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強女孩特別專區-勉強BOX🔸】
❓聽力和口說該怎樣搭配著練❓
鈴麗:大家好~😊又到了我們【勉強BOX】的時間啦!
在第六集的劇情裡面,我、阿嬤和小桃跑去KTV唱歌~小桃和阿嬤唱日語歌都好熟練喔!真羨慕他們~
👀還沒看第六集的人先從這進去看:https://www.facebook.com/wangcolaneko/posts/4443655352333423
小桃:這沒什麼難的啦!只要把日文歌多聽幾次,再對照一下歌詞跟著唱,很快就記起來了。
鈴麗:可是,我心中就浮現一個疑惑,日文歌真的是能多聽幾次,就可以唱得出來的嗎?就算聽不懂,也能成為記憶嗎?
林主任:想要學會說一個語言,口腔的肌肉記憶是非常重要的喔。
艾霖:啊,肌肉也有記憶的能力嗎?
林主任:「肌肉記憶」只是一個方便的說法,並不是肌肉裡面真的有記憶相關的細胞。「肌肉記憶」的意思,就是肌肉重複同一種動作多次之後,小腦就會記住這一動作,之後不用多想,就能輕易做出這一動作。
小桃:是不是就像騎腳踏車一樣,很久沒騎,久久騎一次還是很容易就能上手的。
林主任:對呀,小桃真是一點就通,就是這種感覺!
聽日文的時候,你多講多跟著唸出來,就算還不知道意思,也是在做嘴巴的肌肉訓練,讓口腔肌肉記得說某一句日語的感覺。
像是濁音、半濁音、拗音、長音、促音這類不太好唸的發音,多練習唸過幾次,下次唸出來就會發現:哇,我的促音唸起來順多了。
阿嬤:主任,那多聽NHK是不是會比較好啊?
林主任:阿嬤,長期聽NHK,語感一定會變好。不過,肌肉記憶的訓練是幫助講得順,但是不幫助理解喔!就像是你的程度不錯,大致理解NHK的內容,多聽NHK對你有幫助!不過,由於鈴麗和艾霖根本不了解各新聞時事的背景,單字、句子的結構沒學過,所以就算聽了十遍也不聽懂……
鈴麗:所以,意思是說,我們現在要找一個聽得懂,或完全了解的內容來聽對嗎?
林主任:沒錯,在練習時,記得要先訂一個比較小的目標。如果你的目標是「我要聽懂NHK」,這樣幾乎很難界定範圍的目標。
具體的方法,應該是將「聽懂NHK」拆解為一步步明確的小目標,比方說先看懂新聞類型的單字,或者先聽懂一小段即時新聞。也就是「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這也是暢銷學習書《刻意練習》裡面講的方法。
艾霖:主任,像我上班忙碌,要四處去找聽力錄音很難,又很怕聽到一些不符合程度,超浪費時間。你可以直接告訴我們要聽什麼嗎?
林主任:艾霖很有概念,聽力不是多聽就好,絕對是要「有效率」的聽。如果你是要考檢定,可以找一些有搭配音檔的教材來練習。
叫我推薦的話,我當然是推王可樂最近翻新了的【課程mp3隨時聽】啦~因為一般教材的配音很平板,容易枯燥,我們這次翻新,還找了TPE48的團員來幫忙配音,聲音真的超~可愛的~!
小桃:什麼……是日本48偶像集團的AKB48 Team TP嘛!!!!!!!!!!怎麼不早說!(立刻拿起手機狂按下單)
鈴麗:小桃你冷靜點~~~
艾霖:意思就是說,因為課文可以選擇你的程度看得懂的,所以你就在聽得懂的範圍之內加強聽力。
林主任:是的,教材上大部分會有關鍵單字和背景中文,看完之後,再聽會更好。這一步,是 #聽懂。你看我們在考聽力時,很容易慌張,對吧?能在範圍中聽懂,這一步幫助你培養聽的「信心」。
第二步,#練習。有沒有不懂的,把這些文法練習到會為止。
第三步,#輸出。想辦法寫下來,這關最難也最不容易,因為你最好能聽寫文章。盡量將你所聽到的東西,寫在紙上,如果句子太長一次寫不出來,你可以重複聽,直到寫出正確句子為止。
再來才是 #突破舒適圈,比方說,初級的你,開始去聽程度再高一點點的課文,或者其他日語作品,像是日劇、歌詞,甚至是NHK。
就像舉重一樣,偶爾增加一點重量,就有機會陸續突破,往更高級數邁進,這也是《刻意練習》裡面的「走出舒適圈」的概念喔!
