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大減速》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上面,當列車突然剎車的時候,你會感覺整個人被往前拋。只有在事後回顧過去,你才會察覺,自己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快向前移動了。我們就像是被往前拋的乘客,誤以為世界仍然在加速,卻沒察覺到周遭的一切已經開始放緩。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slow-dow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大減速》的作者是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教授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住宅、健康、就業、教育和貧窮。在這本書裡,他揭露了一個人們很難察覺的事實:「世界並非加速前進,而是開始慢下來了」。這些成長趨緩的領域包含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
近代的人們覺得快速成長是常態,但是作者以實際的數據顯示,趨緩的成長和穩定的步調才是世界得以永續生存的條件。而綜觀各項領域的指標來看,各國的發展漸漸邁向更加緩慢、穩定和平等的狀態。只是在這些樂觀的背後,仍有一道不能忽視的難題:世界平均溫度的增溫速度持續加快。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趨緩的成長是好事,不需要因此擔憂,而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往真正重要的事。這本書多達480頁且偏內容「硬」,篇幅有大量的圖表和資訊,讀起來並不輕鬆。但是書中呈現的「事實」反而很有意思,因為它刷新了我的老舊認知。以下針對書中概念導讀並且列出我覺得有省思的部分。
.
#鐘擺效應
.
這本書多達67張圖表,作者在他的官方網站公開全部的圖片,並且都有「GIF 動畫」的呈現方式。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搭配這些動畫,讀起來更加生動。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懂一個叫做「鐘擺效應」的原理,如同下圖所示,當鐘擺擺盪從左邊的「高點 1」逐漸加速擺盪到「低點 2」的時,速度最快。當鐘擺從「低點 2」擺盪到右邊的「高點 3」時,速度緩慢下來直到靜止為零。
作者透過這本書要傳達的觀念就是,人類在近代工業化和數位化的年代,一直體驗到了「高點 1」到「低點 2」的「加速時代」。可是自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的各項指標其實漸漸地減速,變化越來越慢,實際上是走入了「減速年代」。只是人們的心中仍然有一種錯覺,覺得時代會越來越加速,變化會越來越快。但實際的情形卻剛好相反,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件事。
.
#獨特的時間線圖
.
這本書中使用了一種很特殊的「時間線圖」來詮釋所有的資料。比起常見的只看「時間vs.總量」的趨勢圖,這種時間線圖可以表示出數值的「變化的速度」,用這個方式更能清楚顯示各種趨勢的演進。在這個時間線圖中,Y軸仍然代表數量的絕對值;X軸則用來代表「變化的速度」,越往右邊的資料點代表「增加的速度越快」,越往X軸左邊的資料點代表「減少的速度越快」。接下來的各項討論會引用作者官網的動畫來說明。
.
#趨緩的人口數量
.
作者直言,從來就沒有「人口定時炸彈」這種東西,世界的人口成長必定會持續趨緩。作者的這項觀察,也同樣在讓我對世界的發展趨勢大為改觀的《真確》書中被詳細提及。
以下這張圖呈現了聯合國對世界人口的成長預估,從2017年以來人口的成長速度持續放緩,來到了2090年人口會達到110億人。作者針對世界各國的人口成長做了更細緻的統計,他認為聯合國高估了這個成長,真實的人口數字到了2090年應該只是會落在90億人左右。
作者分析了中國的人口狀態,不同於我之前以為中國還會有人口紅利,現在中國呈現了一種「穩定」的階段,就像鐘擺已經擺到頂端,人口增加的速度正準備降低了。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國家日本,則已經正式走入了「減速」的階段,人口的增加速度持續降低。放眼望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成長都即將邁上這兩種階段。
同樣減速的還有「生育率」。整個世界的公共衛生的進步、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讓人可以少生好幾個小孩。當人們相信社會有辦法照顧你,會生得更少或只生一個,因為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尤其當女性接受的教育和擁有的權利提高之時,她們有權提出與傳統父權社會不同的聲音,她們能夠自己決定要不要生、要生幾個。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試圖提升生育率,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回想到前陣子網路瘋傳的「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政府推優惠措施 前景仍不樂觀」這類新聞,這究竟是「經濟不景氣」貨「政府不爭氣」惹的禍?還是「全民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擁有更平等的權利」?從書中的資訊給我的想法是,人口和生育率的趨緩,不是一件壞事,它本身就是世界必然的趨勢。
.
