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楚 #數位稅 及解決方法看這裡!
「數位稅對於企業之影響線上研討會」
8/19 15:00 大咖講師線上解惑🙌🏻👍🏻
全球 #數位科技 快速成長,企業透過 #新興商業模式、 #線上交易 等創造豐厚營收
如何公平課稅成為國際租稅難題
✨OECD:
✅2013年起探討如何解決稅基侵蝕及利潤轉移引起的問題,將解決數位經濟之稅務挑戰列為首要工作
✅2021年7月最新協商結果出爐了!
✨本次線上研討會,邀請:
👉🏻 #Google 亞太貿易政策總監Eunice Huang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國際事務長暨金融產業服務營運長Richard Watanabe
👉🏻 #國立清華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彭心儀
📍說明數位稅在國際間相關討論,以及對貿易政策及營業稅的影響
➡️提升國內企業對國際數位稅發展的掌握度📲
📣活動用英文進行,後續將製作有中文翻譯的影片上傳,讓各位企業朋友們隨時回放重溫
報名網址: https://www.twcsi.org.tw/OnlineRe.aspx
報名截止:8/18 17:00
侵蝕利潤英文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赤裸裸的歧視,在此文當中上演.
「我高你低」、「我同情你你不知好歹」,沒有什麼比假裝跟底層弱勢站在一起,只為了炫耀自己的憐憫,凸顯對方的髒污、貧窮、愚笨,更令人覺得虛偽的事情.
柯文哲長期以來,自詡和底層人民站在一起,沒想到,其支持者,既然將他人的父母、背景、薪資,作為自己「關懷弱勢」的濫觴.
何況,還是曾經支持柯文哲的底層人民.
「這就像豐臣秀吉率領著一干大臣在黃金的城堡裡面,扮演著庶民百姓的樣子,開起市集,高聲嘻鬧著,各種鬧劇.」
柯文哲灌輸他們的觀念,「買車買房才是重要的,統獨都是假議題」,是以人們為了買車買房,開始支持兩岸一家親,各種統戰標語在台北市中遊走,白狼走上小學的頒獎台,中國新歌聲進入了台大,新黨的郁慕明、上海台辦李文輝,在台下驗收成果,至於Kofan,則在攻擊台大學生,只為了幾塊草皮在鬧事.
世大運,台灣獨立的旗幟被收入垃圾桶,憲兵搶走了僅寫上「Taiwan」的旗幟,而那個人呢?他在台上講了11次台灣,翻開英文的官方文件,全都是us、we,或是northern Taiwan,台灣北部.
他篡奪了台灣的符號,讓台灣人以為自己被看見,事實上,什麼也沒有,他讓他們陷入沉睡之中,責怪那些真正彰顯台灣的人,破壞大家的美夢.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國風吹不進巨蛋,市長做盡召南的樣子,實則在吹襲將燃燒的火,使其昏迷.
最後,連統促黨都堂而皇之的在台北車站慶祝國慶.
買車買房不是錯,重點是代價來自哪裏,如果你的代價,是掏空人民的防患意識,如果你的收成,來自不正的地方,如果你用國格來交換自己的財產,踐踏本土意識換來自己的成功-是了,台灣價值,Kofan最喜歡嘲弄台灣價值,而他們的偶像卻說自己才是代表台灣的價值.
如此,便像掏海砂一樣,掏空別人的海砂,填海造陸,大家都買車買房,這有什麼問題嗎?問題是,那是你的城牆阿.
只提買車賣房,譏諷他人不關注民生,卻不說那民生來自哪裏,明明是在爭取自己的利潤,卻說是在為了他人的生存,好比有人代理了台灣的長壽菸,到中國去賺取暴利,而馬政府執政末期,經濟部投審會卻核准了此事,於是他一邊買車買房,一邊在台灣宣傳武統,這也符合了「將時間關注在民生,讓自己的生活變好」
而我們知道有些藍領父母,充其一輩子,也賺不到那種「民生」,那種機會屬於特定人物,而不屬於每一個人.
