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廷說歷史】週末討論
今天是星期天,恭喜所有學習完一周的朋友。在周日我會挑選3-4個網友的留言,並回答問題,希望大家能一起學習。
第一集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是,你覺得養蠶取絲織衣服是嫘祖一人生而知之該這麼做嗎?比較有可能的狀況是什麼?如果一個創新是植基於多樣的基礎或多人的合作,那說明什麼?
【Wei Bang Liu:嫘祖取絲織衣服是經過前人不斷探索的經驗和實踐活動得來的,所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關係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用戶6432355226:人類學會養蠶取絲織布制衣,肯定不是一個人的智慧,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人類是群居動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找到社會痛點,然後提供解決的辦法,這就是創新,也是商機。】
【李光懋:古時很多創意確實需要長時間的知識累積,或是經驗的傳承,後來更需要共同的努力。】
【lier11041988:創新=市場需求+人才+資金+技術+配套政策】
這四位朋友說的都很正確,偉大的產品和創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奠基在許多前人的技術和成果,組合成新的方式,優化並發揮到極致。學者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說,IPHONE的誕生,需要如微處理器、存儲晶片、固態硬盤、液晶顯示、觸摸屏等12個關鍵技術的儲備,這12項技術都不是專門為了IPHONE發明的,但IPHONE能將過去所有的技術組合,加以創新。再比如沃爾瑪,郊區選址、商品低價、店鋪做到大規模、商品包羅萬象,並且利用技術優化運營,每一項都不是沃爾瑪最先發明的。但是,它的真正厲害之處,就是把每一項都發揮到了極致。
第二集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是,哪些企業是像王石所說的,培養團隊為主,不特別培養接班人呢?
【專業鏟貓砂:所以小平同志很聰明啊,培養兒子不如建立制度,現在中國的崛起全賴當初他的改開。誰一提到今日中國,都回避不了他,這才是大智慧。】
【耶列納:地產企業傳給二代比較多吧。很多二代從小被培養,素質很高。不過企業興衰也並不是僅有賢人就行,還是要有一套自我適應,更新反覆運算的體系。】
大陸官員選拔精準來說是要貼近「選賢任能」。大陸最高決策機構,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候選人幾乎都擔任過兩任省委書記或具有其他相應的工作歷練。在中國大陸,治理一個省的工作,對才幹和能力的要求非常之高,因為一個省的平均規模幾乎是歐洲四五個國家的規模。
學者張維為認為,中國近年已經把「選拔」和「選舉」較好地結合起來。因為高級幹部的晉升必須經過大量的基層鍛煉,經過不同崗位的工作實踐,經過包括初步考察、徵求意見、民調、評估、投票、公示等一系列程式,最後才能擔任關鍵職務。
也就是說,民主能保證壞人出局,防止「下下策」,卻未能保證好人當選。但大陸儒家選賢任能的體制能盡力「上上策」選出經考驗的有能者,又能保底完成「下下策」,讓不適任者淘汰。西方有選舉民主,東方有選賢任能,孰優孰劣,時間驗證一切。
第三集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是,不論在政界或商界,你有印象中危機公關處理得好的例子嗎?如果人人皆知危機公關如何處理,可能還會發生什麼事呢?
【Filostrato_趙:個人也認同“堵不如疏”,但是應該警醒一個誤區:“疏”是疏導,不等於完全不加幹預讓民意發酵,而是積極地澄清事實,引導輿論。因為在集體無意識下,民眾並不真正地渴求真相,你不重視引導,自然有人趁機攪渾水。所以,“堵不如疏”裡,“疏”也是一個主動作為的動作,而不是被動地招架。】
【耶列納:危機公關確實如你所分析的,要快准狠,不過如果人人都按套路來先臨時應付過去,沒有實質改正,可能反而也會引人反感的】
【Maggie Gu:我以為討論危機處理,前題當然是品質重要。但維持品質一但沒做好,就需要討論危機如何化為轉機。車廠發現氣囊故障,第一時間立刻召回處理,對大眾道歉,對消費者補償,可以將傷害降低。食品業被查獲過期品,對外回應:是為了累積一定數量再行銷毀。公關危機處理是一間公司(或組織)本來就必需具備的能力。】
【Barbara Shen:危機公關處理的好不好有這麼重要嗎?知道是危機公關處理,就表示政客,公關講的話都是相對的假話。公關處理的修辭與方法,就跟政客的修辭一樣,全部抵制。我認為怎麼處理不重要,我認為事實的品質更重要。談這個話題的目的就是要教消費者如何認識企業危機處理的方式,從而選擇對的企業。道歉誰都會道。但是道德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這四位網友說的都很好,我想表達就是,如果人人都懂了危機處理的套路,忽略了本身品質,是捨本逐末。因此大家需要關注那些在看似誠懇道歉的背後,是否拿出具體的措施與保證。
第四集的問題是,你還知道哪些方式能夠優化用戶體驗嗎?哪些企業或商家,是讓你覺得在用戶體驗上下過功夫的呢?
