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台灣夏天40度將成常態? 林子倫籲加速減碳!! (05/04/2020 聯合報)
( 記者吳姿賢/台北即時報導)天氣愈來愈炎熱,台灣多地今天出現2020年來最高溫,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專家預測十年後台北夏天中午高溫40度將成常態。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表示,這次疫情讓全球停下來,某種程度是好事,應趁現在改變產業體質,加速減碳腳步。
林子倫近日登上氣象達人彭啟明的臉書直播節目談論氣候變遷,他表示,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William Nordhaus被稱為氣候變遷之父,警示人類若不及早因應氣候變遷,未來將付出愈高的成本代價,一、二十年前很多人在賭氣候變遷是真是假,現在科學愈來愈證明氣候變遷的到來,人類在這場賭局不趕快行動一定會輸。
林子倫說,William Nordhaus指出排碳成本長期被外部化,太多free rider(搭便車者)只想享受便利卻未付出成本,應透過碳定價等重要政策工具將成本內部化。
●疫情影響 今年二氧化碳排放估少6%
由於新冠疫情爆發,全球經濟活動大幅停擺,世界氣象組織(WMO)預計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6%,是二次大戰以來最大降幅。
林子倫表示,能源轉型浪潮下,全球確實往低碳方向走,但速度仍不夠快,有必要深度減碳,「疫情讓地球完全stop(停止),某種程度是好事」,這或許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首見,人類應重新反省「進步文明」對地球的傷害。
●疫情過後 排碳量恐出現報復性增加?
彭啟明憂慮,疫情過後經濟活動可能反彈回升,排碳量出現「報復性」增加,地球只是稍微喘口氣,但等到疫情結束,馬上就會回復原狀。
林子倫說,很多產業受疫情衝擊,但若可趁這波調整能源、運輸、汽車產業,未嘗不是新的契機,希望這波疫情改變了體質,讓地球原來的高排碳體質有所緩解。
氣候變遷下,十年後的台灣將變成什麼模樣?彭啟明認為,台灣雖然努力減碳,但溫度上升節奏難以變慢,因為二氧化碳有較長的生命期,「不是今天減碳、明天就降溫」,未來溫度仍會極端往上走,十年後的台北夏天中午高溫將突破40度,颱風暴雨增加,嚴重衝擊台灣原本就稀缺的水資源。
●我排碳量 八成來自能源部門高於全球
林子倫也說,現在只是緩慢減碳,沒有樂觀理由,全台排碳量有六成來自能源部門,台灣更高達八成,全球都全力投資再生能源、低碳轉型,台灣光電2016年僅1GW,現在已經突破4.3GW,今年將達到6.5GW,「努力往前跑」,離岸風電也規畫從2025年至2035年從5.5GW提升到10GW。
至於發電結構,林子倫說,2016年燃煤比率為46%,預估到2025可降至27%,許多縣市政府都將燃煤鍋爐改為燃氣鍋爐,台電也透過調度在秋冬季節用天然氣取代生煤燃燒,許多部分都逐步轉型,雖然無法很快,「但就像推動一部車,最大摩擦力在一開始」,台灣已經在往前跑。
●林子倫:溫管法減碳目標需要更大決心
我國溫管法訂定目標,2050年排碳量要降到2005年的一半,林子倫認為,需要更大的決心,2016至2019年台灣排碳都減少,主因是能源轉型、減煤轉氣等一連串措施,即使今年沒疫情排碳量也會下降,但還是不夠快。
林子倫也說,除了發展再生能源,台灣也要審慎考慮社會如何調適,包括糧食、飲水、國家治理、安全都要考量,尤其若進入氣候緊急狀態,世代人權都是不可迴避的議題。