小桃:艾霖,你幹嘛在滑手機?
艾霖:當然是下單啦,不然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看漫畫學日文《#勉強女孩》第七話即將釋出!請密切關注【王可樂日語】粉絲專頁
事後檢定定義 在 鰻魚家家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家型級別影響,爸媽你看懂多少?深究兒童英語教育重要性。
我猜,絕大多數家長對這個新聞是很無感的。
一來,時間還很久;二來,孩子才在念小學,甚至剛要念小學,國家要不要有第二官方語言,跟孩子有什麼關係。
關係可大的呢!
雙語國家的意思,是2030年起,台灣會開始把英文當做第二官方語言。
這意思是,很多正式的文件與場合,是可以使用英文來表達的。例如說,目前政府機關開會,如果與會來賓只懂英文,不懂中文,會議主辦方是有義務要準備中英口譯的,各級議會的議員也不可以用英文來質詢。
簡單的說,目前你要當公務員或政務官或議員,全程使用中文是個義務,即使完全不懂英文也沒關係的;但如果英文被視為官方語言,那麼使用中英文就是可以自由選擇了。比方說,某個新任長官喜歡用英文,這個時候如果屬下英文程度不好以致於影響工作表現,就是個人的能力問題了。
政府機關如此,大型民營企業也會連帶如此。
類似的道理,目前正式的教科書一定只能用中文編寫,所以台灣的出版社即使教科書寫的再差,也不怕英美來的競爭者。但雙語國家之後就不一樣的,一定有出版社會直接送審國外的教科書,反正108課綱根本就是抄 CCSS 的,所以審過也不會難,然後一定就會有學校採用英文版的教科書,這時候學生看不看得懂就是學生自己的問題了。
然後,大學端兼負培育國家與企業未來人才,與引導中小學教育方向的雙重責任。自然也會大規模的朝向培養雙語人才邁進,因此對入學新生的雙語能力要求標準,自然也會大幅提高。
❚ 遠的先不說,說點短期與現實一點的改變。
這個學年度起,教育部將選擇四所重點大學,提供獎勵與補助,要求這四所大學在四年後,博士班有九成,碩士班有七成,大學部有五成的課程,需要全部用英文來進行。
可以想見的,這四所大學都是所謂的頂大。
但是今天,即使是台大新生的平均英文能力,也還無法執行這樣的授課方式,更別說是其他學校了。可以想見的,#未來四年這四所頂尖大學對入學新生的英文能力最低要求以及影響的比重,一定會是逐年大幅提高的。
高中端呢?
當然也會有所應變。今年起,我們看到很多二線的公立高中已經開始加入了特色英語學程,IFY 國際預科學程,雙聯學制,甚至是IB 中學的行列。很明顯的希望從雙語化及國際化,來與傳統的明星高中做出區隔。這當然也意味著,英語好的學生,在未來的選擇及可以獲得的資源將會越來越多。然後他們在大學入學的競爭中,也會因此有新的優勢。
而上面所提的,只是眼前已經可以看到的改變。未來九年,在政策導引人才需求,人才需求導引大學教育後,整個大學入學,到高中入學,對學生英文能力的要求方向與訓練方式,勢必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
這,就是 #國家級政策的力量。
也許有人會覺得9年還很久!