#趨緩的經濟成長
.
隨著人口增長的趨緩,許多人一定會認為經濟恐怕就此完蛋,會不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趨緩了?對,一定會。作者統計了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某一特定時期在某一特定地區內,所有完成的貨品和提供的勞務之總值),整理成以下這張圖。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世界整體的GDP總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成長的速度都已經慢了下來。其他的經濟指標例如學貸、車貸、房貸和國債,總額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都出現了趨緩。如同動畫的鐘擺一樣,經濟的成長也開始減速。在新冠疫情之後,經濟的成長更加趨緩,但是這對地球的生態永續反而是好事,更少的製造、更少的汙染、更少的浪費。這或許是一個經濟成長趨緩但即將變得更好的世界。
這個經濟趨緩的過程,在西方常被誤認為是經濟下滑,或者跟中國的崛起扯上關係。實際上,從書中的資料不難看出,中國正出現史上最大的生育率趨緩,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同時在急劇減速。作者對這件事下的結論是,這其實只是資本主義轉型結束的新狀態。因為資本主義強調的成長和擴張本身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穩定狀態」。
我從書中的各類觀察發現,作者從英國學者的角度去分析美國、歐洲、亞洲、大洋洲各國的狀態,其視野更顯得宏觀。歐洲(尤其北歐)各國已經開始適應這種趨緩,打造許多對應的社會福利和機制,而且人民幸福指數高居世界之巔。只有美國老大哥認為自己的經濟砸鍋是中國的錯,這也不難看出美國想要奪回世界霸權地位的別有居心,但我認為即使美國最後「贏了」這場經濟對抗,資本主義的歡樂派對將無以為繼。
.
#趨緩的知識數量
.
作者認為,全世界的「數位數據總儲存量」雖然持續呈現指數級的成長,但是有意義和值得留存的「知識資訊量」並沒有以指數成長。數位訊號讓我們容易「複製」、「傳遞」和「儲存」,但光是儲存大量無用、過時、多餘的資訊,對於人類知識的增進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維基百科從2001年開站以來,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急速攀升,到了2007年增加的速度達到最高峰,但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反轉。自此之後的每一年,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都持續減緩。雖然到了2019年的條目總數超過了600萬筆,但是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全世界大多數的人感興趣的事情介於100萬到200萬件之間(百科全書紀載的數量都遠少於100萬則),因此之後增加的條目都比起以前的「更不有趣」。現在追加的新內容,充斥著一堆只有條目的標題和簡介、卻沒有詳細內容的「小作品」等著別人去補充資訊。垃圾資訊量的成長速度遠高於真正的知識資訊量。
還有另外一個跟知識資訊量有著類似趨緩跡象的東西:「書籍」。根據書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新書數量的增加速度也持續在減緩,看起來新數據和新想法的產出速度都在減緩下來,作者評論道:「這是越來越沒有新東西的洪流」。我自己反思的事情是,不要隨著資訊洪流起舞和追隨「更多」的資訊,反而要仔細篩選、挑揀高品質的內容。要去主動連結和創造出自己的洞見,或許,「少」即是多。
.
#加速中的地球暖化
.
作者談了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都正在「減速」,這對地球永續是好事,對社會公義是好事,但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危機:「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從下圖可以發現,溫度的變化一直往右上角發展,代表增溫越來越快。這個數據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呈現很強的關聯,遠在2010年左右還有許多反對地球暖化的學說,但如今科學家們面對實際的數據,幾乎沒人在辯駁暖化效應正在惡化的事實了。
作者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 潭雅.斯蒂爾(Tanya Steele)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是第一個知道自己正在毀滅地球的世代,也是最後一個還能做些什麼的世代。」雖然人類對於衛生、貧窮、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也克服了許多難關,但是對於溫室效應的挽救,卻顯得束手無策。
如同最近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和災難,其嚴重程度不斷打破歷史紀錄,這不是偶然,而是平均溫度上升的必然。最令人憂心的是全球溫度上升的速度,至今仍然沒有半點趨緩的現象。只能祈禱美國和中國的對抗戲碼盡快落幕,或是美國什麼時候才要覺醒帶領世界各國一起迎戰真正的敵人「地球暖化」?人類是否能團結起來打贏這場戰役,或者事後回顧去奚落當初的無所作為?
