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正文化,鼓勵提出問題,而非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談談公司化以外的台鐵改革」
昨天在交通委員會備詢時,王國財交通部長不斷強調「普悠瑪是車子的問題、太魯閣是工區管理的問題」。但是,這些只是個案問題嗎?
—
2018年的普悠瑪事故,撞出了台鐵驗收管理和車輛維護的問題,也讓台鐵進行了總體檢。
體檢報告要求台鐵建置安全管理系統(SMS),台鐵因此在2018年設立「營運安全處」,推動建置及落實安全管理系統。
然而,今年4月的太魯閣事故,又撞出了台鐵對於工區管理的問題。
重大事故後的「總體檢」完成後,又再次發生重大事故,凸顯台鐵的問題不是個別問題,而在整體的組織與文化。
可惜的是,王部長的台鐵改革,「總路線就是公司化」,彷彿只要公司化,所有問題都會跟著解決。
事實上根本不是如此。
首先是組織的問題。
台鐵是三級機關中,具有超高密度組織法規範的特殊機關。包括「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組織條例」、「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所屬分支機構組織通則」、「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餐旅服務總所組織條例」和「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貨運服務總所組織條例」。
連餐旅服務單位都要組織條例,就可以知道機關組織的僵化和龐雜。而運務、工務、機務及電務四大分支,看似各司其職的組織分工,實則各自為政,讓人力到資訊都難以統合。
這個問題,王國材部長非常清楚。因此在上任之後,就表示將設立「分區營運中心」,整合運務、工務、機務及電務的運作。
但是,「分區營運中心」並沒有組織法上的定位(事實上,連營運安全處都是黑機關!)。這些仰賴部長授權而存在的單位,到底能多大程度「整合」台鐵,讓台鐵更安全,甚至建立「合作文化」?
可惜的是,從行政院到交通部,並不認為制度上的組織改造,應該優先於台鐵的公司化。
其次,則是文化問題。
特別是從公務機關的究責文化,走向公正文化(Just Culture)的決心。
什麼是公正文化?
國際民航組織(ICAO)第9859號文件第1版有非常清楚的定義:「一個良好報告文化之根基乃為不處罰環境,員工須了解並認可何謂可接受行為和不可接受行為。雖在一個不處罰環境下,但管理者絕不容許明知故犯或是刻意違反之行為。在特定環境下,公正文化認可需有處罰行動,並試圖去定義可接受和不可接受行動或活動之界線。」
簡單講,在承認人會犯錯的前提下,可以欣然接受小孩指出國王沒穿衣服,員工指出台鐵螺絲掉滿地。
只有在互信文化下,才能鼓勵員工主動提出重要的安全資訊。
可惜的是,過去台鐵家醜一旦外揚,台鐵最先想到的都不是「怎麼解決問題」,而是「趕快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於是,從下班後主動巡查通報斷軌的道班領班、指出列車習慣性超速趕點的司機,到普悠瑪事件後具名接受媒體採訪點出問題的技術人員,都被一一懲處。
這樣的組織文化,如何鼓勵員工主動反映問題、解決問題?
最後,在制度上,鐵路法也沒有和「民用航空法」一樣,有對主動提出問題者減輕或免除處罰的保障。
民用航空法第112-1條:「對於前二條未發覺之違規,主動向民航局提出者,民航局得視其情節輕重,減輕或免除其處罰。」這就是希望藉由制度性的保障,建立起「公正文化」,讓員工更容易主動表達疑慮以獲得資訊,防微杜漸。
人命關天,高度強調風險管理以確保安全的航空業,對吹哨者有相關保障,同樣涉及高度風險還常常出狀況的鐵路,又怎麼能不重視?
可惜的是,部長在今天的質詢上面表示,應該只需要內部規定做就好。只是,內部規定,難以成為阻卻法律責任的事由。
台鐵近年來,建置和落實安全管理系統的嘗試,我認為要予以肯定。
不過,如果不能直面沉痾已久的組織與文化,那麼,再多SOP的建立,只怕就像軍隊中的「喝水小卡」或保15-002表格(裝備檢查及缺失改正表),除了增加行政成本和偽造了更多文書之外,也難以阻止下一個普悠瑪,下一個太魯閣事故的發生。
何謂吹哨者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政客常用廉價的口號輕易達到「鞏固支持者、打擊敵人」的雙功效。能把「口惠實不至、蜜口藏腹劍」的口號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其箇中高手首推民進黨。放著重要而該做的事不做,靠口號耍弄人民,靠口號抹黑在野黨,這樣的政府讓人唾棄。>
嘴巴喊「撐醫護」,實際上卻是為了給吹哨者楊志良致命的一擊,主要目的當然是抹黑國民黨。嘴巴說「撐桃園」,實際上是在污名化「建議縣民近期少去桃園」藍營縣市首長,目的也是抹黑國民黨。嘴巴嚷嚷「拼防疫」,實際上卻把心思放在如何保住一個即將面臨罷免的無黨籍議員。
再來,何謂撐桃園?若干縣市提醒縣民近期內避免去桃園,立刻被冠上「歧視桃園」的罪名。
不可以歧視桃園?好啊。即日起,請總統率所有官員到桃園辦公,在且責成所有官員攜家帶眷到桃園各個餐廳舉行除夕餐會,並且逛遍桃園各大商場夜市,到桃園各個觀光景點振興經濟。這才是撐桃園嗎?真的很想說:有政府、會搞事。
而在桃園疫情不斷升溫的緊急時刻,我們的總統卻高喊「力挺黃捷」,總統關切黃捷的難關,但可曾有具體作為來幫助桃園人度過疫情失控的難關?這是一個失格的總統!