而面對氣候變遷,個人可以怎麼做?林子倫說,過去很多問卷調查,台灣民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識相當高,有九成以上都認知此事,在行動上卻有很大落差。他建議,減少肉食對減碳有15%至40%的貢獻,消費時也可以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產品;交通部數據也顯示,當油價上升,私人運具使用比例會下降,有太多證明價格可以引導行為改變。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539118
♡
九型體質問卷 在 我是EE媽 我的幸福態度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減肥也能大口吃肉
#飲食控制真心心得(有點長,但很真實)
#文末有優惠碼可以使用
最近的世界很不平靜。從新冠肺炎疫情、舞蹈藝人等等知名人士離世,讓我們一直在面對生離死別這件事,EE媽自己有一年的時間,時常處在心情感到低落、沮喪的狀態,容易感到疲倦,睡再多都睡不飽,我意識到這是身體出現警訊嗎?因為我的家族有各種慢性疾病與癌症病史,加上這幾年胖了好多,查了一些資料,發現 #肥胖也會影響心理狀況。所以EE媽自己是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等的高風險族群,(PS:最近張上淳醫師也說,肥胖其實也是新冠肺炎高危險因子)。從去年12月,我走進運動中心開始運動,想要讓自己藉由運動來紓壓、身心都變得健康。
▏動了卻更胖▕
很妙的是,我運動四個月,體重卻上升了近3kg,雖然我不是以減肥為目標,但變重真的是很不正常的事情,因此開始實施飲食控制,一開始自己控制,很多食物都不敢吃,然後同一種食物吃了好幾天,膩到我後來都沒有什麼胃口,後來選擇找醫師和營養師,讓專業的來指(ㄅㄧㄢ)導(ㄘㄜˋ)我。
▏體脂爆表▕
之前朋友就推薦我Cofit這個app,所以和Cofit聯絡上後,我就到Cofit總部使用傳說中35萬的InbodyE270。站上去看到數字我真的大傻眼!體重我原本就知道很失控了,但體脂肪比我在家量多了5%,我真的傻在體脂機上面,內臟脂肪也超標,從小就是瘦子的我,真的沒想過自己會變成一顆內餡用料超實在的 #泡芙人,打到這裡真的要提醒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如果是跟我之前一樣,超不愛運動、愛吃澱粉、會吃炸食喝飲料、易累的人,真的要好好正視自己的健康了。
▏改變開始 ▏
當天有幸和《#終身瘦用211全平衡瘦身法》作者宋晏仁醫師相見歡,曾經是一口氣吃12碗飯、半顆西瓜,最胖到92kg的宋醫師,在擔任衛生署副署長和前總統馬英九出訪中南美洲時,還被馬前總統拍拍肩膀警告說做衛生署副署長不能太胖!也用過錯誤的減肥法「#少吃多動」,結果一下就復胖回來。後來宋醫師潛心研究營養學,改變飲食習慣後,成功減下近20kg!
營養師幫我量完Inbody,並請我做了2份問卷檢測 (超長,但很厲害!可以看出有哪些荷爾蒙紊亂的現象造成飲食調整了還是瘦不下來!) 、還有看了我平常的飲食照片之後,順著我的飲食習慣跟生活型態,給予EE媽在飲食上的指導。像EE媽自己就是水果與乳製品不能吃,糖、加工食品、油炸物這種基本款,一定就是直接戒,而我原本自己控制時不太敢碰的澱粉類,竟然每餐都可以攝取,也能吃像五花肉、牛培根等等這種脂肪比較高的肉類,哇嗚!我超開心的啊!終於可以不用再只吃雞胸肉了!
雖說很多人覺得 “網路上不就一堆健康文章 Google就夠了吧?” 但是,比起自己東查西找又不確定適不適合自己,直接找專家針對自己的狀況來分析指導,不是更有效率嗎!? 我知道很多媽媽和朋友們,也都有肥胖困擾或是飲食控管的需要。減肥不只是為了好看跟自信,其實減肥更是為了健康!因此,更需要有專家來為妳把關。
如果想要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和營養師先面對面討論的朋友,可以預約做 #肥胖體質評測,再讓營養師幫你進行分析!