早期說是拚經濟,後來變成是發大財,現在有人講成民生,這樣子的思維,見小利而忘大利,攸關公眾的利益,覆蓋以統獨都是假議題,於是,經濟越拚越差,產業不斷移轉,房價越炒越高,這些汲汲營營於私的人,從頭到尾都在打自己的臉,而今,中國的疫情驟起,夢已經到了清醒的時候,卻在責怪參與過太陽花的藍領階級,不重視民生,只會抹同路人.
同樣的一套,反覆上演.
陰地所參與的太陽花學運,正是為了經濟,他們反對的是兩岸服貿,而不是反對經濟,精確地來說,他們反對的是飲鴆止渴,斷送台灣的未來.
藍領之所以為藍領,是因為他們比誰都更懂得生存,他們知道開啟閘門以後,誰才能擁有沙洲,誰是被淹死的人,好比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放了商業、通訊、建築、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遊、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金融等80種行業,兩岸潛藏的是資源不對等,是以,中國可以以大量的讓利,與蘊藏政治目的的投資,迅速壟斷一個行業別,是以,台大經濟學教授林向愷表示,「兩岸經貿交流越密切,成為『輸者圈』的成員越來越多,且『輸者圈』和『贏者圈』族群的所得、財富差距越來越大,得利者並非一般薪資階層,而是大財團.」
以陰地所在的產業來說,音樂產業、婚紗攝影,同如今的娛樂圈被要求政治表態,赴中賺紅錢的影歌星,被要求簽下10年的合約,保障政治正確,諸如「中國的一點都不能少」、85度c的「兩岸一家親、堅定支持九二共識」,我們可以想像這些被選上的人,選上的企業,必定要學著說謊並且蘊藏著特定的政治正確,這些是服貿裏頭蘊藏的毒素,有些人,像是陰地這種人,必定賺不到,反而還會被狩獵為台獨,「以商逼政」,才是中國的目的,若將中國的那一套搬來台灣,我們將會有更多的舔中藝人,並且侵蝕掉那些不舔中的藝人,乃或只是參加過學運或被定位為「本土」的人士,他們不會分到工作機會,而是被掠奪的對象.
反映在婚紗攝影,就是層層包裹的一條龍了,若服貿過關,雄厚的中資將進軍台灣,從禮服、禮品、珠寶、化妝,再到喜宴飯店,婚紗攝影也將會是他們服務的一環,這也不是台灣獨立創業者、文創小清新可以加以競爭的,因為他們競爭的不是「技術」,而是「資金」、「規模」、「低價傾銷」,以台灣婚紗攝影講求的風格、取景,創意而言,他們只要copy即可,奪取你的上架資格即可,他們只要在行銷上多加把錢,哪怕你的婚紗照拍的多美輪美奐,結合波希米亞與多元元素,他們只要照抄模仿就打趴了,當你問客戶需不需要婚紗攝影?他們可能會回答,「已經外包給其他廠商了.」
台大經濟教授鄭秀玲說「我們政府從六月幾號簽到現在,從來沒有說真話,從來沒有告訴我們說,服務貿易協議,內容是什麼。大家自己去看協議,自己去判斷,這個協議會不會害你,害你沒辦法生存下去,所以這個,不是藍綠的問題,是我們庶民的生存的問題.」
只提抽海砂致富的那一段,不提台灣安全受威脅的那一段,就像提買車買房,然後統獨都是假議題一樣,又以贏家的姿態,斥責輸家不會選出對的立委,改善制度,說沒有嘲笑的意思,底下的人卻都在嘲諷他魯蛇的臉.
若因著兩岸一家親,去改變的制度,去選出的立委,只會讓輸的人越輸,贏的人更贏,因為我們知道,那群人服膺特定的政治正確,他們還想拿得更多,拿走你T恤上的印記,換他們更多的車和房.
買車買房不是問題,柯文哲高唱居住正義,卻說香港反送中運動是因為香港高房價,「所以現在在講什麼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意思就是說如果台灣不解決高房價的問題,可能有一天就變成香港,年輕人如果不滿就會找個理由上街頭.」這就有很大的問題.
你也可以說,統獨都是假議題,但如果先前說「九二共識是下跪投降」,現在說「九二共識和兩岸一家親被汙名化」,這就不是什麼統獨問題,假議題的問題,而是欺騙.