.
#後記:放慢不是壞事
.
《大減速》的作者透過這本書帶出一個觀念:「人類過去生活的環境一直都是停滯和緩慢成長的平衡狀態,就只是沒有像現在這麼『急遽變化』而已。」我們正走向逐漸的減速,只是當停滯到了極點,又會出現下一次的加速變化(不知道我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從書中的各類數據看來,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趨勢顯示,這是一個成長趨緩的年代(除了溫度加速上升)。我們要警覺那些舉著大旗吶喊「加速經濟成長」和「重返成長榮耀」的人物和口號,事實是趨勢早已改變,而且舉世皆然。我們已經不是乘坐在加速的列車上,也不該繼續乘坐下去。
作者認為趨緩帶來的另一項好處,是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質問,那些「我們祖父母和父母輩沒有質問過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年代變化得太快、出現太多新鮮事物了。未來我們遭遇的無論科技、經濟、生活模式的變化速度,都可能會來越慢(看看令人失望的 iPhone13),如何降低自己對加速的期待,過上理想和滿足的生活,成了我們這代人的新課題。
最後,我想引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Bezos)談打造商業策略的一句話:「與其問未來什麼會改變,不如問未來什麼是『不會改變』的?以這個回答去打造你的事業。」套用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享受親人、朋友和家庭的快樂相處時光,或許就是那件不會改變的事情。讓我們放慢腳步,細細思考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並以此打造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SLOW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jW9fkV
使用期限:9/26~10/2
.
感謝 聯經出版 提供抽獎贈書
倒放聲音原理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在看個節目“我是女演員”,其中有個時年十九的女孩叫“包上恩”,容貎上很出色,也受到節目的青睞力捧。(照片來源:https://inf.news/entertainment/53b79860585c77fc60da3776c71044be.html)
不過呢?在聲音表演力上倒是被導師劉濤說聲音太小,總像是在跟身前一步的人說悄悄話,演起古裝,空間距離更大的對手戲,就顯得在自言自語的呢喃了。
音量不大這個問題,困擾的人不少,查了一下近四週我YT的觀看次數,也是以“如何讓聲音變大聲”這個影片觀看次數最多。
那如何令音量變大呢?
用力吼是不實際的,雖說音量是大了,但講不久,也傷聲,更大的問題是聽起來咬字會不清晰。所以,要解音量不夠大的問題,直接透過放大音量來處理,反而是事倍功半的方法。
要我解決音量不夠的問題,我的方式會由"音質"、"音高"、"節奏"這三個方向來解。
音質上,讓聲音變得更響亮:所謂“響亮”的聲音感受,大約由1000Hz起,就會有這個感覺,一路延伸到4000~5000Hz,再高就會覺得“尖銳”。而大部份的女聲,很容易聽起來的明亮感是由1000~1200Hz左右的頻率所貢獻,這段頻率對女聲發聲時,是咽部用力而吼出來的聲音,在聽眾的聽覺中,也是效率較差的頻段,簡單的來說,就是“你說的很用力,我聽的很吃力“。
