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全球蔓延開來,造成人心惶惶,我衷心祈願每位朋友都能夠安然渡過這次的危機,希望大家跟我一起誠心持誦《入菩薩行論第二品 懺悔罪業》,祈願疫情早日退散,全民健康!~雨揚
【入菩薩行論第二品 懺悔罪業】
為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
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
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
世間珍寶物,悅意澄淨水。
巍巍珍寶山,靜謐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
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
蓮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
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悲湣納吾供。
福薄我貧窮,無餘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願以吾身心,恒獻佛佛子,
懇請哀納受,我願為尊僕。
尊既慈攝護,利生無怯顧,
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
馥鬱一淨室,晶地亮瑩瑩,
寶柱生悅意,珠蓋頻閃爍。
備諸珍寶瓶,盛滿妙香水,
洋溢美歌樂,請佛佛子浴。
香熏極潔淨,浴巾拭其身。
拭已複獻上,香極妙色衣。
亦以細柔服,最勝莊嚴物,
莊嚴普賢尊,文殊觀自在。
香遍三千界,妙香塗敷彼,
猶如純煉金,發光諸佛身。
于諸勝供處,供以香蓮花,
曼陀青蓮花,及諸妙花鬘。
亦獻最勝香,香溢結香雲。
複獻諸神饈,種種妙飲食。
亦獻金蓮花,齊列珍寶燈。
香敷地面上,散佈悅意花。
廣廈揚讚歌,懸珠耀光澤,
嚴空無量飾,亦獻大悲主。
金柄撐寶傘,周邊綴美飾,
形妙極莊嚴,亦展獻諸佛。
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
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
惟願珍寶花,如雨續降淋,
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
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
吾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
我以海潮音,贊佛功德海,
願妙讚歌雲,飄臨彼等前。
化身微塵數,匍伏我頂禮,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
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堪布阿闍黎。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
我於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諸聖眾,合掌如是白:
無始輪回起,此世或他生,
無知犯諸罪,或勸他作惡,
或因癡所牽,隨喜彼所為,
見此罪過已,對佛誠懺悔。
惑催身語意,于三寶父母,
師長或余人,造作諸傷害。
因昔犯眾過,今成有罪人,
一切難恕罪,佛前悉懺悔。
罪業未淨前,吾身或先亡,
雲何脫此罪,故祈速救護!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淨否,
無論病未病,壽暫不可恃。
因吾不了知,死時舍一切,
故為親與仇,造種種罪業。
仇敵化虛無,諸親亦煙滅,
吾身必死亡,一切終歸無。
人生如夢幻,無論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復見。
複次於此生,親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報,點滴候在前。
因吾不甚解:命終如是驟,
故起貪嗔癡,造作諸惡業。
晝夜不暫留,此生恒衰減,
額外無複增,吾命豈不亡?
臨終彌留際,眾親雖圍繞,
命絕諸苦痛,唯吾一人受。
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
放逸我未知:死亡如是怖,
故為無常身,親造諸多罪。
若今赴刑場,罪犯猶驚怖,
口幹眼凸出,形貌異故昔。
何況形恐怖,魔使所執持,
大怖憂苦纏,苦極不待言。
誰能救護我,離此大怖畏,
睜大凸怖眼,四方尋救護,
四方遍尋覓,無依心懊喪,
彼處若無依,惶惶何所從?
佛為眾怙主,慈悲勤護生,
力能除眾懼,故我今皈依。
如是亦皈依,能除輪回怖,
我佛所悟法,及菩薩聖眾。
因怖驚顫慄,將身奉普賢,
亦複以此身,敬獻文殊尊。
哀號力呼求,不昧大悲行,
慈尊觀世音,救贖罪人我!
複于虛空藏,及地藏王等,
一切大悲尊,由衷祈救護。
皈依金剛手,懷嗔閻魔使,
見彼心畏懼,四方速逃逸。
昔違尊聖教,今生大憂懼。
願以皈命尊,求速除怖畏!
