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冥想如何影響身體 (七種重要的化學物質)
近年來已經有數千個關於靜坐冥想的研究, 今天為大家整理, 以目前的研究來看 這個古老的練習 對身體健康的極大影響。
🧪1 靜坐是青春之泉
DHEA(脫氫異雄固酮)
又稱為超級荷爾蒙,或者是長壽因子。DHEA 在體內可以轉換為50幾種荷爾蒙, 因此又被稱為超級荷爾蒙, 隨著年齡的增加,體內的生成量也會越來越少 ,男性到了75歲時只剩下青春期的15~20%。
醫學博士, 也是前美國抗老醫學主席 Dr Giampapa 的研究發現 有靜坐練習的人DHEA濃度平均體內比一般的人多了43.77% *1
🧪2 靜坐是快樂因子
(血清素 Serotonin)
血清素是我們腦部溝通的傳導物質, 我們腦內幾百億的感知細胞 ,幾乎全部被血清素所影響,許多科學家稱它為快樂因子, 體內血清素濃度對心情有重大的影響。
普林斯頓腦部研究機構的Dr Barry 指出,血清素濃度不足常常是導致憂鬱症的原因。
蒙特婁大學的科學家 Perreau-Linck et al 指出, 正念活動對於腦部製造自然血清素有正面的幫助,正念的練習,讓我們的腦神經元沐浴在這些令人高興的物質裡。
🧪3 靜坐降低壓力荷爾蒙
(皮質醇 Cortisol)
皮質醇又稱為壓力荷爾蒙是一個主要令我們加速老化的荷爾蒙, 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皮質醇濃度會變高,造成焦慮,血壓升高,頭腦不清楚,失眠,慢性發炎症狀
2013年加州大學Davis分校, 發現正面的練習可以在短短的時間 降低皮質醇濃度。*2
另外 Rutger大學的研究也指出靜坐者,體內皮質醇的濃度只有一般人的一半。*3
🧪4 靜坐冥想令人感覺平靜 降低成癮性的活動
(GABA 抑制性神經傳導物)
GABA 能夠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有安定放鬆,並且消除神經緊張的功用, 同時幫助睡眠增加專注力。 許多研究也發現成癮者像,酒精,毒品,菸草,咖啡因,食物上癮者, 體內平均濃度會較為不足。
波士頓大學2010年的研究發現 只要60分鐘的正念練習就能夠增加體內27% GABA 的含量*4 因此靜坐冥想能夠讓這些腦神經元,有效的降低焦慮以及成癮性活動。
🧪5 天然止痛劑 給你Narural High
(內啡肽 endorphins + 多巴胺 Dopamine)
靜坐還會釋放出超有力而且全天然的止痛劑。 不只一項研究都指出在靜坐冥想的時候腦內會分泌大量的 Endorphin (內啡肽),內啡肽比世上最強的止痛劑嗎啡還要再強數倍。
另外一個因為靜坐冥想而產生的天然止痛劑叫做 Dopamine(多巴胺), 是天然的止痛劑, 2002年的研究 發現靜坐冥想可以增加內源性的多巴胺將近65 %。
1995年的研究人員測試到了11位長跑選手以及12位高度受過訓練的冥想者,結果跑步者和冥想者, 在跑步後或者冥想之後, 內啡肽濃度都參增加了, 而靜坐冥想者的快樂指數甚至比長跑選手跑步完還要高 *5
🧪6 靜坐冥想減緩老化
成長荷爾蒙 Human Growth Hormone
人大約在40歲之後,松果體所分泌的成長荷爾蒙便會逐年下降, 逐年減少的成長荷爾蒙讓我們的肌肉萎縮,骨骼脆弱, 體脂肪增加, 心臟收縮能力減弱,心情受影響 整個人沒有衝勁。
也許因為這樣,我們聽到有許多好萊塢的明星每年花費打人類成長爾蒙。
生長荷爾蒙通常在我們腦波處於Delta波時,分泌最多. 也有研究顯示 當我們在沉睡或者是在非常深入的冥想中,delta波會產生最多。也許一次又一次的靜坐冥想, 可以提升我們體內自然產生的生長荷爾蒙。
🧪7 靜坐冥想讓你好眠
(退黑激素 Melatonin)
自古以來人類的生理時鐘,便配合地球自然的頻率。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但最近幾十年來,人類為了追尋超更高的效率,我們開始以人為的方式,製造了更長的白天以及更短的黑夜。 再加上我們現在對於螢幕的熱愛(手機/電腦/電視等等), 這些不自然行為,使讓我們在生理上終究要付出代價。
也是從松果體分泌的退黑激素, 又稱為睡眠賀爾蒙 具有調節生理時鐘, 大約在晚上8點至午夜時刻體內濃度開始會變高。 但是明亮的日光燈,手機,電視電腦螢幕等等這種光線,會明顯的讓我們的退黑激素分泌量降低。 因此有睡眠障礙的人 越來越多。
除此之外退黑激素 還被證實可以預防癌症,增強免疫系統 延遲老化, 證實可以避免100多種的疾病等等
Rugter 大學的研究者發現 靜坐冥想可以讓身體增加分泌平均98% percent的退黑激素*6, 而且有非常多的測試者在靜坐冥想之後退黑激素增加超過300 % !
