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穿過廣場 ◎歐陽江河
我不知道一個過去年代的廣場
從何而始,從何而終
有的人用一小時穿過廣場
有的人用一生——
早晨是孩子,傍晚已是垂暮之人
我不知道還要在夕光中走出多遠
才能停住腳步?
還要在夕光中眺望多久才能
閉上眼睛?
當高速行駛的汽車打開刺目的車燈
那些曾在一個明媚早晨穿過廣場的人
我從汽車的後視鏡看見過他們一閃即逝
的面孔
傍晚他們乘車離去
一個無人離去的地方不是廣場
一個無人倒下的地方也不是
離去的重新歸來
倒下的卻永遠倒下了
一種叫做石頭的東西
迅速地堆積、屹立
不像骨頭的生長需要一百年的時間
也不像骨頭那麼軟弱
每個廣場都有一個用石頭壘起來的
腦袋,使兩手空空的人們感到生存的
份量。以巨大的石頭腦袋去思考和仰望
對任何人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石頭的重量
減輕了人們肩上的責任、愛情和犧牲
或許人們會在一個明媚的早晨穿過廣場
張開手臂在四面來風中柔情地擁抱
但當黑夜降臨
雙手就變得沉重
唯一的發光體是腦袋裡的石頭
唯一刺向石頭的利劍悄然墜地
黑暗和寒冷在上升
廣場周圍的高層建築穿上了瓷和玻璃的時裝
一切變得矮小了。石頭的世界
在玻璃反射出來的世界中輕輕浮起
像是塗在孩子們作業本上的
一個隨時會被撕下來揉成一團的陰沉念頭
汽車疾駛而過,把流水的速度
傾瀉到有著鋼鐵筋骨的龐大混凝土製度中
賦予寂靜以喇叭的形狀
一個過去年代的廣場從汽車的後視鏡消失了
永遠消失了——
一個青春期的、初戀的、佈滿粉刺的廣場
一個從未在帳單和死亡通知書上出現的廣場
一個露出胸膛、挽起衣袖、紮緊腰帶
一個雙手使勁搓洗的帶補丁的廣場
一個通過年輕的血液流到身體之外
用舌頭去舔、用前額去下磕、用旗幟去覆蓋
的廣場
空想的、消失的、不復存在的廣場
像下了一夜的大雪在早晨停住
一種純潔而神秘的融化
在良心和眼睛裡交替閃耀
一部分成為叫做淚水的東西
另一部分在叫做石頭的東西里變得堅硬起來
石頭的世界崩潰了
一個軟組織的世界爬到高處
整個過程就像泉水從吸管離開礦物
進入密封的、蒸餾過的、有著精美包裝的空間
我乘坐高速電梯在雨天的傘柄裡上升
回到地面時,我看到雨傘一樣張開的
一座圓形餐廳在城市上空旋轉
像一頂從魔法變出來的帽子
它的尺寸並不適合
用石頭壘起來的巨人的腦袋
那些曾托起廣場的手臂放了下來
如今巨人僅靠一柄短劍來支撐
它會不會刺破什麼呢?比如,一場曾經有過的
從紙上掀起、在牆上張帖的脆弱革命?
從來沒有一種力量
能把兩個不同的世界長久地粘在一起
一個反复張帖的腦袋最終將被撕去
反复粉刷的牆壁
被露出大腿的混血女郎佔據了一半
另一半是頭髮再生、假肢安裝之類的誘人廣告
一輛嬰兒車靜靜地停在傍晚的廣場上
靜靜地,和這個快要發瘋的世界沒有關係
我猜嬰兒和落日之間的距離有一百年之遙
這是近乎無限的尺度,足以測量
穿過廣場所要經歷的一個幽閉時代有多麼漫長
對幽閉的普遍恐懼,使人們從各自的棲居
雲集廣場,把一生中的孤獨時刻變成熱烈的節日
但在棲居深處,在愛與死的默默的注目禮中
一個空無人蹟的影子廣場被珍藏著
象緊閉的懺悔室只屬於內心的秘密
是否穿越廣場之前必須穿越內心的黑暗
現在黑暗中最黑的兩個世界合為一體
堅硬的石頭腦袋被劈開
利劍在黑暗中閃閃發光
如果我能用被劈成兩半的神秘黑夜
去解釋一個雙腳踏在大地上的明媚早晨——
如果我能沿著灑滿晨曦的台階
去登上虛無之巔的巨人的肩膀
不是為了升起,而是為了隕落——
如果黃金鐫刻的銘文不是為了被傳頌
而是為了被抹去、被遺忘、被踐踏——
正如一個被踐踏的廣場遲早要落到踐踏者頭上
那些曾在一個明媚早晨穿過廣場的人
他們的黑色皮鞋也遲早要落到利劍之上
像必將落下的棺蓋落到棺材上那麼沉重
躺在裡面的不是我,也不是
行走在劍刃上的人
我沒想到這麼多人會在一個明媚的早晨
穿過廣場,避開孤獨和永生
他們是幽閉時代的倖存者
我沒想到他們會在傍晚時離去或倒下
一個無人倒下的地方不是廣場
一個無人站立的地方也不是
我曾是站著的嗎?還要站立多久?