發聲要追求”響亮“,這”響亮“反而不是用力來的,而是打開咽部的空間,提高上顎與懸雍垂而來,把一切”阻塞”聲音的姿態去除,讓口腔像是個擴音筒一般,聲音自然會“響亮” 。所以,發出響亮的聲音,會是“聽起來很有力,但發起來並不費力”。這中間是用上了“巧勁”,在武術上是力學原理,在聲音上是聲學的運用。
音高上,讓發聲更有效率:每個人不同的音高,發聲的效率是不相同的。太低的音不好發,太高音也是,在中間地帶如果發聲姿態正確,會格外的省力而音量大。通常,會比現在平時說話的音高高上兩、三個半音,甚至更多,所以提高音高很多時候就會帶來音量擴大的結果。
不過呢?絕大部份的學生,一提高音高,身體會更緊繃,所以這音量放大的效果不但出不來,而且還更傷聲。
在提高音高這部份,它必須是音質改善後的副產品,若音質沒先改善的更輕、更響、更薄的聽覺感受,直接要求學生提高音高,反而傷聲而事與願違。
節奏上,更加像歌詠朗誦:其實音量大小的背後,真正的問題叫“聽不清楚“,但這”聽不清楚“未必是音量所造成的,而是咬字的辨識度不足。音質響亮,可使咬字更清晰,這就先不談泛音頻率的事了。在節奏上,若說話咬字的節奏更加歌詠朗誦些,也是有助於咬字的清晰,因為資訊量變多了。
聽覺的運作與各種感官相同,其實大腦都在”腦補“,所以,聲韻上更突顯四聲變化,更完善咬字的細節,對聽覺而言就更容易”腦補“,那音量是大是小就會顯得並不是太重要。
解決音量不夠大的問題,由“音質”、“音高"、"節奏"來著手才會得到有效率的改善。我不建議去練”氣“來擴大音量,雖然好像很直覺,氣息強了,氣壓大,音量就會大。但在發聲中,有更重要的變數,是來自鼻口舌咽與聲帶的鬆緊與空間姿態,一則氣壓受這些變數的影響更大,像是水管一擠對地方、局部水壓增大,水就噴的遠;再者,則是空間姿態是個擴音筒的型,還是在掩抑閉塞的狀態。
總之,“聽起來很有力,但發起來並不費力”,這才是音量放大所追求的目標。
~~~~~
※ 一對一視訊個人課,請私訊
Line ID: joseyang9287
※ 健聲房公開班,台北(9/25、11/20),高雄(12/11):
https://www.cln.com.tw/school_openclass_info_165_.html
倒放聲音原理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承接早上的 GQ 專訪,再分享過去讀到的兩本書裡,與梁朝偉有關且寫得極為出色的文章,一本出自毛尖《夜短夢長》,談《花樣年華》,另一本出自范俊奇《鏤空與浮雕》,以人物為核心。
⠀⠀⠀⠀⠀
⠀⠀⠀⠀⠀
「王家衛說,這部電影是要講『上海人發生在香港的故事,而且是保留了老上海情調的香港』,這個說法,構成了電影總綱。上海故事用了香港背景,上海和香港互為對方的面子和裡子,就像沒有出場的周慕雲妻子和蘇麗珍丈夫,他們是被周慕雲和蘇麗珍隱喻的,四人局刪到雙拼戲,王家衛的減法取得了加法的效果,發生在香港的上海故事也比本土背景更具有衝擊力,因為導演可以肆意地把上海元素都堆上去,小樓裡的文化移民在小樓裡集中懷個舊,這樣的做法合乎情理;同樣原理,周慕雲和蘇麗珍,他們兩人演繹了對方的故事,掀開了自己的塊壘,也催動了洶湧的未來,一場戲裡包含了四對感情,討巧又別致。
⠀⠀⠀⠀⠀
減法做成加法,也體現在周慕雲和蘇麗珍的短兵相接中。整部電影有床但沒有床戲,兩人之間有愛但不做愛。計程車裡,周慕雲的手滑向蘇麗珍,她內心的掙扎體現在手裡,終於還是掙脫。花樣年華裡的時光戀人,裝扮也是欲說還休你我對倒,張曼玉高領旗袍下襬開小叉,梁朝偉西裝領帶頭髮三七開,禁欲解釋情慾,糾結暗示釋放,他們之間一來一回,頂得住梁朝偉脈脈電眼的,是張曼玉,接得住張曼玉這儀式般日常風姿的,只有梁朝偉。」
⠀⠀⠀⠀⠀
⠀⠀⠀⠀⠀
─ ─《#夜短夢長》毛尖
https://bit.ly/3tgC7aD
⠀⠀⠀⠀⠀