把靜坐冥想 加入你每天生活 可以成為你調節生理鐘的最好的工具。
-------------------
🌊YogiOcean訓練 🌊
🧘Yogi Ocean 台北200小時瑜珈師資說明會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26131481545865/
🙏2021 三月 台北週末200小時師資訓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87888581841216/
🚀火箭瑜珈(台北周末) 100小時師資訓練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68529999897047/
👉加入「Yogi Ocean Academy 官方LINE」直接傳訊詢問報名:
https://line.me/R/ti/p/%40qur2734c
或來電詢問☎️02-2516-9991
----------------
註*1 https://eocinstitute.org/meditation/immune-brain-chemicals-how-meditation-boosts-dhea-melatonin-gh/
註*2
https://www.ucdavis.edu/news/mindfulness-meditation-associated-lower-stress-hormone/
註*3 https://shsclaw.sprise.com/4446/showcase/how-meditation-can-change-your-life-for-the-better/
註*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769029/
註*5
https://eocinstitute.org/meditation/meditation-boosts-endorphins/
註*6
https://www.pinterest.com/pin/456482112222551440/
內啡肽冥想 在 唐安麒 Angel T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月受到疫情困擾,要減少外出避免減染,各行各業都大受打擊,很多人都壓力爆煲。🤯🤯壓力就是動力,但長期受壓,大腦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上升、幸福荷爾蒙血清素下降,減慢腦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若皮質醇太高,會直接影響腦神經營養因子表現,導致腦細胞開始萎縮,甚至死亡。沉重壓力更會造成身體痛症、降低抗疲勞和防病能力,甚至刺激神經傳導物質神經胜肽分泌,導致人體會渴求高油糖食物,變成壓力肥。😞
當我工作至累、壓力大,就會索性盤膝坐在梳化上,打坐襌定🙏🏻,洗滌心靈。我有廿幾年打坐經驗,最初都會腳痺,但現在已習慣,每次起碼坐個半鐘,坐三個鐘都好平常。我最愛搭飛機時打坐,通常一上機就盤膝,叫空姐不用理我,曾經試過由上機一刻打坐至落機。上空的磁場特別強,打坐吸收的能量最高。好神奇,通常打坐襌定後,心境會變得平和,壓力消散,靈感也會嘭嘭聲到。😁
冥想靜觀(Mindfulness)的好處,其實早已獲得西方醫學認可,甚至指出冥想比嗎啡還有效紓緩疼痛,以及改變大腦結構、減少壓力、改善憂鬱等。
靜觀,很簡單,就是以呼吸練習、靜坐、伸展運動等動作,靜靜的觀照身體的感覺和浮現的思想,對於一切出現的感覺和想法,都保持一個不觀照的態度──不刻意去想原因,不和別人說話和交流,將所有能量專注於個人內心意識,整個過程只需15分鐘。
早於七十年代美國已有「靜觀減壓治療」👍🏻,亦有不少西方研究指出,靜觀有助促進大腦功能、增強免疫力。一項香港中文大學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科學報告》發表的研究,將197名年齡介乎40至60歲的更年期婦女,隨機分為兩組。發現每天有進行3分鐘靜觀的一組,明顯有助緩解更年期出現的失眠及抑鬱等症狀。
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熱愛寧靜環境修煉冥想;現時Google也進行一項名為gPause的計劃,旨在透過靜觀,幫助員工獲得正念,達到放鬆情緒、減壓等目的。
我公司營運33年來,每天早上11時都設有15分鐘日課時間,所有員工都要參與,就是讓大家有時間停下來,深呼吸,審視自己的狀態,洗滌心靈。每天15分鐘,放空養生,對身心靈也很有幫助。☺️
#靜觀 #冥想 #正能量 #減壓 #養生 #唐安麒
* 圖片來自互聯網
------------------------------
我開始用我的Instagram啦😁 快啲follow我啦
IG 名:DR.ANGELTONG
https://www.instagram.com/dr.angeltong/
------------------------------
內啡肽冥想 在 亞當老師・酮享健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安慰劑效應真的有用嗎