畢竟我和那些倒下去的人一樣
從來不是一個永生者
-
◎作者簡介
歐陽江河,1956生於中國四川省,著名朦朧派詩人。現居北京,曾任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駮校作家、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駐校作家。歐陽江河憑藉詩集《大是大非》榮膺名為第14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傑出作家。著有詩集《透過詞語的玻璃》、《誰去誰留》、《鳯凰》及詩論集《站在虛構這邊》等。其詩強調奇崛複雜及語言上的異質混成,以及個人經驗和公共現實的深度聯繫。
-
◎小編一尾賞析
八零年代的文化熱和群起的學生運動在反思文革中興起,改革開放造成香港、臺灣、歐美與世界瞬間匯入這塊赤色的神州大陸,然而一切在六四後成為一個巨大的時間斷裂,在那時寫作是險阻,當代中國書寫的某段不能直言的記憶,則要倚靠詩人的不在場才得以回憶。八九已逾三十年,在其國境之內已成為杯底的餘燼,難以在此浮現於群眾的視野中,現在八九像隻過短的杯匙,外界所見是杯匙上方擾動的水波,見到上方透徹的水層,底部愈加沉澱,總是看不清杯底所聚集的餘燼是否有被擾動的可能性?這個年份,在往後歷史的不斷疊加後構成我們對於當代中國論述的理解,亦開啟了九零後的詩歌論述。
來到本月的最後一首。就如同上一段那曖昧不明的開場白,面對歷史的創傷,詩歌語言的繞道而行,是詩人構築美學的方式,也是如何繞開歷史沈屙的技藝。〈傍晚穿過廣場〉寫於1990年9月18日,最早見於1991年的《現代詩》,正式發表於1993年《花城》,而當時的歐陽江河正旅居美國。
歐陽江河〈傍晚穿過廣場〉成為六四詩歌中廣為流傳的一首,但他的不在場和遲到使其未能收入《六四詩選》中,同時廣場一詞的模糊指涉更使得這首詩在當代的閱讀中可以對「廣場」所指涉的不必是1989年6月4日那時的「天安門廣場」而得以規避審查,可以想到李志的「廣場」對於六四有更強烈的指涉受到阻撓的原因則是歌曲中穿插許多六四詩廣場的播音,歐陽江河的「廣場」則需依賴讀者的閱讀來建立聯繫。
「廣場」作為空間其素有的公共性的自由、共和、人民以此命名,或具有統治權威以偉人或地標為稱,這首詩的廣場自有其空白來由詩意填入,詩第一句開始定義「廣場」:「我不知道一個過去年代的廣場/從何而始,從何而終」,再出現「一個無人離去的地方不是廣場/一個無人倒下的地方也不是」、「每個廣場都有一個用石頭壘起來的/腦袋,使兩手空空的人們感到生存的/份量。以巨大的石頭腦袋去思考和仰望」,及最後「一個無人倒下的地方不是廣場/一個無人站立的地方也不是」,由此從一開始時間進入了「廣場」這個場域,這一場域在要變得具有意義需要有人的流動,不論是政治的抑或是非政治的,孩子與垂暮之人,先肯定了人的來去於時間流動「廣場」才得以存在。
由此進入這首詩的敘事核心,「是誰、如何、在什麼時候「穿越」廣場,成為了引發敘事的主要行動,敘事者在穿越廣場時是在汽車後照鏡中看見廣場過去時代的倒影,這種避免直接涉入歷史的方式是歐陽江河試圖處理歷史的方式,為了避免詩歌處理政治變成激情的口號與吶喊的表演。
「或許人們會在一個明媚的早晨穿過廣場」,「穿越」作為發起的行動,是詩中的「人們」在時代之初期待著風光明媚的未來,那個屬於青年的廣場,詩本身沒有具體的時代線索,但詩中「穿過」廣場的青年跟BBC在1989年學運時採訪騎著腳踏車前往天安門廣場的大學青年在現實中交會,青年說:Going to march!Tiananmen square. Why? I think my duty! (去遊行,天安門廣場。「為甚麼?」因為這是我的職責。)遊行的職責在歷史猛獸的強行進入下,歷史斬斷了明媚早晨的青年的青春期,青春戛然而止:「永遠消失了——/一個青春期的、/初戀的、佈滿粉刺的廣場」。
時代掃過之後的廣場,如婁燁《頤和園》主角在事後境遷後的愛情,主角余紅後來說:「戰爭中你流盡鮮血,和平裡你寸步難行。」,詩也對於歷史進行發問:「是否穿越廣場之前必須穿越內心的黑暗」,如何穿越歷史的風暴前,人如何面對內心的空洞與恐懼,面對巨靈的抵抗是不是在歷史上毫無意義?「它會不會刺破什麼呢?比如,一場曾經有過的/從紙上掀起、在牆上張帖的脆弱革命?」
「穿過廣場所要經歷的一個幽閉時代有多麼漫長」,事過境遷的漫長總讓人懷疑在渺小的歷史前,人究竟能做什麼?詩人將這首詩拋向對歷史永恆的命題。最後,連敘述者也在懷疑自己,不過度涉入歷史的正當性何在?「我曾是站著的嗎?還要站立多久?」也許人也只是冷不防地回應時代,在需要發起「行動」時,試圖穿越時代的廣場。
參考資料:
https://www.literaturehk.com/920931040143/tag/歐陽江河;詩;訪談
-
圖片來源:鄭閔聰