2013年說,「2009年起,西藏一連傳出有藏人自焚的不幸事件,至今因自焚有兩百多位藏人傷亡,如果西藏真如中共所說帶來繁華平安,那藏人的自焚行動就太令人不解,當我閱讀這本《殺佛》時,內容鉅細靡遺披露中國對西藏政治的陰謀,讓人恍然大悟甚至真實到不寒而慄.
希望大家能透過閱讀這本書,了解中共政治上對西藏的陰謀,也要對臺灣有所警惕.」
2019年變成「西藏喇嘛自焚造成中共困擾」.
2014年說用台北調「撐香港」,如今變成「這種紛擾一下去,難免擦槍走火」.
2015年稱「一場有歷史意義的運動 政府不該用『起訴公民』來回應」如今法院判決出爐,柯文哲稱「民眾這邊全部都不起訴,那警察是不是同樣也要不起訴,我覺得要公平處理.」
將理想扭轉成面目全非的樣子,用現實的利益去取代,稱之為實現理想,神父稱之為「純粹的謊言」,同理,用民生的議題,來迴避自己過於親中的問題,稱他人都在搞統獨、時間花在統獨之爭,亦犯了同樣的謬誤.
柯文哲說的謊言,進行的欺騙,責任不在曾經相信過他的人,而是在他自己,一個人變化的這樣劇烈,早已轉向到不知何處,一群人活在他前頭的幻影之中,攻擊那些清醒的人,想起初衷的人,粉飾他的謊言.
其他人反對了服貿,捍衛如今台灣的防疫安全,免於被中國滲透,金錢影響政治,政治影響民生,讓同一群人,拿刀叉吃人肉,不會說,換做我是柯文哲來吃,就沒有問題.
不會說,我拿著民生去攻擊統獨,「是為了他生存吶喊」.
當年,反服貿運動,為了人民的生存吶喊,造就了如今世界淪陷,台灣0確診的榮景,才有如今的民生.而今,背叛了信念的人,柯文哲,和他的支持者們,居然拿他們取來的成果,他們爭取來的一切,去捅他,只是因為,他看起來貧窮,像狼狽的魯蛇,所以,好像他們的生存,是我所賜與的樣子.
何其荒謬.
你為他們生存吶喊,他們捅你不為民生.
想想柯文哲當初是如何崛起的,不就是進入了反服貿的學潮之中,跟著一起拿標語,然後反對連勝文這樣的「兩岸買辦」嗎?而今種種作為,早已喪失了初衷,台北上海雙城論壇,高唱「兩岸一家親」,又說「力量不夠大小聲會被笑」、「台灣是強盜,中國是警察」、「美國要台灣拿著扁鑽往前衝」、「扁鑽還要自費」、指控蔡英文在挑釁、反滲透法「長三角地區70萬台商會疑慮」,這一切的一切,不就是當初連勝文的樣子嗎?連勝文的主張嗎?怎麼會一個人改變如此劇烈,反去質疑回到初衷的人,「時間不是花在民生議題,而是在統獨之爭」呢?難道質疑柯文哲就是在搞統獨之爭?就是在抹紅,搞意識形態?就是不關心民生?這是什麼邏輯?
不就是跟連勝文一樣的邏輯嗎?
台灣有一群人真的很奇怪,有一群學生,以及生活不算過得好的藍領,保障了他們的生命,生存,身家財產,全世界都在封城的時候,台灣在民進黨政府主導下,保存了經濟的活絡.他們卻反過來罵你只會搞統獨,又喜好剽竊人民的痛苦,滿足自己的虛榮和高尚.
你在爭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在哪裏,台灣安然度過中國散播的病毒,他們在強調人民生活很慘,底層人民吃不飽,在中國持續壓迫台灣,要求各國共同連署致函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敦促他必須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力阻台灣參與WHA的現在,他們大叫別花時間在統獨之爭.
這樣的行為,其實跟韓國瑜沒兩樣.
