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地理課】蚵仔煎上到底是什麼菜?
時序進入冬天,小助教喜歡的蚵仔煎店終於將小白菜換成了茼蒿,萬歲!
蚵仔煎的作法大同小異,在大圓平底盤上放上蚵仔,青菜、淋上蕃薯粉芡水(好吧!現在越來越多太白粉水),打蛋,起鍋,淋醬。但細究下來,各地都有不同,北京地區叫「海蠣煎」或「牡蠣煎」,香港叫「煎蠔餅」或「蠔仔餅」、星馬地區「蚝煎」等。有些勾芡,有些用麵粉水,有些甚至沒有芡水。
但對小助教來說,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道蚵仔煎到底搭配什麼菜!
北部最常吃到的似乎是小白菜,冬天則換成茼蒿,台中有許多家會放空心菜,嘉義的老店蚵仔煎加了九層塔,豐原著名的蚵仔煎則加入大量波菜,也有韭菜、豆芽菜等等選項。
北部人小助教第一次吃到空心菜蚵仔煎時嚇了一大跳,還以為店家菜用完了。但或許這是一種美好的因地制宜。
關於台灣蚵仔煎的起源,咸信是從閩南一帶流傳而來,有傳說是鄭成功在缺糧之下的發明,也有說法是台南安平盛產蚵仔,加上便宜的蕃薯粉漿和雜七雜八的菜,做成點心,也叫「煎食追」,儘管現在蚵仔煎越來越貴,但當年可是物美價廉,代替米飯的營養補充品。
這樣一道緣起於「缺糧、補充營養」的食物,到台灣各地後,店家們當然也是用盛產而便宜的蔬菜替代,哪有那麼多的規定呢,也因為如此,現在才能嚐到如此多變化的蚵仔煎嘛!
#但小助教粥粥仍衷心熱愛茼蒿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