美術編輯:鄭閔聰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1990年代 #知識分子寫作 #歐陽江河 #廣場 #天安門事件 #八九六四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30.html
「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請益] 初戀那件小事的結局疑問(雷) -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我的青春記憶被翻拍「初戀那件小事」陸版 - 戲劇綜藝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初戀那件小事男主角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伴侶 的評價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初戀那件小事男主角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伴侶 的評價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初戀那件小事一百個問題First Love (A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 的評價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新聞] 賴冠霖爆拍陸版《初戀那件小事》! 還要上 的評價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請益] 初戀那件小事的結局疑問(雷) - movie - PTT生活資訊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霸气护妻】灰姑娘和高冷学霸教室里亲亲被打断 - YouTube 的評價
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SJKen的美食與旅行手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頤和園」---人性的善惡、家國的動亂,在性與愛的忠實與背叛中顛沛流離...
https://petermurphey.pixnet.net/blog/post/18172148
今天是1989 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30周年,跟大家分享這部中國電影「頤和園」。
「頤和園」是一部 2006年出品的電影,由中國新生代導演婁燁執導,主要演員有郭曉冬、郝蕾、胡伶,台灣在2008年8月上映,由於電影中部分情節,描述了有關發生在1989 北京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經過,因此在中國被列為禁片。
「有一種東西,它會在某個夏天的夜晚, 像風一樣突然襲來, 讓你措不及防、無法安寧, 與你形影相隨,揮之不去。
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能稱它為愛情。」--- 摘自「余虹日記」(電影女主角的名字)
電影於2004年9月開拍,故事時間跨度,則是從1987年一直進行到2001年,電影敘述一位生長在中韓邊境小城圖門,名叫的余虹的女孩,從考上北清大學(其實是北京大學的諧音),與青梅竹馬的男友曉軍分手開始,在北京大學就讀期間,認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周偉,與最好的朋友李緹;
之後隨著大時代的變遷,余虹與周偉兩人各自為生命奔波,千里獨行顛波流離,一直到2001年兩人久別重逢的生命轉折故事。
電影從余虹跟周偉這對情侶的愛情糾纏分合中切入,寫盡了一位中國年輕新生代女性,在情感中追求獨立自主,與在友情中面對背叛,愛情的分離,與國家欺壓中人性掙扎的心路歷程,她一直活在表面看似耽溺於兩性肉欲性愛的歡愉,與內裡歌頌關於生命靈魂聖潔中拔河,從她身上所牽扯出的男女情愛中,深刻描寫了中國大陸自1989改革開放以後,某一類型中國新世代年輕人的生活思想面貌與蛻變。
電影同時也側寫了1989年4月到 6月4日,發生在中國北京的天安門事件、1989年11月9日的柏林圍牆的倒塌、1990東西德統一、1991年12月25日前蘇聯宣佈解體、和1997 香港回歸等東西方的重要歷史事件,在1989年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之前,余虹正面對了情感上,她最深愛的男人周偉,與最要好的朋友李緹之間,在肉體上的背叛。