若懼尋常疾,尚須遵醫囑,
何況貪等患,百罪恒纏身。
一嗔若能毀,贍部一切人,
療惑諸藥方,遍尋若不得。
醫王一切智,拔苦諸聖教,
知已若不行,癡極應訶責。
若遇尋常險,猶須慎防護,
況墮千由旬,長劫險難處。
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吾生終歸盡,死期必降臨。
誰賜我無懼?雲何定脫苦?
倘若必死亡,為何今安逸?
除憶昔經歷,今吾複何餘?
然因執著彼,屢違上師教。
此生若須舍,親友亦如是,
獨行無定所,何須結親仇?
不善生諸苦,雲何得脫除?
故吾當一心,日夜思除苦。
吾因無明癡,犯諸自性罪,
或佛所制罪,如是眾過罪,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
再三禮諸佛,懺除一切罪。
諸佛祈寬恕,往昔所造罪,
此既非善行,爾後誓不為!
【回向文】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圖片取自網路
▶ 佛曲合輯一次聽 ▶ http://user68068.piee.pw/M8WL8
入菩薩行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你意識到自己習慣在別人的眼光裡過活;期待著別人的讚美、仰仗著別人的口水來評價自己;或者時常猜想著別人聽了會有什麼想法……
一個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如果要在乎這麼多操之於外的事物,當然會患得患失、當然容易糾結。
於是你想要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上,讓自己的心能夠因此恆常凝定。
取自《學會用情》
************************
這一篇是這系列分享的最後一篇了,沒辦法再多做討論,我覺得相當可惜。但這一篇本來就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篇,其中有一個重點,我認為拿來做為結尾,相當貼切。
「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
這個概念,在版面上提到了許多遍。經典即便不同,古今用詞各異,但皆能互通。
若事尚可為,
云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
憂惱有何益?
——《入菩薩行論》
上帝,
請賜予我雅量,使我平靜
接受不可改變之事,
賜予我勇氣去改變
應當改變之事,
且賜予我智慧去分辨
何者可以改變,何者不能。
——萊茵賀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寧靜禱文》(The Serenity Prayer)
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會大大影響我們的命運。不斷把注意力放在我們可以改變之處,也就自然放下那些難以改變的處境,能量不會做無謂的虛耗。
這也能影響我們的心境,不會一直不斷自我挫敗,會多一些平靜。提升自我覺察,然後把氣力用對地方,不斷照顧我們的基本需要,這便是這本書的核心叮嚀。
不知道可以怎麼愛自己,請記得這本書最簡單的提醒:吃健康的食物、適量運動、規律作息。身體照顧好,就有基本的耐受力去面對每天不斷出現的挑戰,內心也相對穩定。
祝福您,不論順逆境,都能淡然處之!
************************
平靜的水,才能照見
【文/ 蔡璧名】
什麼樣的人讓我們總是樂意與之相處、不想離開?絕對不會是挑剔的、小氣的、不包容的、負面情緒很多的人吧?如果有一個人能讓生活變得很美好,不管什麼場合,只要有他在,工作成果、吃飯氣氛、一切都很美好,我們肯定想常常和他相處、不會想離開他。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懂《莊子》,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也許今天的你我還不是這樣的人,但我們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走向這個目標,去成為一個有大海般器量、能體諒更多人的人。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個對象,他也希望自己能具備這樣的特質,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麼你們肯定會過得很幸福。
我們來到第七講最後一個小單元:「平靜的水,才能照見」,從這個標題就可以看出,它和前一個單元「海的器量,人的體諒」有類似的內涵,這段文本同樣出自《莊子.德充符》。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莊子‧德充符》)
這段故事是魯國賢人常季詢問莊子筆下的孔子:王駘先生是個怎麼樣的人呢?為什麼追隨他的弟子竟然與孔子門下弟子的人數差不多?常季說:「王駘先生致力於為己」,什麼叫「為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為己」不是自私的意思,是這個人求學的目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心身。這和提升自己的學歷、提升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不一樣,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實相。
王駘怎麼提升自己呢?「以其知得其心」,這個「知」是感知,人能感知到事物,有分辨事物的能力,再用這個能感知、判別事物的心智,去感知自己有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這段不太容易懂,你要在明白「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前提下,去觀察自己的心。所謂負面情緒不只是別人看得出來的生氣、憤怒而已,還包括你心裡沒有表現出來的不滿、糾結、嫉妒、抑鬱,那都算。當你有觀察自己的習慣,這些狀況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所謂有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像是別人問你問題,你為什麼不直接回答?因為你開始想:「我照實答他會不會討厭我,為了不要被討厭,扯個小謊可以吧?」你感覺到內心在糾結。或是當你知道這件事成功了,會得到讚美,失敗了,就失去別人對你的認同,於是你發現自己的內心會因為成敗得失而有明顯變化。這就是用自己感知、判別事物的心智去感知有著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感覺到之後呢?