民進黨是一個雙標無極限的政黨。民進黨的罷免是「光復」,而國民黨的罷免是「報復」。民進黨的罷免是「體現人民意志的民主精神」,而國民黨提罷免是「製造對立」,民進黨批評國民黨介入罷免,而自己的黨主席兼總統卻親上火線,指示全黨「反罷捷」。
觀點投書:民進黨的魔界三部曲之「口號治國」
https://www.storm.mg/article/3421294
何謂吹哨者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些電影聚焦的都是我們希望有些什麼神,什麼愛,什麼快樂的存在等等,恰恰也是人們發明這些詞彙的原因。當然我們會渴望擁有浪漫戀情,認為每件事都解釋的通,然後期許自己能活出一個快樂的人生,但到底何謂『快樂的人生』?快樂存在於我的 iPhone,一張海灘的照片,但我無從得知『快樂』到底是什麼,當你趨前仔細端詳時,它就憑空消失了。」
─ ─《小魔花》導演 Jessica Hausner
《小魔花》是一部愈想愈有意思的電影,有意思在於主要劇情之外,倒也不是說劇情缺乏新意,而是在當今與電影如此相像的世界裡,如此發展似乎也不令人感到意外。導演抽掉了幾塊關鍵拼圖,而這些關鍵拼圖與故事有著直接卻又不影響完整性的連結,觀眾如何自行解讀都說的通,丟出結局卻相對開放的手法在讓人走出影聽後持續懷疑電影傳達的一切,因此以下將討論一些劇中情節,請尚未觀賞者斟酌點閱。
關於同時身為植物培育學家與單親媽媽的 Alice,悉心培育出可以帶來快樂的新品種花朵「小小喬」,正是以寶貝兒子「喬」為名,不但兼具觀賞效果也可以發揮療效,被視為擁有強大商機的新產品。閃耀鮮紅色澤的異樣魔花散發出一種致命吸引力,於實驗室的紫色光照下更顯詭譎,Alice 甚至偷偷攜帶一株擺在家中當作禮物陪伴兒子,然而隨著同事們與喬一夕之間產生的外在行為變化,Alice 也逐漸察覺到事情以她無法預期的方式展開,被迫走向真正未知的局面。
當所有人都尚未意識到小小喬的危險性時,實驗室裡都會有一個早已有所警覺的吹哨人,她可能會使得眾人心血付諸流水,可能會搞砸企業的名譽,也可能會錯殺足以為世人帶來益處的革命性新品種。在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狀態,在一個沒有既有病毒、沒有科學佐證、沒有任何可知有害物質的情況,充其量只能以相對薄弱的說詞企圖說服周遭,但可想而知,我們總對這些損害整體利益的逆耳異音置若罔聞。
突兀的音效配樂與某些刻意為之的鏡頭塑造出一種不祥而緊繃的氛圍,時不時傳來的違和狗叫聲、金屬磨擦聲,似乎像是一種警示,一種屬於聲音的符號,那就是你可以選擇清醒而艱困的藍色藥丸,或是盲目而快樂的紅色藥丸,當我們不斷懷疑世界同時也不斷懷疑自我,瑪麗雪萊也印證人的經驗都是盲目的,但多數置身其中的當局者都是在渾然不覺的情況下繼續走完自己的人生,就算被改變也察覺不到任何異狀。更有趣的是,電影中的人物不停強調:植物沒有意識,植物沒有思想,不可能為了繁殖這種目的改變人類的大腦,但導演許多畫面皆在在暗示觀看者視角上的轉移,有時甚至鏡頭裡沒有人,只有小小喬與被感染者的存在,俯瞰的姿態更像《聖鹿之死》中尤格藍西莫的神之注視,或許有一天,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會被自己親手培育出的生命牢牢控制住。
《小魔花》文宣打著「快樂是種病」,全然延伸導演的故事核心,到底「快樂」為何物,沙林傑寫喜悅是流體,而 Jessica Hausner 則更進一步說舉凡愛、上帝與快樂皆是虛幻的,與福克納的概念不謀而合,這些被創造出來的詞彙不出一種人類的心靈作用,Alice 以為身為母親的自己深愛著喬,後來卻發現充其量是愛著自己心中所塑造出的兒子形象,當變得判若兩人後,他們喃喃說的都是「那不是我的兒子」,卻又說不出到底哪裡不同了,所以愛就消失了嗎?可以交換的情感不夠真實嗎?不是定義中的快樂就不是快樂?我們時不時掛在嘴邊的名詞又算什麼呢?
Alice 最終是同流合汙的或是假裝融入,留給觀眾解讀,這世界上有太多懸而未解的事物,重點是,你選擇相信什麼,就會找到自己定義中的真實。
何謂吹哨者 在 揭發「吹哨者」與「職場霸凌」你不知道的秘密| 珊卓拉 的推薦與評價
你知道什麼是” 吹哨者 ”(台語: 抓耙子)嗎?您知道當" 吹哨者 "(內部糾察隊)會發生什麼事嗎?當自己覺得深受職場霸凌時,該怎麼辦呢?這一集我們再度邀請勞資 ... ... <看更多>
何謂吹哨者 在 【什麼是吹哨者?】... - 法律白話文運動Plain Law Movement 的推薦與評價
【什麼是吹哨者?】 一群來自政大的同學,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他們的用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