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級線上研討會搶先報│COVID-19 #抗原抗體篩檢 對解封政策的角色功能】
🔹活動時間:110年9月24日(週五)上午9:30-12:00
🔹報名網址:https://pse.is/3p57ea(免費報名,欲報從速!)
因應國際交流及旅遊開展,國內逐步提升疫苗接種覆蓋率,疫苗、快篩及抗體檢測,已成為回溯及預測病毒傳播途徑重要方式,對於解封政策,帶來哪些重要影響?
#快篩 可挑出感染源並及早阻斷傳播,而血清 #抗體檢測 可由抗體量檢視疫苗保護力,以及自然感染後引起的抗體反應,保護尚未生成抗體之民眾,並評估疫苗注射之次數,成為疫情防治一大助力。
本會議集結國內產學研專家學者,針對新冠肺炎(COVID-19)的宏觀篩檢策略應用,進行深度探討說明,千萬別錯過!
📖議程:
▪️ 9:30-9:40 開場致詞│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吳忠勳 執行長
▪️ 9:40-10:00 COVID-19抗原、抗體、中和抗體檢驗於國內外之應用經驗及相關政策│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何美鄉 兼任研究員
▪️ 10:00-10:10 家用抗原試劑在國內外社區疫情監控的應用與實務分享│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工業同業公會代表 泰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曾俊傑 發言人
▪️ 10:10-10:20 PCR檢測產品在台灣防疫的應用│台灣羅氏醫療診斷設備(股)公司 #張長齡 行銷經理
▪️ 10:20-10:30 智能快篩的運用對於防疫及解封政策的角色│美商艾諾斯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蔡群賢 董事長
▪️ 10:30-10:40 中和抗體檢測產品經驗分享│台塑生醫科技公司 #高國原 處長
▪️ 10:40-12:00 Panel Discussion│
主持人: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涂醒哲 董事長
與會貴賓:何美鄉 兼任研究員/曾俊傑 發言人/張長齡 行銷經理/蔡群賢 董事長/高國原 處長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協辦單位:生醫商品化中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阮慕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20:31 主持人:阮慕驊 來賓:大來國際證券投顧 羅文彬 分析師 主題:台股分析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5:00pm-7:00pm 本集播出日期:2020.12.22 ----------------------------------------------------------...
中央研究院 體檢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嗎?六月是海洋的月份,而大海是孕育生命的源頭
在太平洋西南方、台灣以南的不遠處,有著一片科學家俗稱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面積約六百萬平方公里,蘊藏著世界密度最高、最豐富的海洋生態,超過3,000種以上的珊瑚礁魚棲息在此,超過一億多人的生活依賴著這片海域。
珊瑚大三角範圍橫跨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
圖片來源: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未知且神祕的大海
去年十月,一群科學家在澳洲大堡礁海下,發現約 500 公尺高、1.5 公里寬的巨大珊瑚,其高度甚至超過帝國大廈與艾菲爾鐵塔,為 120 年來首見。這令人興奮的消息告訴了我們,儘管海洋探測儀器日趨先進,我們對於海下世界仍所知不多。
為期 12 個月的探險活動中,科研人員於繪製大堡礁北部海床地圖時發現這座分離礁
圖片來源:美國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海中熱帶雨林與氣候變遷
生存範圍不到全球表面 1% 的珊瑚礁,又被稱作海中的熱帶雨林,是超過 1/4 海洋生物及約 4,000 種魚類的家。當颱風來臨時,珊瑚礁站在第一線作為抵擋風暴的屏障。如果珊瑚礁不健康,海中的魚、藻、微生物也就無法好好長大;如果珊瑚礁消失,海洋生物多樣性將面臨嚴重的衝擊。
海洋、氣候與人類的生活,就好像一個動態的環,在各種不同因素的作用之下,彼此牽動著彼此。
圖片來源: Francesco Ungaro from Pexels
今年五月高溫少雨、天氣炎熱,台灣好似一個蒸爐,熱烘烘的燒著,但你知道嗎?海洋能夠吸收的熱遠遠的超過大氣。科學家認為,因氣候變遷產生出來額外的熱有超過 90% 被海洋吸收,而極端氣候為海洋帶來了極大影響,也衝擊了台灣的珊瑚礁。
去年夏天,台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根據「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公布的研究結果,珊瑚大白化估計損失 31%~40% 的珊瑚,背後原因與氣候變遷及海水升溫緊緊相關。
2020年後壁湖花園同潛點但非同地點與角度,珊瑚白化前(左圖) 與白化後 (右圖)
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珊瑚礁也需要健康檢查?