#安慰劑效用的原理是什麼呢
有趣的安慰劑效應 PART I
安慰劑效應為何存在?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安慰劑效應可以被簡單的歸類為心理暗示的結果,但事實又似乎並非如此簡單,蘭金找到的解釋如下:
研究人員對於這一問題的答案尚無定論,但目前已提出了幾種假設。病情好轉的積極想法可能會刺激內啡肽(endorphin)的產生,這種物質是人體內產生的一種具有鎮痛作用的激素,能夠促進病痛緩解、提升情緒狀態。
反過來也同樣成立:當對安慰劑產生積極反應的患者服用能夠阻礙內啡肽生成的藥物時,安慰劑突然變得不再有效。
相信病情會變好和接受醫療人員的悉心照料能夠緩解心理壓力,已知其能預防疾病、放鬆精神,而這些對於人體自然康復機制的正常運轉非常必要。正如初次報導這一論斷的哈佛大學教授沃爾特·加農(Walter Cannon)博士所言,人體具有一套應急機制,他將其命名為壓力反應,也被稱作「戰或逃反應」,當大腦感受到威脅時,這一機制隨即啟動。
當大腦裡產生的想法或感受,如害怕,刺激這種激素分泌時,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軸啟動,進而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超速運轉,從而提高人體的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水準。實驗證明,這些激素長期存留在人體內會產生一些生理學體征,使我們更易受疾病侵害。
壓力反應是我們面對緊急情況的應急機制,但人體同樣存在反平衡的放鬆反應。當放鬆反應被誘發時,壓力相關激素指標下降以幫助人們應對壓力,使人放鬆的激素開始分泌,副交感神經系統接替工作,使人體重新回到動態平衡狀態。
只有經過這樣的休息和放鬆過程,人體才能夠自然康復。任何能夠減小壓力、產生放鬆反應的事情不僅能夠減輕壓力反應產生的症狀,還能夠放鬆身體,使其自然而然地開始自愈。
安慰劑效應同時還與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中多巴胺的啟動有關。科學家對人們被給予錢財後伏隔核區域的多巴胺分泌情況進行了研究,發現伏隔核對財物獎賞的反應越大,患者對安慰劑產生反應,進而使病情好轉的可能性越大。
簡而言之,壓力反應,亦即「戰或逃反應」會造成一系列生理上的連鎖反應,它不單只會讓免疫力下降,甚至會暫時抑制你的免疫系統。「戰或逃反應」是我們用來應對森林裡忽然出現的猛虎所需的機制,是讓我們能快速進入全力戰鬥,或者全力逃跑的神奇機制。
可惜的是,我們的「蜥蜴腦」(亦即最先發展出來、最原始的大腦部位)無法區分猛虎、老闆的威嚴、股市的漲跌和癌症消息之間的區別,它一概會本能地讓我們進入「戰或逃反應」,搞砸我們的免疫力。
幸好,我們還有放鬆反應,它是壓力反應的對立面,只要你能讓自己進入放鬆反應,身體就會自然的進入自我修復。
能讓人產生放鬆反應,被證實能促進自我療愈,並加速痊癒的事情有不少,例如冥想、宗教儀式、樂觀積極的心態、他人的關愛(無論是來自醫生、親人還是朋友)、與愛人親密、完成一項創造、幫助與服務他人等等。
只要是能讓你「感覺良好」的,很多時候也能讓你產生放鬆反應,促進心理與生理健康。(當然,這裡說的「感覺良好」並不包括吸毒、過度沉迷遊戲之類的極端案例)
有時候,這些「感覺良好」的事情非常難以被發現,例如,醫生在治療的過程中,除了常規的醫療措施之外,如果醫生對自己能在治療病人時表現得有自信,那麼病人會感到更安心,也更可能痊癒;反之,如果醫生自己也感到懷疑,病人或許會在無意識中接受到這訊息,從而降低痊癒的速度和可能性。
換言之,醫護人員表現出來的情感,也會影響病人:
勞倫斯·埃格伯特(Lawrence Egbert)博士在哈佛醫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其成果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他將術前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患者遇到了樂觀而熱情的麻醉師,他們向患者保證,手術只是小菜一碟,患者不會感到痛苦,所有的事情都會非常順利;另一組不幸的患者遇到的麻醉師則表現出匆忙易怒、沒有同情心的樣子。第一組患者需要鎮痛藥物的人數只是第二組的一半,並平均早2.6天出院。
還有一項哈佛的研究顯示,醫生自身的性格也會對病人的健康造成影響——如果醫生在治療患者時表現的「溫暖、專注和自信」時,安慰劑的作用比例會從44%上升到62%。
蘭金還發現,當醫生能夠多點傾聽病人,了解病人的生活情況,給予病人更多的時間與關愛時,病人痊癒的機會會更高。
蘭金甚至懷疑,安慰劑所帶來的期望、信念和積極心態並不是安慰劑有效的主要原因,關懷與關注才是。當然,更可能是兩者同時在發揮作用,至於哪個比較重要,影響力比較大,則不得而知了。
無論如何,這其實就是蘭金所說的,目前醫療體系裡所缺失的、不注重的一塊。
這樣說有點老套,但所缺失的那一塊,不就是「愛」嗎。
作者:楊大輝
轉載自:4THIN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