「以其心得其常心」,當你意識到自己這種患得患失、害怕得失變化而有哀樂憂患的內心以後,你為了想解消這樣的痛苦,就會去洞察:其實你可以不要這樣,其實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就像《莊子》講的「咸其自取」(〈齊物論〉),你可以選擇去修養、以達到那個恆常凝定的心靈境界。換句話說,當你意識到自己習慣在別人的眼光裡過活;期待著別人的讚美、仰仗著別人的口水來評價自己;或者時常猜想著別人聽了會有什麼想法……一個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如果要在乎這麼多操之於外的事物,當然會患得患失、當然容易糾結。於是你想要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上,讓自己的心能夠因此恆常凝定。
.
以上文字取自
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
-購書連結-
博客來 https://lihi1.com/VYEmv/Hunglive1123
金石堂 https://lihi1.com/cmiDL/Hunglive1123
誠品 https://lihi1.com/HH4Td/Hunglive1123
讀冊 https://lihi1.com/3JFgU/Hunglive1123
三民 https://lihi1.com/zJYf5/Hunglive1123
贈書直播_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29197237767244/
.
免費臺北市教師研習_愛自己書寫坊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63134287795302/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入菩薩行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你意識到自己習慣在別人的眼光裡過活;期待著別人的讚美、仰仗著別人的口水來評價自己;或者時常猜想著別人聽了會有什麼想法……
一個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如果要在乎這麼多操之於外的事物,當然會患得患失、當然容易糾結。
於是你想要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上,讓自己的心能夠因此恆常凝定。
取自《學會用情》
************************
這一篇是這系列分享的最後一篇了,沒辦法再多做討論,我覺得相當可惜。但這一篇本來就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篇,其中有一個重點,我認為拿來做為結尾,相當貼切。
「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
這個概念,在版面上提到了許多遍。經典即便不同,古今用詞各異,但皆能互通。
若事尚可為,
云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
憂惱有何益?
——《入菩薩行論》
上帝,
請賜予我雅量,使我平靜
接受不可改變之事,
賜予我勇氣去改變
應當改變之事,
且賜予我智慧去分辨
何者可以改變,何者不能。
——萊茵賀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寧靜禱文》(The Serenity Prayer)
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會大大影響我們的命運。不斷把注意力放在我們可以改變之處,也就自然放下那些難以改變的處境,能量不會做無謂的虛耗。
這也能影響我們的心境,不會一直不斷自我挫敗,會多一些平靜。提升自我覺察,然後把氣力用對地方,不斷照顧我們的基本需要,這便是這本書的核心叮嚀。
不知道可以怎麼愛自己,請記得這本書最簡單的提醒:吃健康的食物、適量運動、規律作息。身體照顧好,就有基本的耐受力去面對每天不斷出現的挑戰,內心也相對穩定。
祝福您,不論順逆境,都能淡然處之!