【Maggie Gu:某間位於西門町的青年旅館,設計了一面格子牆,方格內可放置個人盥洗用品。跟一般青旅需把濕漉漉的用品收納回床位,小小設計,大大貼心。】
好的設計不需要昂貴與技術,而是在某些細節之處能夠帶給使用者意想不到的便利。
【溫如言:大家都在說優化用戶體驗的,我想起個反例(或者說特別的例子):派派app。介面極其簡陋,但他偏偏能盈利。】
偷紅包跟整人的體驗非常吸引人,符合時下青年的範兒。
【耶列納:我覺得從用戶投訴中提煉也是很有效的,比廣泛撒網詢問客戶需求更精准。做得好的企業我認為微軟可以算上。之前Xbox送修,電話回訪很敬業。如果只是發問卷,我可能敷衍填下,但經歷了售後流程,再接到回訪電話,就很有話可說。】
台灣的許多電信公司也是客服結束後會有電話打來詢問剛才服務的滿意度。不過從用戶的投訴中提煉,讓我想起某位創業大神說的話,與其努力讓給你50分的客人變成給你70分,不如讓原本給你70分的客人給你到90分。乍聽違反常理,但細思很受啟發。
【David MengKe Lee:足夠理解市場、意味著開發方面相當瞭解目標客群以及知道利基市場所在。都已經夠瞭解了、幹嘛把自己當白癡來開發設計?直接設計客戶想掏錢買的產品就好啦!保時捷的設計概念不會與豐田一樣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區隔出自己的市場、滿足這個市場需求且足夠有發展就好。中高低階商品都出、最終下場看HTC應該就很好理解了。所以、別以為僅把自己當白癡就會開發出夠好的產品!消費者如今已經沒有這麼笨了~】
指涉的應該是兩個概念,你說的是市場區隔,針對目標客戶發展產品。但產品的設計,「把自己當白癡」是讓用戶能以極簡便的方式便能體驗產品。比如賈伯斯對IPOD的要求是找一首歌或使用一個功能,按鍵次數不能超過三次、對IPAD的要求是小朋友不看說明書都要會操作。
第五集留給大家討論的是,你知道哪些輕視對手、最後反被對手打敗的例子嗎?除了驕傲自大,還可能是那些原因?
【耶列納:除了驕傲自大,還有就是懶於去分析、適應新形勢吧。碰到一個問題,最便捷最懶的方法就是直接照搬以前的做法,但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保持警惕敏捷,注意變數,調整己方策略。當然這說來容易做來難啊】
【席睿:我認為敗因不是輕視對手,而是自身做得不好。】
兩位朋友說的都很正確,自己做不好的失敗可以理解,但問題往往在自己沒錯,卻還是失敗了。就是我們在第六集引用《創新者的兩難》一書所說,「就算我們把每件事情都做對了,也有可能錯失城池。」「面對新技術和新市場,往往導致失敗的恰恰是完美無瑕的管理。」能否適時的創新才是關鍵,《浪潮之巔》這本書提到「基因決定定律」,一家已經成功的公司,一旦新業務和傳統業務有衝突,通常的策略是犧牲新業務,畢竟既有業務多賺錢,新業務前途茫茫,讓轉型多了一個隱形的障礙。縱使下定決心開創新領域,也會不自覺用舊有的做事方法、思維方式去應對新市場,也難以真正開創新局面。
當然,在這一集,許多朋友都糾正,妹喜應該讀「末喜」,感謝朋友指正!
