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舊事 ◎余怒
先是輕音樂。一個人唱。躡手躡腳
流水聲,「唉」的聲音
半張的嘴唇。一隻穿著睡衣的貓
走來走去。接著喇叭裡
流出絲綢,播音員的口水,黑色和紫色
冷色和臉色。磁石裡
埋著耳朵,衣服下埋著骨頭
我已瘦成這樣
我不敢睜眼:滑石粉和過去的日子
一根棍子的漂浮感。父親將我
反鎖在家中
父親,請分給我一分鐘
廣播裡說:你是一棵桃樹,但不結桃子
-
◎作者簡介
余怒,安徽省安慶市人,中國現代詩人。於1985年開始創作詩歌,曾獲台灣第一屆雙子星詩歌獎、第二屆明天.額爾古納詩歌獎,第三屆或者詩歌獎。著有詩集《守夜人》(台灣版)、《余怒詩選集》、《余怒短詩選》、《余怒吳橘詩合集》、《現象研究》、《飢餓之年》等。
-
◎小編皮皮賞析
余怒的詩中,可見大量來自生活的取材,比如〈衰老〉一詩:「一所房子以它的凹陷,時光/在進入中,失去了一片渦輪」以日常的房屋作為載體,盛裝了無形的時光,以至於房子因負重而凹下。而這首〈童年舊事〉的材料來自家與親人,以童年作為容器,容納了作者的過往。
首先,音樂流瀉,再來才是人,躡手躡腳如貓,配合著輕音樂的優雅節奏。半張的嘴唇,是人,也是音樂流瀉的出口,所以「流出絲綢,播音員的口水」。再來,「黑色和紫色/冷色和臉色。」我們都知道臉色並非真實存在的顏色,而是人們面容上展現的喜怒哀樂,黑、紫、冷,在本該溫暖的屋裡顯得突兀並且古怪,像接下來的「衣服下埋著骨頭」那樣違背直覺。在普遍的對幸福的定義和描摹出的圖樣中,孩子通常圓潤矮胖──至少不會如此瘦弱,家中也應呈現暖黃色等溫暖的基調,但在此詩中,我們只看見神秘的貓、與暖色對立的冷色、消瘦與不敢睜眼──為何不敢呢?是因為不敢看見什麼嗎?詩人說:「滑石粉和過去的日子。」
末段,「一根棍子的漂浮感。父親將我/反鎖在家中」即可窺見一二,為什麼作者不敢睜眼的原因,棍子與反鎖,對孩童來說,造成的恐懼定不在話下,但作者沒有將這樣的情緒繼續渲染,而是停在這裡,以冷靜的口吻,點明家人並且說道,「父親,請分給我一分鐘/廣播裡說:你是一棵桃樹,但不結桃子」。最後兩句,沒有痛哭失聲地悲訴,可我們卻能感受出作者克制中的翻湧,詩人以他者之口,直指父親作為桃樹卻不結果的行為,可這棵樹確實結果了──或許就是這樣矛盾的現實,使得兩方產生了矛盾與那隱微的、不可言說的童年舊事。
-
圖片來源:鄭閔聰
美術編輯:鄭閔聰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1990年代 #民間寫作 #童年舊事 #余怒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27.html
同時也有5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表達情感與寫詩一樣最忌直白,詩人卞之琳就深諳此道。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細讀卞之琳名作「斷章」,看看他如何用短短 4 句共 34 個字,在環環相扣的空間裡,埋下含蓄的情話。 延伸閱讀: 【語文陶話廊:郁達夫「多情」的真義】 https://bit.ly/3gQy9Qk 【星 CUP 人...