※私訊 Cofit 粉絲專頁預約:https://lihi1.com/6R79H
※記得輸入關鍵字:『EE媽』就可以獲得399元優惠價,原價是599元喔
九型體質問卷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記者會,大家一直提到母奶庫,與大家再度分享碩論的一部分整理的文章。
【現代奶媽 — 母乳銀行】
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於2018年12月8日播出〈神奇的母乳〉紀錄片,片中提到「母乳銀行」的需求:然而,對於無法獲得母乳的嬰兒,「母乳銀行」便提供了重要的替代選擇。母乳銀行已有悠久的歷史,但數十年前,由於市面上越來越多工業生產的替代食品,西方最後一間母乳銀行在1970年代關閉。不過,隨著母乳漸受重視,當前全球趨勢又慢慢走向母乳銀行的復興。然而,不管是來自嬰兒母親或捐贈者的乳汁,複雜的篩檢步驟,需要合格員工、冷藏和殺菌設備,以及其他種種投資,這讓母乳銀行的設立複雜且昂貴。此外,母乳的取得並不容易,母乳捐贈的數量有限,但如果鼓勵母乳買賣,卻可能間接導致剝削了貧窮孩童的營養來源。
其實鄰里間的「共生共養」,是「乳汁共享」的起源。Joanna學姊是我爬山時認識的朋友,聊起故鄉才知是同高中的校友,所以就一直「學姊,學姊」地叫得親切。學姐的大姊跟她差了17歲,長姊若母,學姊小時候都是大姊幫她洗澡、照顧她,還做衣服給她穿。 因為大姊的年紀比我母親稍長一些,三胎都哺餵母乳,又照顧家中妹妹們的生產,剛好橫跨了嬰幼兒餵食方式轉變的年代。跟大姊相約訪談,想知道在大姊生產的那個年代,生產、坐月子與哺餵孩子的情形,以及當了婆婆之後,幫媳婦們坐月子的經驗,比較兩代母職傳遞方式的不同。
萍:您剛才講也有人沒奶的,那些人欲安怎?
姊:有的人用米麩、有的人用牛奶,有的人吃糜(台語唸:um ,米湯的意思)。阮大兄一個同學,大我兩、三歲,伊子出世以後攏沒奶給他吃,攏飼糜,也沒錢買牛奶。糜你甘知?那陣也不是調工煮的,做田人阿,攏煮大鼎飯,飯撈起來以後,倒水落去煮。欲吃粥的撈去吃,剩的糜給他吃,所以他叫做「糜ㄟ」(大笑)。
萍:他的身體甘會較不好?
姊:還好,不過與阮大兄的囝仔相打攏打不贏。那陣的人較有韌性阿,遇到沒奶,我與你若是差不多時間生的,我就同齊飼阿,愛真好的才會這樣做啦!也有人用錢買「若無我一割錢給你,你幫我飼囝仔」,也有人這樣,不過真少啦!有的人生一個沒剛好囝仔過身(死亡),別人的子她就會抱來飼。以早的人攏互相幫忙,足單純ㄟ,足好ㄟ。
(訪談逐字稿,2013年9月8日)
總是會有奶不夠的母親,也會有失去母親的小孩,與失去小孩的母親。「乳汁分享」,是人與人之間單純互助的表現,讓人為之動容。在醫院工作時,也常有早產兒的母親,因為自己孩子沒有存活下來,而認真擠奶提供給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動人故事。而在社會較上層的階級,無論古今中外,一直都有「奶媽」這樣專屬於女性的工作。隨著配方奶盛行,奶媽這項專屬於女性的工作消失。
一、擠乳器出現:人奶商品化,奶媽消失
