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彰基護校校長 華仁愛(1909〜2011)
文/陳永興
#華仁愛(Jeane Walvoord), 1909年6月9日生於日本,她的父親是美國派往日本的宣教士。在她10歲那一年,父親要逝世前,她們全家圍繞在父親床前禱告,她聽到了聲音說:「Jeane,妳長大了要做宣教師。」從此她立志要學習父親走上傳教的路!父親過世後,母親帶領家人回到美國。華仁愛取得公共衛生碩士學位,1931年她受教會差派前往中國廈門的教會醫院服務,期間曾患了大病被送回美國休養一段時間,之後又被派往菲律賓服務。1954年,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院長邀請她來台灣,接任彰基的護理部主任,1955年彰基設立了護理學校,她擔任校長並主授內外科看護學與公共衛生課程,當時為中部地區培養了不少護理人才。在1961年台北馬偕院長羅慧夫邀請她前往馬偕醫院擔任護理部主任兼任護理學校校長,當時彰基的護理學生就前往馬偕受訓兩年再回彰基實習,兩校合作了六年之久,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多能通過考試成為優秀的護理人員。
她的公共衛生專長讓她重視疾病的預防工作,她成立了彰基的公衛部門,深入社區及偏遠鄉間從事巡迴義診及衛教工作,她又編寫「#公共衛生」教科書,並訓練公共衛生護士!1974年,華仁愛從馬偕退休,獲頒「好人好事」的獎牌,感謝她對台灣護理界和公共衛生的貢獻。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3e16f56f-8fb0-4963-a66d-4473bf387bbf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
內外科看護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前在粉絲團的「禁方言之亂」大勢大致底定,不過仍有不屈不撓的零星留言,主張「臺語之所以慢慢衰退,不是國民黨禁止的關係,是工商社會快速進步,臺語應付不了新名詞,所以才被華語取代。」
這則留言至今仍不屈不撓四處張貼,我回應如下,其實是自己也做個記錄,日後遇到這種留言我比較方便複製貼上。
--
有人說臺語之所以被華語取代,是因為臺語無法現代化、念出書面語,這是完全錯誤的論點。臺語曾經有過完全與書面語接軌、跟上現代化的時期。
外科醫學手術,這是一門現代科學的專業,然而在大約一百年前,臺灣就有全臺語書寫的外科手術專書《內外科看護學》,這樣難道還不夠書面化、現代化?
http://lgkkhanhouhak.blogspot.com/
社會評論是一種理性而洞見的文字,必須時時掌握時代脈動與前衛思潮,約一百年前就有臺灣歷史上第一本社論專書《十項管見》出版,全書數萬字以臺語寫成。可以證明臺語是可以搞定書面語、接受新名詞的工具。
http://ip194097.ntcu.edu.tw/nmtl/DADWT/thak.asp?id=314
甚至是文言文也可以掌握自如。
https://reurl.cc/9ZD2aY
https://reurl.cc/mqxEA1
本來臺語的發展可以像粵語在香港一樣,成為現代化的通用語言/文字,但是粵語至今仍可以,臺語卻有了斷層,這個斷層是怎麼來的?
不就是香港只有英國殖民,沒有國民黨殖民嗎?(97之後,中共也開始打壓粵語教育,現在港人也開始擔憂粵語的衰退了)
並非因為香港沒有戰爭或動亂所以粵語沒有斷絕,香港一樣打過抗日戰爭、一樣有日治時期,戰爭並不會讓語言滅絕;真正讓文化滅絕的原因,是政策下利用教育和媒體的洗腦。
香港在二戰結束之後,跟臺灣一樣脫離了日本統治,不同的是香港沒有經歷臺灣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這些語言限制:
戰後最初,陳儀政府以台灣人不懂國語國文為由,拒絕臺人擔任政府機關中上級職務的機會。因此省參議員郭國基要求政府要登用本省人材:「絕不容以台胞不解國語國文為理由,拒絕登用台省人,此種看法不僅無理由,且侮辱台胞無過於此。」
1953年臺灣省教育廳和新聞處以推行國語為由,禁止電影院設置台語通譯。省議員呂世明等人曾在省議會裡以缺乏通譯,觀眾無法了解劇情而請求解禁,但省府不同意。
1957年限制《教會公報》使用台語白話字。
1959年,教育部規定電影院放映國語片時不准加用台語通譯,違者將予糾正或勒令停業。
1963年行政院規定「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教育部頒定〈廣播及電視無線電台節目輔導準則〉,第三條規定「廣播電視台對於國內的播音語言,以國語為主,方言節目不超過百分之五十。」
1963年7月22日教育廳頒布《台灣省公私立小學加強推行國語注意事項》,明訂推行國語成為校長考核教師年終考績之一,而學生說不說國語,也影響到其操行成績。
1966年台灣省政府《加強推行國語計畫》實施辦法第一條:「各級學校師生必須隨時隨地使用國語;學生違犯者依獎懲辦法處理。」成為處罰依據。