他們自稱是中間選民,而我們知道,他們永遠也學不乖,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矯正中間選民】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侵蝕利潤英文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投資金律》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透過《投資金律》這本經典書籍替年輕的自己指點迷津
🖼️圖文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four-pillars-of-investing/
-
【經典重讀】
近期美中貿易戰等國際新聞,以及上沖下洗的股市表現,促使我找了個週末重讀一遍《投資金律》,這本我認為堪稱定心神針的經典投資書籍。回顧投資的基礎觀念之餘,也記錄自己踏入投資領域的困惑與轉變,也設想如果20歲的我就能懂該有多好的10個問與答。
-
【對投資理財的困惑與轉變】
遙想自己在學生時期,只要聽到「投資理財」四個字,總是敬謝不敏,壓根連碰都不願意碰。怎麼會這樣?我出身台灣後山純樸的公務員家庭,周遭親友長輩總是耳提面命投資很危險,信手捻來滿山滿谷在投資股市跌跤的真實案例,現金為王的概念在我心中不斷成形。因此,以前的我是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認為這種發大財的事情跟我毫無關係。
踏入科技業職場一段時間後,開始看到各式各樣的投資管道,有人在選個股、有人在玩選擇權、有人在玩期貨、還有更多人在買房。看到人們透過這些投資方式侃侃而談賺了多少、投報比多高,自己工作領薪水傻傻存定存的心開始動搖。內心的小惡魔開始呼喊:「該不會,我也能發大財?」自此便開始遍尋投資方法,希望能掌握箇中訣竅。
雖然在職場打滾了好幾年,卻滿手現金和儲蓄險。因此開始打聽很多名師和名牌,探詢很多線上、線下課程,都動輒數千數萬元。但身為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自然是半張股票都沒買、半堂課都沒上,現在回想起來仍感到慶幸。最後,我挑了最便宜的方法:先看書。其中這本《投資金律》屬於難易適中、論述有據,如果在20歲就能接觸到它,對於投資甚至人生的態度必然大幅改觀。
-
【關於投資理財的10個問與答】
-
1.投資可以致富嗎?
-
可以,但不是唯一目的。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在這本書以及《投資人宣言》都這麼說:「投資的目的並不是要變得大富大貴,而是避免年老得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對投資的觀念就該如此單純,「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
正確期望應該是,投入資金並長期持有企業股份,承受市場短期波動的煎熬,享受資產受時間累積帶來的複利成長,獲取與市場成長同步的報酬。對於市面上任何標榜著「打敗市場」、「一夕致富」、「穩賺不賠」的投資話術,抱持著絕對的懷疑(或轉身逃跑)。
如果認真經營的企業每年頂多獲得6%到8%的平均報酬,我們怎麼會貪心地認為,自己可以做點功課就獲得超額報酬或每年18%?作者也感嘆道,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要放棄一舉致富的想法簡直難如登天。
-
2.投資理財該從何開始?
-
從建立紮實的觀念開始。一般來說,個人理財有四個領域:儲蓄,投資,保險,稅務。其中最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非「投資」莫屬。除了基本功的儲蓄觀念之外,從《投資金律》做為學習投資的第一步,是我做過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英文書名「投資的四根支柱」(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顧名思義是作者會從四個面向切入,帶讀者建立起紮實牢靠的投資觀念。四根支柱分別是: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投資產業(金融業)。
學習理論,讓自己瞭解投資本質的意義,認識不同的投資標的,認清風險與報酬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學習歷史,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學到歷年來市場各種劇烈的漲跌背後,當下的社會氛圍以及群眾心態。
學習心理學,認識到人類這種不理性的生物,如何受趨吉避凶的本能影響,步上追高賣低的悲慘境地。
學習產業,知道金融投資業跟你之間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避免自己的投資報酬受到不必要的費用給侵蝕。
-
3.哪種投資標的是最好的?
