大阪˙美國村開了夜間診所「貓頭鷹診所」,
.並擔任院長一職。距今為止,看診超過4000名白天因故無法就醫的患者。白天在兵庫縣內首屈一指的精神科專門醫院東加古川醫院擔任主治醫師。
.曾被NHK「關西熱視線」、朝日電視台「電視紀錄片」以及朝日新聞等多家媒體報導。
.著有《超級便利貼法,一週只花100日圓就能變成天才》(澪標)一書。
出版社粉絲頁: 新自然主義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像。這是非常慎重,珍貴難得的經驗。造像完成時,刻下發願文記錄緣起過程、時間、共同出資的佛弟子、指導法師、造像內容,最重要的還有個人或眾人發願造像目的。發願是學佛、修行成佛的起點,可稱為初發心。發願造像供養佛陀,同時請佛見證、護持眾人的修行。發願產生的動力既是向上供養佛,也是祈請佛向下護持。藉由造像,發願者與佛陀之間深層地溝通互動,這是我們將發願文的展覽命名為「與佛有約」的原因。
「與佛有約」,約定的內容分為供養與護持。何以造像供養?佛教強調佛形像(色身)莊嚴美好,非世間語言所能比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觀者無上歡喜,目不能捨,心更嚮往,由此走上學佛之道。可以說在佛教傳播上,文字與圖像並重,尤其是對初階者,佛像莊嚴是直觀入門的捷徑。
佛教又說畢竟空,三界唯心,色身如幻;故《金剛經》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古來名僧大德都深知圖像的重要,《續高僧傳》記載唐代淨土宗大師善導(613-681),造淨土變相三百多幅。日本的雲遊僧圓空(1632-1695),盡其一生日夜雕刻木佛像,行腳四方以佛像與信徒結緣,他刻了十萬尊以上的佛像,至今在各地寺院遺存約五千尊。他們都成功地透過佛像傳播佛法。如展覽拓片內容所見,或個人發願,或信眾相約共同集資造像,表明他們供養佛陀,虔誠修行的心意,與古代高僧的願力沒有兩樣。僧俗積極複製圖像,造像無數的過程,是佛教藝術的特徵之一。
「與佛有約」約定的第二部分是請佛護持,或稱保佑、加持。為何需要請佛加持?發願是修行者實踐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自力,而佛陀加持可以說是他力;自力與他力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修行菩薩道者,在實踐生活中唯恐自力有限,智慧不足,故祈請佛力加被,速成佛道。現實世間紛擾不斷,飛來橫禍難以預料,故而需要觀世音菩薩無時不刻的保護,「千處祈求千處應」,滿足世俗人的需求。
佛陀出家,修行證道的初發心是為了解脫無常世間,超越生死輪迴。他證得圓滿正覺,說法度化無數弟子,最後在雙樹之間側臥,宣稱進入常樂我淨的無餘涅槃。弟子們依法火葬荼毗後,將無數的佛舍利子分送天下,造塔供養,流傳佛法。從此佛陀不在世間,進入像法時期。僧眾為了克服佛法即將消失的深刻憂慮,除傳抄經典,講經說法之外,更加強對佛舍利的崇拜。世間護法的皇帝如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供養佛陀,在各地造八萬四千佛塔;隋文帝也仿效阿育王,積極在全國各州造立舍利塔。
在無佛的時代,修行者造像祈願,將來往生彌勒菩薩所在的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在久遠的未來將下生世間成佛,並且廣大說法,令所有眾生開悟。修行者往生兜率天,將來也隨著彌勒下生,聞法開悟。這是最初往生者的心願。到了南北朝末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逐漸取代兜率天,成為世俗信眾臨終往生的標的。阿彌陀成佛前曾發四十八大願,其淨土極樂世界莊嚴光輝,滿足物質需求,修行精進,更方便的是信者臨終前只要發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次,必得往生。
從展覽拓片可看出,發願者涵蓋社會各階層,皇帝、貴族、官吏、將軍、士兵、僧人與民眾,不分貴賤,在不同的時空,各自發願,共同參與供養與實踐學佛修行的經驗,此展共分分為六大展區。
• 壹、莊嚴
• 貳、崇因樹果
• 叁、現世利益
• 肆、修行實踐
• 伍、佛法復興
• 陸、淨土往生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在 【雲端華嚴】卷17 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見輝法師-字幕版 的推薦與評價

【雲端華嚴】卷17 梵行品 初發心 功德品見輝法師諸位全球雲端共修的學員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第十七堂課有人在華嚴經的誦持過程中最大的困擾是不知道 ... ... <看更多>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在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正業,就是正覺的業,也就是我們具足正見、正思惟、正語後,所作所為沒有偏差,在生活中不被五毒所迷亂、遮蔽,行為舉止具足身口意清淨,使因果業力不會產生惡業,產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