1972年,教育部文化局電視公函通知三台,並分送文工會、司法行政部與警總:台語節目每天每台不得超過一小時,且必須分二次播出,午後及晚間各播一次。晚間六點半到九點半這三小時內,台語節目限由一台播映。三台每天播唱台語歌曲不得超過兩首。
1973年,原本歸教育部文化局管理的電視節目改由行政院新聞局管理,將三台黃金時間輪播的台語連續劇,再緊縮為不准在晚間七點半後播出;甚至在國語節目中出現一句台語,也會被「糾正」。
1977年,行政院新聞局明定:「電台對國內廣播應用國語播音之比率,廣播電台不得少於55%;電視電台不得少於70%。使用方言播音應逐年減少。」
宋楚瑜於1979年至1987年期間,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及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時,進一步禁限台語歌及台語節目。1980年,他在立法院明確表示「今後各電視台台語節目將逐漸減少,到全部以國語播出為止。」
除了在教育、廣電、出版上做限制,國民黨治理期間,更將廣電作品中,明明是華語影劇,安插下女、流氓、乞丐的角色使用臺語,讓民眾從意識上認為講臺語沒水準,真正從本土語言裡下了毒。
用「錢」來比喻的話,臺語原本是全島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就像家財萬貫的富戶。後來來了一個政府,限制這戶人家花錢的場所(在教育、媒體、出版限制本土語言),更限制這戶人家的下一代學習怎麼賺錢(文化傳承與創新)。四十年後,政府說好啦解禁了,你們可以自由花錢賺錢了;初期還有很多錢可以揮霍(1980年代臺語依然是民間最大勢力),但是下一代已經失去賺錢的技能,只能坐吃山空。
因此根據研究者調查,曾有因為在校講臺語而被處罰經驗的人,多集中於1960年代後入學開始,與上述1960年代起明令加強華語推行教育、推行成果作為教職員考核或學生獎懲依據的記錄相符。1980年代解嚴後,臺語雖然是民間語言最大勢力,但從1960年代被禁止說臺語的小學生此時已成父母,幼時在思想被下的毒如今發酵,自己認為臺語是沒水準的,要講國語才有水準,於是開始有大量父母在彼此溝通時用臺語,轉頭對小孩講華語。因此在這時期的電視劇《星星知我心》曾安排一幕:小女生被送到鄉下給一對老夫婦撫養,小女生不會講臺語,老夫婦勉力學華語討她歡欣;豬哥亮在歌廳秀偶爾也會說出「咱愛有水準,講國語」的台詞;到90年代初,社會已經開始傳出「孫子聽不懂阿公阿媽講什麼」的災情。因此硬說解嚴之後臺語是最興盛的時期,當時臺語歌大流行,所以戒嚴根本沒有影響到本土語言,這講法是不通的。早在過去幾十年間,從教育、出版、廣電禁絕本土語,成功的在臺灣人意識裡下毒,造成語言斷層。
這就是為什麼粵語沒有斷層,而臺語在解嚴之後努力要把斷層合攏這麼辛苦的原因,因為不只要修補,還要解毒。否則無法自圓其說為何粵語可以現代化、貼近書面語,而在百年前一樣能現代化、貼近書面語的臺語如今卻不行,原因就是因為粵語沒有斷層,而臺語有斷層,這個斷層就是國民黨統治期間撕裂、下毒所致。
內外科看護學 在 民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物】#戴仁壽 救治痲瘋病患的仁醫(1883〜1954)
戴仁壽醫師為了實踐上帝的愛,他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工作之餘更編寫了一部以台語、羅馬音標、英文註解,並附上插圖的《#內外科看護學》,於1917年出版,是台灣史上第一本台語醫學教科書。
1927年,戴仁壽醫師於在雙連教會舊址建立全台第一家癩病專科診所,1928年並於長老大會提案成立「台灣癩病救助會」,獲得通過。歷經許多艱辛,終於在1934年3月28日,樂山園正式成立,收容了67位痲瘋病患,生活起居及醫療照護都由戴夫人承擔。
1936年,戴仁壽辭去馬偕院長,全心全意奉獻於樂山園的癩病患者,但1940年二次大戰爆發,戴醫師夫婦被日本政府驅逐回去加拿大。1954年戴仁壽聽到樂山園土地又有爭執,他趕回台灣處理,最後保住了樂山園和病人的權益,但卻在回程船上病逝,他的骨灰安葬於樂山園,他一生對台灣的貢獻令人感念!
#樂山園 #第一本台語醫學教科書
📌快加入民報LINE好友,每日新聞精華不漏接📌
👉https://line.me/R/ti/p/eyQ7SnDmuc
內外科看護學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內外科看護學 在 心得分享內外科實習大魔王經驗分享👹 - 護理板 的推薦與評價
[內外科實習-八大注意事項],眾所期望的內外科實習分享來囉,這次也有小驚喜包在最後等著大家去挖掘呦~~,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護理系第一次會想退學 ... ... <看更多>
內外科看護學 在 鍵盤語言學家- 好酷! 「身體理」、「內外科看護學」 的推薦與評價
好酷! 「身體理」、「內外科看護學」、「公用的藥方」、「醫藥手冊」這四本半世紀前的書內容涵蓋了解剖、生理、護理、藥學全部都是用白話字寫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