不,如果九年後的大學必須做出重大的改變,那六年後的高中入學就會提早有改變,甚至三年後各地明星私中的入學也會跟著改變。像現在,一般的國中是程度好的學生在畢業前會通過全民英檢初級,但很多知名私中希望學生在國二就要有類似的程度,我相信在前述的趨勢下,三年後這應該會是私中入學的基本門檻了。
問題來了,現在可以在小學階段就通過類似檢定的,多半都是從學齡前就在全美語幼稚園或者使用DWE 的孩子,然後繼續在私小的國際班就讀,或者有神級家長在家帶孩子自學。
至於傳統英文教學方式與密度,不論是學校或補習班,其實都很難讓小學生在畢業之前就通過這個門檻。
所以,如果您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甚至已經中年級了,而且你很重視未來的升學,但你卻還在用傳統的角度與方式讓孩子學英文,不斷的背單字,背文法,寫評量...⋯那其實你並沒有多少時間來讓孩子面對這個巨大的衝擊!
這其實就跟當年「108課綱」在討論之際,很多家長覺得反正就是念書,課綱改什麼念什麼而已;卻低估了課綱的精神,其實是要幫大學挑選更有思考與研究能力的學生,而不是只會在考卷上作答的學生。
所以,「108課綱」的落實,必然會涉及大學入學評比方式的變革。果不其然,大考中心做出了一連串的變動,然後很多家長開始抱怨這些變動太突然,不知如何教孩子適應。
關於雙語國家政策,我相信很多類似的抱怨也會在三年後大量出現在沒有警覺也沒有做好準備的家長身上。
最後,讓我們回到 #兒童英語教育 這個主題。基本上,我們預期雙語國家政策會徹底改變我們對什麼是「學好英文」的定義。
事實上,台灣有很多老師與專家都知道台灣的英語教育的成果不好,也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所以,在過去十年來,我們發現有很多優秀的老師,在他們的崗位上,默默的為「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與方法」在付出。然而,不論他們多努力,成果其實極其有限,只能改變一小部分的學生。
這中間關鍵原因在於,在教育生態系裡,有三個主要的角色,「政府─老師─學生家長」,而這三者之間,其實位於中間的老師是最無力的。當政策不改變,或者學生家長端的觀念不改變,老師其實什麼也不能做。這也是為什麼過去三年來,我們在中文家庭雙語小孩這個社團裡,選擇從改變家長端的觀念著手。
如今,政策的風向終於變了,時間與改變的壓力回到家長這一邊了。
而你,做好準備了嗎?
(歡迎轉分享)
#中文家庭雙語小孩
#2030雙語國家 #兒童英語教育
#拒絕填鴨
事後檢定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健身廣被接受的時代
培訓這塊餅!自然會有更多人投入
所有的認證只要加上
國際、BC等分級(為何很少開到A?)
或是顧問、技術員/士的名稱
似乎就有人會買帳
國際的定義,是這課程讀完後
會有多少國家認同結業後的能力?
四大證照盛行的包裝下
能為四大證照提供持續教育學分的商業模式
也會被包裝成「國際」
我本身也是四大證照學分提供講師
要讓你的課程獲得四大證照單位的認可
只需要上網填寫表單、提供英文課程綱要
有些需要英文版完整的課程教材
再加上「定期繳費」
就能為你的課程提供學分證明
學分證明!
#是一項服務不該是一種包裝
更不該因為這樣就把自己定義為「國際」
要走到國際等級~
你必須有個組織能定期回報或開會
會有跨國間認證的平台、資源與標準
FISAF, ACSM, NSCA, ACE, ACSM
這類的國際證照為「#基礎能力認證」
教學內容一定很全面
運動生理、解剖、心理、營養、處方
特殊族群、運動傷害、運動指導、動作分析
核心、伸展、重訓、循環、暖身、緩和...
也一定有學術科的操作、檢定與考核
認證取得後,在實務上的實用與口碑
可以在業界多方詢問或觀察就可知曉
前述這類的認證,是入行的門票!
要踏進這行,基本就要取得這類認證
這類證照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市場認可度
接著你會發現業界有許多「#技術證照」
可能是該項技術由某國外單位發展而出
或是某國的某一單位發展的特別好
甚至是某國某單位的獨家技術
讓各國紛紛效仿、學習
因此發展為「國際型態的認可」認證
比如說TRX, KBC, DVRT, MAT, Stott Pilates...
