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們正在面臨一場軍備競賽。我們這一講要說的是這是一場愚蠢的比賽,聰明理性的人不應該參加。
周圍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對的事情。當前中國國情,學習的競爭早就發生在小學入學之前,而學習班的市場已經覆蓋到了零至三歲。四歲開始學英語,五歲會算數學題似乎是新標準。據說有的小學已經不好好教漢語拼音了,因為學校默認孩子在幼兒園就應該學會。
早教剝奪了孩子的快樂童年。早教要讓家長花費很多時間和金錢。面對嚴峻的現實,什麼「人生是一場長跑,贏不贏起跑線不重要」這樣的話純屬雞湯。誰不知道人生是長跑?可是你總不能讓孩子連小學入學考試都過不了吧?再說天才不都早慧嗎?高水平運動員不都是從小苦練出來的嗎?
我們需要科學的指導。如果早教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必要條件,那麼讓孩子吃點苦,家長受點累花點錢,就都是值得的。如果不是,早教就是錯誤的。
事實是,關於早教的問題,已經有科學結論了。
*
如果你稍微做一點關於早教的調研,你會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你會認為中國的所謂「育兒專家」,表面上張口一個「腦科學」閉口一個「國際先進水平」,實際上跟那些講「女德」、《弟子規》的國學大師一樣,都是愚昧思想的販賣者。
當前科學理解,對「早教」這個東西,早就有非常清楚的結論。
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國政府可能是考慮到國家需要更多高水平人才,曾經一度打算把傳統的、讓孩子玩鬧為主的幼兒園,全都變成以教孩子寫字算算術這種早教為主。但是德國人沒有拍腦袋就決策。
德國政府資助了一項大規模的研究 [1]。研究者選擇了50個以早教為特色的幼兒園,和50個以玩鬧為主的傳統幼兒園,對所有這些孩子進行跟蹤比較。
一開始,的確是早教幼兒園出來的孩子學習水平更高,而且這個優勢一直保持到孩子們上小學以後。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早教幼兒園的孩子都提前學習了,孩子剛上小學一看老師教的自己都學過,心理上想必也有優勢,可謂是贏了起跑線。這完全符合現在中國家長們的切身感受。
但是,那個優勢並沒有一直保持下去。到小學四年級再看,早教組的孩子不但沒有學習優勢,而且他們的成績還*顯著低於*傳統幼兒園出來的孩子。
早教真的能讓你贏起跑線,但是你真的領先不了多久。
所以德國政府取消了改革幼兒園的計劃。這就是為什麼儘管現在發達國家的好高中、好大學比中國的高中和大學的學習強度高,但是發達國家的幼兒園沒搞中國那種早教 —— 那不科學,那不是什麼「國際先進水平」。
類似的研究被多次重復,現在學術界已經達成共識 [2]:早教帶來的早期優勢會在一到三年內被衝刷掉,然後還可能會被逆轉。
所以,就提高學習成績來說,在最好的情況下,早教沒用;在很多情況下,早教有害。早教,是拔苗助長。
如果你的孩子因為沒參加早教而沒考上那個所謂重點小學,我勸你別擔心。你可能還應該感到慶幸。你敢不敢先給孩子找個正常點的小學,等到四年級再跟他們比。
但早教的真正害處,比四年級時的學習成績嚴重得多。
*
德國那個研究發現,早教組的孩子不但成績被人逆轉,而且在社交和情感能力方面,還有明顯的欠缺。這才是早教最大的害處。
美國的一項研究做得更徹底。1967年,研究者把密西根州的68個貧困家庭的孩子隨機安排到傳統的、基於玩鬧的幼兒園,和以老師直接教學為主的早教幼兒園中。為了保證效果,研究者還每隔兩周家訪一次,教給家長如何配合幼兒園的風格教育孩子。這項研究一直跟蹤到這批孩子年滿23歲。
學習成績方面的結論跟德國的研究一致,早教組有個初期的優勢,然後很快就被抹平了。但這項研究最驚人的發現是在孩子的為人處世能力方面。
到15歲的時候,早教組的孩子違反學校紀律的行為次數,是傳統組孩子的兩倍。
在美國當個窮人,日子是很艱難的,長大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到23歲,傳統組有13.5%的人曾經因為犯罪而被捕;而早教組這個比例高達23.4%。早教組還有19%的人曾經用武器威脅過他人,而傳統組一個都沒有。
總體而言,早教組的孩子更容易跟人發生摩擦,更容易犯罪,更不容易結婚。一句話,他們不擅長與人相處。
當初只有短短一兩年的早教,竟然造成了終身的危害!
*
我需要再強調一遍,美國這個研究的對象是窮人家庭的孩子,而美國窮人的日子本來就很不好過,所以長大以後才有那麼高的犯罪率。
這個研究非常有戲劇性,但是仍然能說明問題:它說明早教傷害了孩子的社交和情感能力。其他沒專門用窮人的研究,戲劇性沒有這麼強,但是有同樣的結論 [3]。那這是什麼原理呢?
我們精英日課專欄去年解讀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園丁與木匠》這本書。高普尼克說,兒童在六歲以前,真正的任務不是什麼學習讀書寫字和做數學題,而是玩兒 [4]。
玩鬧也是學習。孩子在玩兒的過程中能探索周圍的東西都是幹什麼的,揣摩周圍的人都在想什麼。更重要的是,跟別的孩子一起玩鬧,是一種社交演練。孩子必須在實際互動中學會公平、尊重和社交界限,學會分享、幫助和友情,學會怎樣跟人相處。
所以哪怕你家孩子真是天才,天生以學習為樂,五歲就會微積分,也請不要耽誤他玩。性情乖張行事怪異的天才已經太多了。
在正常孩子都忙著社交的時候,有些孩子卻被逼著去死記硬背拼音、單詞和乘法表。他們把大好時光浪費在了那些只要再過幾年就能輕輕鬆松學會的東西上。
他們該玩的時候沒玩夠,甚至可能再也學不會怎樣好好玩兒了。
*
進化生物學家戴維·威爾遜(David Wilson),用演化思維考察兒童成長,提出一個概念叫「嚴格的靈活性(rigid flexibility)」 [5]。成長的過程看似靈活,其實很嚴格。兒童發育的每一步,都需要正確的環境信息輸入。晚了不行,早了也不行。
9個月以下的孩子不需要額外的音頻和視頻多媒體信息。長時間讓孩子聽音樂看電視會導致孩子長大以後不能集中注意力。
18個月以下的孩子只有聽真人說話、在有互動的情況下,才能提高詞彙量。其他方法一律沒用而且有害。
兩歲以下的兒童只適合接觸三維的物體 —— 也就是真實世界里那些尋常的物體,比如玩具和人。而二維的東西,比如書本和圖畫,只會妨礙他們感知能力的發育。
人的聽覺、視覺、各種感知能力、大腦的發育是講順序的。提前給一個不該給的刺激,很可能讓這時候該發育的東西發育不好。
六歲以下兒童的任務不是用驚艷的學習成績給父母增光,而是健康地發育成長。強迫式的早教是殘害兒童。
早教課教的那點玩意有什麼可學的?有什麼可擔心的?只要讓孩子大腦正常發育,到時候想學還不容易嗎?堂堂的高學歷父母,被幼兒園老師治得心驚膽戰,這不荒唐嗎?真正的天才都是跟成年人比,以自己家孩子提前兩年學會小學二年級知識為榮,那是愚昧。
*
沒有上過早教的孩子,或許還有?救救孩子……」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