-
視自己的投資心態而定,我認為是股票配債券。書中介紹到,一般所謂的投資標的,可大致區分為四個類別:債券、股票、房地產、原物料。
債券就是「債」,一般而言,債券有其極限:投資者至多只能收到利息,等時間一到就收回本金。相對來說,股票則意味著可分享特定公司在未來的經營利潤,如此一來,報酬收益可能沒有上限。
投資房地產分兩類,買下實際的不動產收租或轉賣(一棟房子或店面),以及買進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做為類似股票的方式持有。前者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後者則擁有較高的流動性。
原物料則是例如黃金、白銀、原油之類的期貨商品。這種投資策略,我認為長期來說不如股債配置來的簡單暴力,而且恐怕更費心神操作,不適合普通上班族的投資人。
股票搭配債券的組合,既單純又有效。
以長期投資策略來說,搭配比重較高的股票當作報酬成長的火車頭,搭配低比重的債券,降低資產的波動。書中也介紹了人生各個階段(職場新鮮人、壯年人、即將退休、已退休),適合配置的投資組合比例。
-
4.投資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持有股票等於持有企業營運的獲利。書中說明,投資股票這件事的本質,就是企業實際營運的股息加上未來的盈餘成長,是真金白銀的企業經營報酬,而不是用來投機的金錢遊戲。
巴菲特的恩師、華爾街證券分析之父班傑明.葛拉漢在經典投資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曾說過:「要透過投資賺取真金白銀,就像絕大部分在過去賺來的,並非靠買買賣賣,而是靠擁有並持有證券,收取利息及股息,還有價值的長期增長。」
所以,長期持有,可以享受企業帶來的經營報酬。短線進出、擇時進出的方式不是在投資,而是在玩數字遊戲,更像在賭博。陷入短線遊戲的人,容易落入金融投資產業的成本陷阱裡,成本對於獲利的侵蝕,才是最可怕的隱藏殺手。
-
5.選股技巧可以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嗎?
-
恐怕不行。書中舉了退休基金的例子,很淺顯易懂地解說這個盲點。一般國家政府籌辦的退休基金,其資金規模動輒數億元以上,能掌管這些基金的經理人都是萬中選一的業界高手。然而他們是怎麼操作的呢?
以美國1987到1999年間的243檔退休基金為例,它們的資產配置大約是六成股票、四成債券。作者用同樣是六、四股債比的指數來比較,發現這十年間,90%以上的退休基金,其績效都輸給指數。近年來,大多數的退休基金都改採「指數化操作」的方式經營,不再靠經理人選股,而是單純追蹤指數為主。
作者因此調侃道,散戶似乎沒弄懂這件事:如果全國最大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在充分資訊、徹底分析與高速電腦的協助之下,都沒辦法正確選股,你認為自己有多大的機會?
-
6.哪種投資股票的方式最好?
-
低成本指數型被動基金。延續上面的問題,作者用許多章節繼續比較這兩者,有專業經理人選股的共同基金、以及指數型被動基金。共同基金指的是你常聽金融機構在宣傳的「買基金等於一欄子股票,幫你用某某策略投資於某某市場,過去績效多麼亮眼且未來潛力十足」。
結論是,由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共同基金,幾乎沒有證據顯示,專業投資經理人擁有所謂「正確選股的技術」。巴菲特著名的跟對沖基金的世紀賭局,五支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基金,十年累積下來的績效遠輸給標普S&P500指數型被動基金。
作者再次提醒到,想要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指數化」(投資整個市場),在台灣股市比較類似的標的就是「台灣50ETF」。巴菲特在2016致波克夏股東信也這麼說:「投資人 — 無論大戶或散戶 — 都應該堅持於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兩種策略最大的差異,除了經理人的心理因素之外,就是「費用成本」。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用一般比指數型被動基金高(大約是2%比0.25%)。投資界的傳奇約翰.柏格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這本書用著名的「蒙地卡羅法」,模擬使用兩種策略長期投資的差異,明顯看投資期間一拉長,在50年的終點線主動管理式共同基金僅剩下2%的勝率。
-
7.只有一點錢該如何投資?
-
努力儲蓄,降低費用比例。首先,清楚瞭解自己的投資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消費而延遲目前的消費」,因此趁年輕就開始儲蓄、且減少不必要的開銷花費。注意聽的話,可以發現市場上散播著一種想法:「本金小的人就是要靠壓重注才能翻身。」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這番話不正是傾家蕩產的賭徒會說出來的?這種話通常也是生存者偏差之下的倖存者說的(或是跟你收學費的股海名師),陣亡者則會要你別再碰股票(例如隔壁老王或遠房伯父)。
無論是大額或小額資金,累積儲蓄半年甚至一年一次,投資台灣的指數型基金、複委託購買海外指數型基金,或者開立美國卷商自己購買。降低買入的頻率是降低交易的佣金與手續費,選擇指數型基金則可以把費用更進一步壓低。
我自己額外的心得是,閱讀就是最便宜的投資。閱讀除了可用於投資自我成長之外,也可以讓你學習到廣泛的理論、歷史、跟人性,我如果能給20歲的自己一個衷心建議,莫過於靜下心來好好地讀過經典投資書籍。少少的幾百元書籍,通常抵過數千數萬的課程費用(選書則是另外一門學問)。
-
8.我該多久檢視我的投資績效?