第六集請大家討論的是,大企業做了哪些錯誤的判斷,後來者又是如何創新的呢?大企業該如何避開既有局限,自我成長呢?
【耶列納:是的,體積大了就尾大不掉。而且大企業試錯成本高,面對各式新技術,如何能確定哪個是正確的選擇?對新創小企業來說卻不需要過多顧慮,如果找准切入點抓住機遇,更可能成功。】
這位朋友說得非常正確,GOOGLE的業務拆分、騰訊讓好幾個團隊同時設計即時通訊程式,都可作為借鑒。
【吳政億:紂王的淫亂殘暴 - 聽最近有文章出來 說都是封神演義杜撰的】
【林佳謀:其實子受辛恐怕不是歷史上所說的那麼暴虐無道,因為他被述說的無道行為和姒履癸太相似了,簡直是一模一樣!!所以姬發伐紂,恐怕有很多罪名是周王朝所杜撰出來的,把夏桀罪名如法泡製在商紂身上~~藉以證明自己反叛有理…】
兩位朋友說的沒錯,如郭沫若便寫過未紂王翻案的文章。〈牧誓〉最早記載紂王的罪過才四項,一是聽婦人言,二是不重視祭祀自己的祖先,三是不重用自己的兄弟,四是起用他國的逃犯。未提及酒池肉林或剖孕婦與炮烙等事,而四件事以現代角度看,根本沒多壞。紂王的腐敗,是後代加工而來。
綜觀這四點,我看來只有一個目的:團結同志。
周聯合了許多部落攻打商,包括許多商朝的舊有貴族,武王的說服對像是他們:紂王太壞了,他不聽你們大臣的話,去聽妲己的;他連你們家的祖先都不祭祀、禁止你們用奴隸殉葬,實在管太多;你們身為親戚的本來都可以當官,想不到紂王沒用你們,還用一堆戰犯;讓奴隸與咱平起平坐,大大損害我們貴族的利益!
〈牧誓〉指紂王提拔奴隸戰犯當官,「俾暴虐於百姓」,當時平民無姓,百姓指的是百官或貴族。罵完了紂王如何對大家不公平,接著武王說「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我姬發就代替上天懲罰紂王。
所以紂王有那麼壞嗎?還是子貢說的好。「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感謝所有參與討問互動的朋友,每一則留言我都會親自看過,並逐一挑選。大家的建議我都看到了,髒話在後面會以消音形式播出,謝謝所有支持並給予鼓勵的朋友。至於來謾罵的也非常歡迎增加我們討論的熱度,但請不要罵到別人。「漢廷說歷史」是寒假期間的特別企劃,每天都有,祝福大家都能開心學歷史。我們明天見。
儲備幹部淘汰 在 蔡英文 Tsai Ing-w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多人認為,今天我的參選聲明一定會從兩年前總統大選開票那個晚上開始講起。但是,我其實不打算這樣做。雖然當天支持者的淚水,即使到今天,我都還記得很清楚,不過,我還是不想再把各位帶回過去。今天我站在這裡,不是要喚起大家的回憶,我站在這裡,是要告訴民主進步黨的黨員,以及所有默默支持這個黨的朋友們,民主進步黨以及整個台灣社會都需要往前跨出那一步。時代變了,我們所處的環境也變了,如果我們堅持活在過去,我們只會被世界淘汰。
今天我的參選不是要否定任何人。我相信,大家心裡都很清楚,這兩年來,台灣起了很大的變化。我和多數的台灣人一樣,都感受到台灣已經陷入了一片泥沼。更明確的講,這個國家正在「崩壞」當中。經濟上,我們一片沉悶,缺乏動力;在政府組織上,官員不斷上台下台,可是國家的治理卻沒有因此而有任何改善。國家認同的分歧讓內部陷於長期對立而無法自拔,然後,我們的國家主權受到嚴重威脅;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這麼困難的局勢當中,我們卻發現人民對於政治與政黨的信賴一直在下降。過去一年多來,社會運動的風起雲湧,正反映出社會人心的不安,和人民訴求改變的強大聲浪。當然,我們應該為台灣公民運動的醒覺而高興,但是,身為一個政治工作者,除了替台灣感到高興之外,我們應當警惕,這種情勢變化是作為最大在野黨必須嚴肅面對的嚴苛考驗。