************************
平靜的水,才能照見
【文/ 蔡璧名】
什麼樣的人讓我們總是樂意與之相處、不想離開?絕對不會是挑剔的、小氣的、不包容的、負面情緒很多的人吧?如果有一個人能讓生活變得很美好,不管什麼場合,只要有他在,工作成果、吃飯氣氛、一切都很美好,我們肯定想常常和他相處、不會想離開他。所以其實每個人都懂《莊子》,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也許今天的你我還不是這樣的人,但我們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走向這個目標,去成為一個有大海般器量、能體諒更多人的人。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個對象,他也希望自己能具備這樣的特質,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那麼你們肯定會過得很幸福。
我們來到第七講最後一個小單元:「平靜的水,才能照見」,從這個標題就可以看出,它和前一個單元「海的器量,人的體諒」有類似的內涵,這段文本同樣出自《莊子.德充符》。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莊子‧德充符》)
這段故事是魯國賢人常季詢問莊子筆下的孔子:王駘先生是個怎麼樣的人呢?為什麼追隨他的弟子竟然與孔子門下弟子的人數差不多?常季說:「王駘先生致力於為己」,什麼叫「為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為己」不是自私的意思,是這個人求學的目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心身。這和提升自己的學歷、提升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不一樣,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實相。
王駘怎麼提升自己呢?「以其知得其心」,這個「知」是感知,人能感知到事物,有分辨事物的能力,再用這個能感知、判別事物的心智,去感知自己有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這段不太容易懂,你要在明白「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前提下,去觀察自己的心。所謂負面情緒不只是別人看得出來的生氣、憤怒而已,還包括你心裡沒有表現出來的不滿、糾結、嫉妒、抑鬱,那都算。當你有觀察自己的習慣,這些狀況出現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所謂有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像是別人問你問題,你為什麼不直接回答?因為你開始想:「我照實答他會不會討厭我,為了不要被討厭,扯個小謊可以吧?」你感覺到內心在糾結。或是當你知道這件事成功了,會得到讚美,失敗了,就失去別人對你的認同,於是你發現自己的內心會因為成敗得失而有明顯變化。這就是用自己感知、判別事物的心智去感知有著得失分別的內心變化。感覺到之後呢?
「以其心得其常心」,當你意識到自己這種患得患失、害怕得失變化而有哀樂憂患的內心以後,你為了想解消這樣的痛苦,就會去洞察:其實你可以不要這樣,其實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就像《莊子》講的「咸其自取」(〈齊物論〉),你可以選擇去修養、以達到那個恆常凝定的心靈境界。換句話說,當你意識到自己習慣在別人的眼光裡過活;期待著別人的讚美、仰仗著別人的口水來評價自己;或者時常猜想著別人聽了會有什麼想法……一個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如果要在乎這麼多操之於外的事物,當然會患得患失、當然容易糾結。於是你想要學習把注意力放在能操之在己的事物上,讓自己的心能夠因此恆常凝定。
.
以上文字取自
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
-購書連結-
博客來 https://lihi1.com/VYEmv/Hunglive1123
金石堂 https://lihi1.com/cmiDL/Hunglive1123
誠品 https://lihi1.com/HH4Td/Hunglive1123
讀冊 https://lihi1.com/3JFgU/Hunglive1123
三民 https://lihi1.com/zJYf5/Hunglive1123
贈書直播_學會用情: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2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29197237767244/
.
免費臺北市教師研習_愛自己書寫坊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63134287795302/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入菩薩行論 在 入菩薩行論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寂天菩薩造論 - eReportz 的推薦與評價
入菩薩行論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寂天菩薩造論. 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01.善逝法身及佛子,應禮敬處敬禮已;菩薩律儀趣入處,依經總攝略宣說。 02.昔所未聞者未述,詞韻亦非我 ... ... <看更多>
入菩薩行論 在 入菩薩行論-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入菩薩行論》2021年10月25日第118堂YouTube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Jx4p-GjE64. 【格西法語】. 佛陀告訴我們,我們的心裡存在著煩惱障及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