珊瑚礁也跟人一樣,若能夠定期進行體檢,便可及早瞭解海洋的關鍵狀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9 年開啟珊瑚礁體檢行動,依據國際珊瑚礁體檢調查方法,號召各地的潛水志工,以公民科學家的形式與志工們,紀錄海下珊瑚礁的健康狀況。
珊瑚礁體檢就好似與海建立另一種關係
體檢前,志工必須參加行前訓練,科學指導員會教導志工如何佈線、下海後如何記錄指標性魚類、無脊椎動物、不同的底質類別以及珊瑚覆蓋率。
照片:科學指導員跟隨著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們,隨時提供適當的協助。
照片來源: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
延伸閱讀: 【三分鐘看懂體檢結果】
2009 年至 2021 年以來,共有超過千位志工參與。每年我們完成 22 個樣點地查,並將歷年數據公開。
珊瑚礁觀測數據的運用
長期的海下觀測,除了希望能夠瞭解海洋狀況,更同時透過生態調查、長期數據累積,將資料轉譯成可被接受的形式,提供可瞭解的資訊、可參與的活動、可加入的行動接觸更多人。此外,我們也運用數據成功阻擋台東美麗灣飯店開發案、更推動兩種台灣特有珊瑚列入保育。
照片:杉原海岸前 50 公尺處就有珍貴的珊瑚礁。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提供
延伸閱讀:【解構美麗灣】
2014 年起至今,環資每年至少辦理 1 梯次生態潛水家 Eco-diver 培訓課程,邀請生態潛水教練授課,透過在 3 天 2 夜的行程,提高珊瑚礁體檢相關知識,並提供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所頒發的 Eco-diver 證照,持有此證照,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加入其他與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相關組織的志工行動。
2020 年也辦理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放映會,共 120 人參與並邀請陳昭倫博士分享其於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的第一手觀察,同時介紹珊瑚礁白化成因與影響。
透過珊瑚礁體檢,在瞭解珊瑚礁與大海的健康狀況的同時,也可以透過數據資料反映海洋保育的成效。
海洋保育,真的有差!
2016 年 15 公頃的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公告為禁漁區,2017 年環資首次協同志工進行珊瑚礁體檢。長年在潮境保護區潛水的潛客表示,過去潮境保護區的珊瑚礁生長不佳,各類的大小魚類也不容易發現蹤跡。自從成立保育區後,海底生態明顯逐漸恢復生機,甚至發現稀有物種「龍女簪」的蹤影!
2021 年,珊瑚礁體檢步入第 12 個年頭,如果你也熱愛海洋、關心台灣珊瑚,邀請您支持我們進行珊瑚礁體檢,共同加入守護台灣海洋的行列。
中央研究院 體檢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檢查 COVID-19的抗體還有哪些?與中和性抗體有何不同?
✅感染病毒後,會啟動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病毒的各種結構蛋白產生抗體 (又稱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人體免疫系統會產生五大類抗體:IgA、IgD、IgE、IgG、IgM。
常用來檢測是否為COVID-19病例的,為可抓住核衣殼蛋白(N)的IgG、IgM抗體檢測。這些抗體不具中和力。也有測試可抓住刺突蛋白(S) 的IgG、IgM抗體檢測,但也非測試抗體的中和力。
當人體受到感染、抗原刺激後,最先分泌能快速活化免疫反應的IgM,接著IgM逐漸消失,轉而分泌IgG進行後續免疫反應。
因此,
️ ⭕️ IgM陽性通常代表著「近期感染」或「正在感染」;
⭕️ IgG陽性通常代表著「曾經感染」。
於臨床上可藉由血清抗體檢驗作為是否感染之依據。
⭕️ 中和性抗體的檢測是要了解可保護細胞,使人體不受病毒入侵的抗體效價。
⭕️ IgG、IgM抗體,則用於判斷人體是否曾受感染,兩者檢測目的並不相同。
參考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
https://www.facebook.com/1657681384547635/posts/2863070357342059/?d=n
圖卡: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5-020-2228-9
中央研究院 體檢 在 阮慕驊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00:00-20:31
主持人:阮慕驊
來賓:大來國際證券投顧 羅文彬 分析師
主題:台股分析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5:00pm-7:00pm
本集播出日期:2020.12.22
--------------------------------------------------------------------------
20:32-41:23
主持人:阮慕驊
來賓:統一中央研究院營養保健中心研究員 戴友璋
主題:「年底總體檢!血脂與血糖調節如何兼顧?」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5:00pm-7:00pm
本集播出日期:2020.12.22
阮慕驊各類工作活動邀約 請接洽 linkinting@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