傷心欲絕的她,卻也在此同時,意外地碰到了特別從家鄉趕來北京見她的初戀情人曉軍,一場明明是為自己的戀情而哭,卻哭倒在不知情的暁軍懷中的戲,其實也點出了余虹對於愛情的矛盾。而之後不久發生驚動全球的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在滿天烽火的紛亂中,也徹底改變了這些年輕大學生之後的人生命運。
頤和園 (Summer Palace)
上映日期:2008-08-15
類 型:劇情、愛情
片 長:2時22分
導 演:婁燁
演 員:郝蕾、郭曉冬
發行公司:聯影/聯贏
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周專欄:我與我自己和他人的對話
自我對話和爭辯,可以說是英培安的小說由始至終的特色。這令我想起愛爾蘭詩人葉慈經常被人引用的名句:”We make out of the quarrel with others, rhetoric, but of the quarrel with ourselves, poetry.” 這個句子出自葉慈的沉思集Per Amica Silentia Lunae(通過月亮的友善的寧靜)的第一部分 “Anima Hominis”(人的靈魂),當中涉及許多神秘主義的概念,諸如反自我(anti-self or antithetical-self)、面具(Mask)、守護靈(Daimon)等。
我不知道英培安是不是唯物主義者,但他的自我對話肯定沒有神秘主義的成分。不過,葉慈提出的模式依然值得參考。英培安小說的文學意義,就是建基於與自己的爭論。但是,這個「自己」並不是與世隔絕的,也不是什麼內在的或者超越的靈魂,而是深陷於現世的凡人。這個凡人之所以困惱,之所以要爭辯,是因為他不甘服從於世俗的價值─金錢至上的貪婪、對政治權威的順從、娛樂消費的麻木、官能欲望的沉溺─但是,他又無法擺脫作為凡人的軟弱和缺憾。一言以蔽之,他是個相信文學價值的理想主義者。在這個理想主義的自己,和必須面對現實生存的自己之間,便出現了永無休止的矛盾和鬥爭。而現實必然涉及他人,所以,英培安的自我對話一方面生出了「詩」,另一方面也不能避免「修辭」,也即是與世界的爭辯。兩者的結合,成為了比葉慈截然二分的界定含義更廣的「文學」。
英培安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一個像我這樣的男人》(1987)奠定了他以後所有小說的基型。它除了可以歸入「藝術家小說」的類型,也同時具備「自傳體小說」或「自我小說」的元素。何謂「像我這樣的男人」呢?就是愛好文學、為寫作不向現實低頭,窮得只剩下理想與愛情,結果被初戀情人拋棄的男人。後來他向父母借錢開了間專賣文學書的書店。在務實的新女友的協助下,書店變成賣文具和精品為主,生意大為改善。可是他卻嫌女友品味平庸,與富有文藝氣質的初戀情人愛火重燃。最後店子因經濟不景而倒閉,初戀情人再次棄他而去,他回復當初的一無所有。小說雖非英培安的自傳,但男主角面對的困境和矛盾卻是作者的自我寫照。兩年後出版的《孤寂的臉》(1989),仍然以貼近自身經歷的華校生為主角,寫他面對社會和婚姻的種種困難,但在形式上卻採用了「我」、「你」、「他」三種人稱的轉換,引入了多角度多距離的對話模式。
相隔十多年,英培安才寫出下一部長篇《騷動》(2002)。這部小說以五十年代新馬學潮為背景,是一次超越個人經驗的嘗試。當時他只是個小學生,對事件認識不深,要靠搜集資料和從學長們的講述了解內情。故事環繞幾個曾經直接參與或間接經歷左派反英學潮的中學生,從他們的童年成長,到學潮爆發以至遭到鎮壓,然後各走東西經驗了不同的人生,到八十年代末再次互相碰上。這部小說表面上擺脫了「自我小說」的格局,嘗試代入性格與際遇不同的「他人」的故事。但是,主調依然是「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而男女情欲的糾結,性別權力的爭持,也很明顯是前作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在小說形式上,英培安有意識地製造各種「對話」關係,包括作者與人物的對話,作者與讀者的對話,以及人物與讀者的對話。所謂的「他人」,成為了作家「自己」的對話者。某程度上,這是《一個像我這樣的男人》的倒置。
這個倒置在一下部長篇又再倒過來。表面看來,《我與我自己的二三事》(2006)是《一個像我這樣的男人》的延續篇,或加強版。在叙述形式上,分別代表世俗者的「我」和理想主義者的「自己」正式分家,互相進行人格分裂式的對話,甚至發生爭執。「我」後來趕走了堅持理想和講究道德的「自己」,由報社編輯變身為利慾薰心的富商,經歷過兩段失敗的婚姻和無數肉慾關係之後,淪落為潦倒窮困、百病纏身的老人。這時候,那個失散多年的「自己」回來了,但是在旁人眼中,他重拾的自我對話只是沒有人能聽懂的瘋子的囈語。那個「我」當然不是英培安,那個「自己」也未必完全是,但英培安卻又同時存在其中。