19世紀開始發展的科學母職使得母職也開始醫療化,「奶媽」這個肩負餵養自己與雇主小孩的職業,也同時被醫療化了。Golden關於美國奶媽社會史的研究指出,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因為嬰兒餵食關乎兒童的健康,於是兒科醫師出面設立機構管理奶媽。在奶媽到服務家庭之前,會先幫她們做身體檢查,確定身體的健康狀況。對奶媽同時設立了科學與道德標準,有一整套醫學的流程,篩選合適奶媽,還將她們的乳汁置於顯微鏡下檢查。到了二十世紀,即便於家庭裡服務的奶媽近乎消失,醫院與孤兒院為要了降低嬰兒死亡率,尤其是醫院的早產兒沒有人奶幾乎活不了,所以仍然雇用奶媽。對機構來說,有擠乳器之後,請乳汁提供者定時到醫院,使用擠奶器將乳汁擠出,負擔的成本較低。於是機構逐漸不再雇用奶媽,乳汁提供者的社會階級也開始發生轉變。以往擔任奶媽多為社會中下階級,大多數為單親媽媽,擔任奶媽成為機構中的工作人員,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收入,可以同時改善家庭經濟與社會處境。而只要將奶擠出送至醫院,讓提供乳汁的母親,轉為以中產階級增加家庭收入為主,奶媽於是消失。
因為醫院裡的早產兒與病嬰,一直都還是有人奶的需求,所以擠乳器是醫院當中必備的「醫療器材」,人奶也成為一種「治療藥物」。即便社會開始轉為配方奶餵食為主,仍有一些兒科醫師一直努力著。1910年,在美國波士頓的Fritz Talbot醫師,為了幫病嬰尋找奶媽,找了三天都還找不到,讓他深刻體會失去奶媽對嬰兒存活的影響,成立了「波士頓奶媽管理中心」(Boston Wet Nurse Directory),希望能夠維持讓這些孩子活下去的人奶來源。一樣在波士頓的另一頭,一位細菌學家Francis Parkman Denny為了救細菌感染生病的寶寶,央求哺乳中的鄰居手擠一些乳汁餵孩子,只喝了3盎司寶寶就活了下來,讓細菌學家大嘆人奶的「殺菌力」無敵,於是在Tolbot成立奶媽管理中心的隔一年,成立了美國第一家母乳庫。Denny參考乳牛擠乳器的設計,設計了人類使用的擠乳器,尋求捐乳者用擠乳器將乳汁擠出。而因為父母越來越覺得寧可收到罐裝人奶,也不願意雇用奶媽住在家中,Tolbot醫師後來也將奶媽管理中心改為母乳庫,稱為「母乳管理中心」(Directory of Mother’s milk)。
隨著配方奶餵食新生兒成為主流,母奶商品化與治療效果又開始被擠壓到邊緣。1920至1930年代蓬勃發展的母乳庫(人奶買賣),也開始面臨經營困難的問題。到最後能留下來的,大多靠的是慈善捐款,Talbot成立的母乳庫在1962年結束,象徵著「商品化人奶」時代的結束。因為人奶對早產兒與病嬰的治療用途需求仍在,人奶變成一種「禮物」,是捐奶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公捐的血庫開始大量成立,曾有人想要讓母乳庫也跟血庫一樣依需求成立卻沒有成功,因為血液沒有替代品而母奶有。1930年兒科名醫William McKim Marriott 在其著作的教科書寫著「無法得到母親餵養的孩子,人工餵養與收集來的人奶餵養有著一樣的功效。」 時至今日,母乳哺育提升,人奶有沒有可能再度「商品化」?有一個母奶媽媽曾分享,她在台北工作,孩子在台中給外公外婆照顧。第一次用宅急便寄送冷凍母奶回台中時,上頭內容物註明「母奶」,宅急便說這是「體液」,無法運送。後來她重新改寫為「乳製品」,母奶就送回台中了。我們是如何看待「擠出來的奶」呢?