我們必須要深刻反省,是否因為曾經執政而鬆懈了對歷史責任的承擔?是否因為擁有局部權力而失去對國家變局的敏銳判斷?是否因為日漸體制化而動搖了帶領台灣改變的堅強意志力?作為民主進步黨一份子,我們須時時刻刻自我惕勵,要重回執政之路,就必須再次喚起「挑責任,扛重擔」的創黨精神,為開啟台灣新時代,盡最大的努力,作最大的付出。我們必須立定這樣的志向和目標,從今年年底「七合一」地方選舉到2016年國會及總統選舉,才能匯聚更大的支持力量,爭取勝選。
今天我宣布參選黨主席。我是要讓台灣人民再一次相信政黨,再一次讓他們把對國家、社會、家庭、與自己的希望放在民主政黨上面。在我來看,這就是現階段民進黨的責任,這就是民進黨黨主席的責任。作為一個民主政黨,贏得選舉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爭取勝選不能只是建立在人民對執政者的失望,而必須是人民對民進黨的期待和信任,否則,即使勝選並掌握權力,也對國家社會沒有幫助。所以,民進黨必須踏出那一步,勇敢轉型與蛻變。
第一,民進黨必須成為一個有未來性的政黨。要有未來性,就必須與時俱進,讓黨所追求的理想,所堅持的基本價值,所制訂的政策路線,能夠跟上時代潮流,回應廣大的民意,成為引領趨勢,推動台灣正向改變,為人民創造幸福的進步力量。民進黨也必須要培養新一代的政治人才,無論是中央或基層幹部團隊,競選公職的儲備人才,或是在各領域的意見領袖或領導人才,都要注入新血,有計畫地引進及培育新一代、也就是青壯世代的人才,讓他們成為引領台灣改變的生力軍。
第二,民進黨必須要成為一個有包容力的政黨。要有包容力,就必須擴大社會的基礎,開啟新的社會連結,結合社會上有共同理想和價值的團體,一起推動台灣正向改變。面對公民社會的崛起,我們要打開民進黨大門,讓社會走進民進黨,也讓民進黨走向社會。民進黨也要重建社會信任,和公民團體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關係,我們要和人民建立信任契約,成為可以承載社會主流價值及中堅力量的「載具」。
第三,民進黨必須是一個有行動力的政黨。我們不應該讓那些想要改變社會的人覺得孤單。要有行動力,就必須要和社會脈動一起呼吸,面對日益複雜的內外情勢,民進黨要有主導社會議題的能力,作為強而有力的民意代言人;民進黨更須以進步理念號召改革的力量,感動社會人心,作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巨大推力;民進黨也要強化組織,訂定社會議程,將進步理念轉化為有力的行動及政策實踐,作為匯聚改變台灣力量的行動平台。
這一陣子以來的思考期間,很多前輩以及朋友跑來告訴我,此時此刻不需要來選這個黨主席,我需要被保護,民進黨需要我出來拼2016。對於這些朋友的建議,我只能說謝謝。我是一個政治人物,而且是一個成熟的政治人物,我不需要被保護。這個國家有太多比我更需要被保護的人,面對這些人的艱難處境,我們沒有其他的選擇,我們只能出來承擔。為了這個黨,為了台灣的民主發展與政黨政治,我相信,任何一個像我這樣,曾經被黨以及社會支持過、疼惜過的政治人物,此時此刻都會作出跟我同樣的決定。
個人不管再怎麼強大,她的理念和力量都不足以帶動改變,這就是為什麼在政治這條路上,我們總是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今天,我決定參選黨主席,就是要爭取並號召黨內和我有著同樣理念的夥伴們,大家攜手共進,讓這個政黨改變。
今天我一個人站在這裡,但是我知道,明天我的身旁就會有很多人跟我站在一起。我們的確有著最後一里路要走。不過,我們民進黨從上到下的每一個人,都要把它當成是第一里路,重新再出發。重建社會對政治的信心,對政黨的信賴,開啟台灣新的政治世代,就是未來在我們這一群人身上的責任與使命。
(相片來源: 獨立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