到了《畫室》(2011),英培安的「藝術家形象」又浮出表面了。作家化身為人窮志不短的畫家兼繪畫老師顏沛,甚至連自己患癌的經歷也寫進去。另外,以顏沛的畫室為中心,一羣年輕人開展了各自的人生故事。在人物眾多、多線並行、關係交叉和時間幅度(從青年成長到中年及老年)這些方面,《畫室》重拾了《騷動》的特色。另外,也如《騷動》一樣,故事發生的地域不限於新加坡或馬來西亞,更覆蓋香港、台灣和大陸。可以說,英培安是少有的跳出地區視野,把南洋華文文學圈向外拓展的作家。他也試圖超越文學,把握總體的藝術精神。這不但包括油畫這種「高級藝術」,也容納了通俗的、民間的藝術形式,即粵劇和粵曲。二零一五年的《戲服》見證了藝術的日常化、人情化的發展。這比《一個像我這樣的男人》的抽象、簡化、高調的對立,遠為成熟和深思了。詩與修辭,藝術與人生,並不是互相排斥的事物。
在長篇小說方面,英培安可能是個比較晚熟的作家,但數十年的閱讀、思考和人生歷練,造就了一批豐厚而堅實的作品。與癌症糾纏多年的他,又在創作另一部長篇了,但他也有點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我相信,只要對話還要繼續,心力和神氣一定會飽滿充足的。
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我的青春記憶被翻拍「初戀那件小事」陸版 - 戲劇綜藝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 初戀那件小事」️,不管看幾遍都會哭,BTW,我在愛奇藝卻找到了這部,女主角是2002年出生的妹子,叫趙今麥,聽說演戲很- 陸劇,初戀那件小事,青春, ... ... <看更多>
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初戀那件小事男主角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伴侶 的推薦與評價
日前確定將在大陸版「初戀那件小事」當中,飾演男主角,消息一出讓不少粉絲相當期待...時間長度: 1:37 發布時間: 2019年1月13日初戀那件小事(電視劇) - 維基百科,自由的 ... ... <看更多>
初戀那件小事女主角大陸 在 [請益] 初戀那件小事的結局疑問(雷) -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前天才看完這部鼎鼎大名的純愛電影
也和少女時代一樣都是先喜歡它的歌再
去找電影來看。
劇情從明顯少女時代致敬了初戀那件小時不少的橋段
有人會說天下的梗不就那些,早就散佈在無數的同類型電影中
了,但同時有那麼多梗都和初戀那件小事一樣,你要跟我說沒致敬
那就是騙鬼了.
至於演技,我的少女時代更是完全比不上,尤其是我的少女時代
王大陸和男二 女二的演技只能說爛到透了...
閒聊了一堆
問一下初戀那件小事的結局
那本相本女主角應該出國前就看過了,
不然也不會回答說她認得那相本
但是為什麼會出現在女主持人的手上?
除非女主角從來不看泰國這個節目,不然應該看到
相本被借走就能猜到會跟男主角見面了吧?
那他聽到男主角登場的反應以及問那個學長結婚沒的問題
就顯得很不自然和荒謬了.
然後一堆網路評論認為這個結局是個敗筆...
happy ending 是無所謂,但手法就太LOW了一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5.180.78.8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19546885.A.60D.html
順手拈來
1.醜女->鬼妝->變美 看清楚 多了個鬼妝階段 很多醜女大變身都不會有鬼娤階段
少林足球有過 但跟愛情片沒半毛錢關係
2.女的都有死黨 只有女主角會變身 死黨裡一定要有個胖子
3.男女主角都彼此暗戀但彼此都不知道
4. 畢業前告白失敗 理由都是不久前有人先告白成功了
5.一方出國 多年後再相見 雙方都單身
6.男一跟男二都是好友 且不會為了女主角而展開爭奪
7.中間會有班遊 私下集體出去玩
8.最大的相似度 片尾要來個男主角轉身時就變臉告訴觀眾其它他早喜歡女主角了
※ 編輯: ivorysoap (175.180.78.83), 02/25/2018 17:14:0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