二、人奶是最佳的母乳代用品
配方奶餵食對嬰幼兒健康的風險,常是「該做而未做的科學研究」。也因為兒科醫師很少會提配方奶對嬰兒健康可能造成風險,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儘管知道母奶是最合適的嬰兒食物,還是很容易將配方奶視為母奶理想的代用品,母奶代用品的第二順位,應該是其他母親的奶。
媒體主持人于美人於育兒有聲書中, 講述她「求奶告急」的那段日子,「…兒子因為體質的關係,消化能力過於衰弱,必須要餵食母奶,可是偏偏我沒有奶水,甚至連脹奶的感覺都沒有。母奶協會也派人來幫忙,忙了一個半小時,只擠出5c.c.。後來我就在廣播節目裡面公開徵求奶媽,算一算我兒子總共吃過工程師的奶、家庭主婦的奶、檢察官的奶、法官的奶、還有大陸媳婦北京媽媽的奶。老天爺給了他這麼多媽媽,是這麼多媽媽幫我把兒子養大。在那段接受母乳救濟的日子,我徹底了解什麼叫感同身受…」也因此等兒子長大些,于美人總是告訴兒子要懂得感恩與互助。而作家吳淡如於2009年早產,女兒出生時只有1700公克,她的山東好友雪兒贊助她1萬c.c.母奶,吳淡如趕緊拿出LV包包當禮物送她。 媒體名人可以藉由媒體登高一呼,維持女性互助網絡,而一般民眾,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也很容易藉由網際網路連結,於是也有人開始在網路上分享母奶。但是對於這樣的現象,無論是政府或是大部分的民眾,甚至是醫護人員都是持負面看法。
民視即時新聞曾報導,網路上有許多低價販售母乳的情況,但是母乳的來源不清楚,產生許多疑慮,有議員將這些網拍母乳進行抽驗,發現裡面含有「格蘭氏陰性菌」,可能引發嬰兒敗血症甚至死亡,不過目前卻無法可管,因此議員出面呼籲政府應立即訂定法規,要求網路全面下架。 新聞出來之後,也有兒科醫師在部落格寫道:「所謂無法可管是衛生主管機關的推托之詞,當事務官能真心體諒人民,就一定會找出合適的法條嚴懲不肖業者或個人。至於母親也應有足夠認知,用錢也許可以買得到很多東西,但是母乳哺餵實在要靠媽媽的真心投入而親力親為才行,只要頻繁多次餵食而不要焦慮奶量不夠,就能夠可以做到充分餵食。」 並不是「媽媽的真心投入而親力親為」就一定有足夠的奶水給寶寶,網路母奶一上架馬上就被搶購,可見需要人奶的寶寶並不少。衛生主管機關是應該要管這件事,但不是懲罰,而是應該想辦法讓有需求的寶寶,都能喝到安全來源的人奶才是。
在台灣台北市立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設有母乳庫,台中醫院設立衛星站收集捐贈母乳。2018年4月20日成大醫院新設南區母乳庫。捐乳媽媽們到母乳庫,填寫詳細的問卷,並完成抽血檢驗(檢驗項目包含:A,B,C型肝炎、HIV愛滋病、HTLV人體乳突病毒、梅毒、全血檢查及肝功能),這些統整的結果交由母乳庫負責醫師審核,檢查合格通過後(約需1~2個星期)才通知捐乳媽媽們可以開始捐乳。而使用對象目前依病情的需要,主要提供給以下族群的嬰兒使用:早產兒、先天性異常、重大手術後、腸胃道疾病、餵食不耐、或是一些媽媽疾病或死亡而無法哺乳的孩子…等等,一般以住院中的病嬰優先。若臨床上符合可申請的條件,可以請醫院負責照護的醫師填寫醫囑單(可在母乳庫網站上下載列印),附上病歷摘要,即可傳真至母乳庫,之後再經由醫師審核後評斷可否領取母乳,再由專責人員連絡領取時間及數量。目前領取母乳庫的母奶均不需要額外付費。 若不符合這樣條件的孩子,就沒有辦法從母乳庫取得人奶。難道一般健康足月兒,母親乳汁不足時,就只能選擇配方奶嗎?