⠀⠀⠀⠀⠀
「至於在電影世界裡頭,梁朝偉一直都是一個値得被尊敬的對手,我記得劉德華有一次和他同時角逐影帝,談起輸贏,談起對手,談起五虎,劉德華忍不住說,誰是影帝都還是其次,關鍵的是層次,他自己現在也只能算是個八面玲瓏的藝人,但梁朝偉早已經是個藝術家了。而且梁朝偉在銀幕上的爐火純靑、遊刃有餘、輕盈靈活、沉穩洗練,就連李安也說過,梁朝偉特別厲害的地方是,他連背影也有推動劇情的演技。我不是影癡,不知道梁朝偉的好,原來已經好到可以給香港影帝設定不一樣的氣派和不一樣的深度,因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所以才成就他今天的作為。
⠀⠀⠀⠀⠀
另外,在情理上,梁朝偉和張國榮的個性根本是湊合不到一塊兒的兩個人,連王家衛也說,張國榮是花蝴蝶,在片場裡滿場亂飛,疼惜別人的同時也要別人疼惜,偏偏梁朝偉卻安靜得像一座擱在走道旁差點被美術指導冷落的小道具,可以一整天乾坐著不出一句聲。有一陣子,張國榮和梁朝偉是鄰居,張國榮老鑽過來和劉嘉玲還有王菲同林靑霞打麻將,梁朝偉則躱在房裡聽很重很重的搖滾音樂,偶爾出來給大家添茶遞水,老愛給張國榮介紹什麼雨前龍井什麼七子普洱,遇著張國榮賭興正濃,聽了就覺得好鬼煩,乾脆尖著聲音朝梁朝偉嚷嚷,『我鼻子塞啊什麼都聞不到,你給我沖一杯甘菊茶包就好』—— 所以張國榮離開的時候,梁朝偉哭得比誰都兇,後來他才提起,他好懷念張國榮那陣子因為家裡有人嗅不得煙味,常常按個門鈴就過來借他家露台抽煙,兩個人碰著了就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幾句,在煙霧彌漫中,沒有特別的惺惺相惜,但有一種看不見的纏繞著的親昵,說不上來為什麼,梁朝偉覺得除了劉嘉玲,在張國榮面前他可以讓自己敞開來,做一個木無表情把頭剃光的詩人。
⠀⠀⠀⠀⠀
太多人說,劉嘉玲是梁朝偉『最不梁朝偉』的一次選擇,但就這一點,我始終略有保留 —— 如果不是劉嘉玲的霸氣而強悍,恐怕沒有第二個女人可以忍受身邊的男人像梁朝偉那樣,稍微在片場裡一個鏡頭拍得不稱心,晚上回到家就不吭一聲,低下頭,把一屋子的地都來來回回地抹乾淨,然後把臉埋進沙發裡,結結實實地痛哭一場,哭完了劉嘉玲就把熱毛巾遞過去,然後給他倒杯水,一句話都不問,單幾個行雲流水的動作,就可以把梁朝偉九曲十三彎的情緒給熨得服服帖帖的,她甚至從來不過問自己在梁朝偉心目中的位置,因為她知道,梁朝偉最愛的女人未必是她,但梁朝偉最需要的女人絕對是她,只有她能夠用一個眼神就把梁朝偉摁在椅子上。」
⠀⠀⠀⠀⠀
⠀⠀⠀⠀⠀
─ ─《#鏤空與浮雕》范俊奇
https://bit.ly/2UrMW9r
倒放聲音原理 在 Youtube 的Content id (音頻) 的運作原理 的推薦與評價
1. 說明文字歌曲本身沒有任何變動,只將YouTube中的影片說明改成『沒有任何說明』。 ... 2. 反轉將整首歌倒著放。 ... 同時改變速度和音高。速度變慢時,聲音會變低;速度變快 ... ... <看更多>
倒放聲音原理 在 Android-Notes/Docs/音视频知识点汇总.md at master 的推薦與評價
... 原理介绍:; 整体架构. HLS 播放. 播放未加密HLS; 播放加密HLS. HLS 协议总结. 优点 ... 倒放音视频; 将几个MP4视频文件合并为1个视频. FFmpeg命令行工具(四):FFmpeg 调整 ... ... <看更多>
倒放聲音原理 在 聲霸的重低音喇叭是不是只能放在地上效果才好? 的推薦與評價
但在電影中大部分需要超重低音的場合已經能夠應付,甚至在槍戰中調高SW主音量可以感受到每一槍噴發的低音震撼(雖然這樣調不符合槍火的聲音原理哈哈,現實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