-
越少越好。作者對於投資心態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太過在意短期損失,而是盡可能分散投資來避免較差的長期報酬(例如投資整體市場的指數型基金)。專注在整體的投資組合上,而不是個別的投資標的。每年都應該計算一次投資組合的整體報酬。
舉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我沿用《隨機騙局》這篇書評提到的範例:以蒙地卡羅法計算出一個報酬15%,波動性10%的市場,在不同時間尺度下成功(上漲)的機率。
假想我們就是身在其中的投資人,如果每分鐘都盯盤看,上漲機率只有50.17%,則每天會經歷241分鐘上漲的好心情,239分鐘下跌的壞心情。
如果每個月才看一次,我們會有67%得月份看到上漲,則每年會經歷8個月上漲得好心情,4個月下跌的壞心情。
更甚者,每年才檢視一次績效,則在接下來的20年中,我們將體驗到19次的驚喜,只有1次的不愉快!
因此,如果頻繁地關注市場,帶來的痛苦將遠比快樂多。所以,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每半年到一年才關注市場,其他的時間拿去做豐富自己生命的事。以我自己歷年來的投資經驗來說,這個結論真是屢試不爽。
-
9.為什麼即早投資很重要?
-
年輕就是本錢,時間就是魔力。時間對於投資的複利效應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舉25歲開始投資以及35歲才開始投資兩個例子來看。
假設市場的報酬率以5%計算,從25歲開始每年投入10萬,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會成長到614萬。
如果在35歲才開始每年投入10萬,也是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只會成長到377萬。同樣投入的總額,40年後兩者卻存在237萬的差異,就是時間的複利效應所導致。
即早開始學習投資的觀念也非常重要,對於職場與生活的人生觀也會有所改變。以職場為例培養看長不看短的心態,開始關注自己的長期成長、忽略短期雜訊;心中一旦有自己數年後想具備的能力與樣貌,就不會因為短期的困難跟挫折而感到難以跨越。
-
10.可以靠投資理財提早退休嗎?
-
可以。作者提到,儲蓄與投資永遠不嫌早,大部分的工作者到四十歲後才開始為退休儲蓄,結果發現,沒辦法按照自己的規劃退休。我們該專注長期的思考模式,以終為始,先看見終點線的樣貌,逆向回推自己的投資策略與配置。
書中舉年輕的依芳、壯年的阿泰、快要退休的艾達為例,說明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採取的資產配置策略,以及應該選擇怎樣的退休帳戶來避免不必要的稅務。當你把退休規劃的藍圖展開來檢視,才會知道提早退休不是遙不可及的偉大夢想,而是從現在開始每天需要執行的微小行動。
若談到提早退休的投資方法,最近讀過另一本書《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說明更加詳細。書中遵行「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投資方式,我自己也去研究了許多成功案例,10個人裡面有11個人採取指數型被動基金,這個投資方式的效果跟威力不證自明。
-
【後記】
我採取股債配置的指數型被動基金策略,從2017年投資至今見過-15%的總資產跌幅,也看過了+15%資產升值的市場榮景。在這些高低點的當下,我靜靜地觀察新聞媒體、親朋好友、股市專家的心情和言論,發現書中的許多論述實在是精確的不得了。
也幸虧從《投資金律》學習到的基礎投資知識,建構起無懼市場風浪的投資計畫,目前不但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也持續穩定地邁向設定的財務目標。採取指數化投資最大的好處,莫過於每天能夠安心睡覺、專心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偶爾回頭看一下投資帳戶然後莞爾置之。
文章的尾聲,列出協助建構我投資信心跟基礎的經典好書:作者的續作《投資人宣言》以及他的推薦書單《漫步華爾街》、《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投資終極戰》。我額外推薦淺顯易懂的《綠角的基金8堂課》以及養成宏觀投資觀念的《夠了》。除了這篇文章的10個常見問題外,相信你也能從這些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