三、分享乳汁:以德國為例
德國在2014年1月成立了第一家網路母奶商店,讓媽媽們可以輕鬆在網路上買到母奶。這個商店的出現,讓許多沒有奶水的媽媽多了一個選擇來替自己的寶寶取得母奶,不過,德國也有機構認為這些從網路上買到的母奶有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危險。創辦這間網路母奶商店的穆勒(Tanja Müller)是一位母奶太多的媽媽,常常需要把多餘的母奶擠出來才行,有一天,她突然想到為什麼不把媽媽們聚在一起,把多出來的母奶分享出去呢?於是在1月的時候,成立了德國第一家網路母奶商店。德國的國家母奶哺育委員會(National Breastfeeding Committee)強力譴責網路母奶商店,德國營養協會(The Nutrition Commission)也表示買賣沒有經過監管的母奶可能會帶來高度風險。像是細菌和病毒就有可能從送出母奶的媽媽身上傳給其他寶寶,傳遞愛滋病、肝炎、梅毒等傳染病。跟台灣很類似的情況,官方都是先予以譴責,醫學專家也提出警告。但是媽媽們的行動力是非常強大的。
非營利機構「媽媽的母奶銀行」(Mother's milk banks)就採取了一個方法避免傳染病傳染,他們直接和診所合作,徹底檢查捐贈母奶的媽媽和送出的母奶。送來的母奶會先冷凍,然後等到捐贈的媽媽送出最後一批母奶之後,會再對媽媽進行一次血液檢查,確保媽媽在捐贈期間沒有受到任何感染。所有的母奶也都會送去做測試,檢查裡面有沒有細菌。媽媽的母奶銀行總監吉鮑爾(Corinna Gebauer)則是強調應該要讓母奶保持冷卻,吉鮑爾:「如果儲藏母奶的時候沒有保持在適當的溫度,細菌很快就會長出來,喝到的小孩就有可能會感染。」其實這樣的步驟就是母乳庫運作的標準程序。台灣的母乳庫如前面所提,也是類似的程序。而上一段提到,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成立的第一家母乳庫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建立起來的。
面對眾多的質疑,網路母奶商店創辦人穆勒回應,她是假設所有的媽媽都會自己承擔風險,並強調她的網站有多麼盡心盡力地告知媽媽們有哪些風險。穆勒現在也在和一家專門做細菌測試的實驗室合作,檢查母奶有沒有摻水或是奶粉在裡面。穆勒說:「我不能想像買母奶的媽媽不會先測試母奶」
2014年國際線上哺乳會議, 任教於澳洲西雪梨助產系的Gribble博士以「乳汁分享」(Milk Sharing)為題授課,她提到:「說到嬰兒餵食,什麼是危險的行為呢?當某種餵食方式已被證實是較危險的,為什麼還是較容易被選擇呢? 在母親無法親自哺餵母奶時,代用品的順序應該是母親自己擠出來的奶,從其他健康哺乳者或母乳庫來的人奶,最後才是配方奶。但在許多地方,第一個想到的卻是配方奶。」在比較「分享來的乳汁」與「配方奶」時,我們應該用更對稱的方式來評估兩者的風險。
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中,對於風險的選擇不同。人乳在醫學中被看作體液,所以需要被管制。但若將其看成是一個身體製造出來,提供另一個身體營養的物質,那麼,乳汁的獨特性該如何被討論?乳汁的分享不只是醫學問題,也是文化問題。在以往母乳哺育是建立在女性社會網絡中,互相分擔家務勞動、建立社會連結、加強社區凝聚力的一種方式。工業革命改變了這一切,而生物醫療化的當代,社會大眾更信任的是專家,以往鄰居朋友的社區網絡瓦解。這樣的現況,女性主義有沒有著力點?如何讓女人做出她們想要的選擇,而不是受限?健康當權者總是警告婦女乳汁分享的風險,卻沒注意到相同的風險亦存在於配方奶餵食中。如果有關當局能提供適切的指引,乳汁分享並沒有那麼危險,這還是優於配方奶餵食的一種餵食選擇。而從兒童權利的角度來看,母乳庫應該與血庫一樣,讓有需要的人都能用得到。期待台灣政府能更積極的建立母乳庫,讓「共生共養」在當代,藉由母乳庫的乳汁分享來實現。
照片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wanyu.claire/photos/a.102159017918319/164781131656107/?type=3&theater
九型體質問卷 在 【九型體質(上)】你係寒底熱底定躁底?中醫解構5種體質兼 ... 的推薦與評價
【內容簡介】睇中醫經常都會聽到寒底、熱底!其實喺中醫的角度就有 9型體質 ,好像是平和型、陰虛型、氣虛型等等,每個 體質 都有唔同的特徵和調理方法! ... <看更多>
九型體質問卷 在 陽竹林九型人相學聊天室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所以我們特別開啟了這個社團,鼓勵大家多多學習了解自他的各種智慧、知識,除了重要的九型人格、十字面相學,我們還可以討論體質學說、OH創意卡、夢境意義以及各種有助於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