要怎麼辨識~
很簡單!
這就要朔源到該系統的發源國或公司
再看看有哪些國家、由哪些單位在代理
代理單位同時間還有代理哪些課程
(因為這會是國際單位審核的標準之一)
原則上~國際上
具有公信力的培訓公司或單位
都會在各國有「單一窗口」
授權前也會多方調查代理單位的背景、能力
以及在教育訓練上的口碑與管道
甚至在講師培訓上也會有一定的標準與篩選
以確保該課程能以最高品質的方式傳遞
儘管這類的認證並基礎能力認證
而偏向單一技術學習的課程
但因為教學品質高、口碑佳
且廣被多國所認同與接納
自然符合國際趨勢
也會因為課程推廣成功
讓更多旁支單位分食搶攻的發展「類似課程」
用著「分享」的心態授課
或是乾脆讓更多人誤以為自己就是授證單位
這類的故事在業界層出不窮、比比皆是
其他類的培訓就是 #能力成長課程
多偏向能力扎根、技術精進的課程
是不是國際、有沒有認證似乎不是那麼重要
反倒是講師的能力、背景與課程提供單位的口碑
才是你考慮是否報考的關鍵!
這類的培訓,很吃講師能力
你報名前,是否有認真評估過講師的能力?
思考一下講師的背景是否符合你學習後的需求?
講師是以學理為主軸?還是實務為擅長?
對方講的內容,是自己多年經驗談?
還是有科學根據、實務驗證與個案觀點?
如果一場包裝超漂亮、行銷很完整的課
卻遍尋不著講師名字、講師查不到本名
甚至從頭到尾都沒聽過講師是誰
你!敢報名嗎?
#亂世中需睜眼
錢!很難賺,不要亂花!
不要被坊間琳瑯滿目的名稱給蒙蔽
更不要因為想拿一張紙
所以隨便找個單位報名取證
現在許多教練喜歡在個人簡介牆中
放上個人經歷,以及拿過的證照
資深的主管、教練與高人
掃過你的資歷與取得過的認證
大概就能惦出你的斤兩
騙的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
或許一開始會員會覺得你拿過好多認證!很強~
但隨著教學的應用,也會讓你的實力無以遁形
認證拿得多,不代表你專業
能把課程中學到的技術
有效的整合、應用到教學中
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學習不是為了取得入門門票
而是為了讓自己持續成長
入行三十多年~
我到現在還是每年固定要進修或學習
你問我拿過哪些證照
我還真全忘光光....
想當初Mike Boyle推出CFSC認證
我立馬飛到美國去上課取證
也跟所有教練一起現場通過英文術科檢定
但我最終返台後也沒有把流程走完
因為對我來說
多一張紙不會讓我更強大
但學到了專業會讓我思考更多元
飛這一趟~我已經收穫滿滿
這就足夠啦!
(其實是自己懶得又忙...就沒去完成流程)
錢~很難賺!
花錢前,請三思~
事後檢定定義 在 人機互動之推論統計簡介(5):事後檢定與型一型二錯誤 的推薦與評價
... 檢定(還有F分配), 這篇我們可以來討論事後檢定(Post-hoc Analysis) ... anova檢定 scheffe事後檢定 excel anova事後檢定 事後檢定tukey 事後檢定不顯著 事後檢定定義 ... ... <看更多>
事後檢定定義 在 事後比較不顯著的話還算是有顯著差異嗎? - 研究所板 的推薦與評價
如標題,求助~本人論文做量化研究,在ANOA分析達顯著差異後用scheff法進行事後比較,但結果卻沒有任何一組達顯著差異,有查過可能因為某些組別樣本數 ... ... <看更多>
事後檢定定義 在 一夜。統計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事後檢定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一夜。統計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事後檢定. 161K views · 7 years ago ...more. Yenku Kuo 郭彥谷. 13.3K. Subscribe. 13.3K subscribers. 1.1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