中國現代詩人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冬日外灘讀罷《神曲》 ◎陳東東
噴泉靜止,火焰正
上升。冬天的太陽到達了頂端
冬天的太陽浩大而公正
照徹、充滿,如最高的信仰
它的光徐行在中午的水面
在中午的岸上,我合攏詩篇
我甦醒的眼睛
看到了水鳥迷失的姿態
(那白色的一群掠過鐵橋
投身於玻璃和反光的境界……)
派遣愁緒的遊人經過,湧向噴泉
開闊的街口
她們把相機高舉過頂
他們要留存
最後的幻影
鑽石引導,火焰正
上升。俾特麗採使讚歌持續
在中午的岸上我合攏詩篇
我甦醒的眼睛
又看見一個下降的冬夜
-
◎作者簡介
陳東東,上海人,中國現代詩人,出生於上海,1980年考入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不久開始寫詩,大學二年級時跟同班同學、詩人王寅和陸憶敏等創辦油印詩刊《作品》。1984年大學畢業後到上海市第十一中學做高中語文教師,同年《海上》和《大陸》詩刊創刊,成為這兩個油印雜誌的重要作者。成名作《點燈》《雨中的馬》等刊發於貝嶺編選的《中國現代詩38首》,油印詩集《眼眶裡的沙瞳仁》在杭州出版,其中詩作被《中國》雜誌轉載,引起矚目。
-
◎小編皮皮賞析
首先,外灘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個區域,外灘沿路坐擁二十多幢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築,故而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自上海開埠後,外灘就開始成為了上海乃至中國的金融及貿易中心,也被稱為「東方華爾街」。而《神曲》則是與莎士比亞、歌德並稱世界三大文學巨匠的詩人但丁的文學作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T. S. Eliot)也曾說:「但丁與莎士比亞平分了現代的世界,再沒有第三者存在。」詩人在冷冽的冬季,待在熱鬧的市中心,讀畢代表歐洲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思想的中世紀長篇詩歌之後,寫下了這首詩,我們幾乎能想見其衝突又翻湧的心情於此詩展現。
回到詩作,我們可以發現首段和末段皆提及「火焰正/上升」──「噴泉靜止,火焰正/上升。」與「鑽石引導,火焰正/上升。」就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和戲劇的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副教授翟月琴著作《獨弦琴:詩人的抒情聲音》中指出,兩次的上升標示著兩次情緒的膨脹,同時也蘊含兩種層面。一方面是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則是詩人的迷失。(註1)
「冬天的太陽到達了頂端……照徹、充滿,如最高的信仰/它的光徐行在中午的水面」太陽隨著火焰上升到達了頂端,照得徹底,但太陽光卻低調的緩慢徐行在水面。再來,作者將視線收攏到自身。「……我合攏詩篇/我甦醒的眼睛/看到了水鳥迷失的姿態」他蓋起書本,看見了水鳥。水鳥掠過鐵橋,身影反射在玻璃上,本該是輕巧的畫面,但詩人卻認為其姿態迷失,像是行雲流水的飛行遇到了某種阻力──接著,「派遣愁緒的遊人經過……她們把相機高舉過頂/他們要留存/最後的幻影」遊人讓人直覺聯想到歡快的氛圍,詩人卻以愁緒形容;欲使人拍照留念的,應該是再真實不過的美好景象,詩人卻說那不只是最後的、更是與真實對立的幻影。詩人的激動與收束,於詩句中,以物理的高低位置和無形的情緒描述表露無遺。正是這樣的高低轉換,形成一種互相牽制的力量,也確立了為何迷失的緣由。
最後,火焰依舊上升,讚歌也持續著,詩人甦醒的眼睛,看見的是再一次的午夜降臨。一開始滿溢的躍動,隨著詩人,一同步入了闃靜的黑夜。
註1:翟月琴,《獨弦琴:詩人的抒情聲音》,(台北:秀威經典,2018),頁136-137
-
圖片來源:鄭閔聰
美術編輯:鄭閔聰
-
#每天為你讀一手詩 #中國當代詩 #知識份子寫作 #陳東東 #冬日外灘讀罷 #神曲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25.html
中國現代詩人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隻蝴蝶在雨季死去 ◎于堅
一隻蝴蝶在雨季死去 一隻蝴蝶
就在白天 我還見她獨自在紐約地鐵穿過
我還擔心 她能否在天黑前趕回家中
那死亡被藍色的閃電包圍
金色茸毛的昆蟲 陽光和藍天的舞伴
被大雷雨踩進一灘泥漿
那時葉子們緊緊抱住大樹 閉著眼睛
星星淹死在黑暗的水里
這死亡使夏天憂傷 陰鬱的日子
將要一直延續到九月
一隻蝴蝶在雨季死去
這本是小事一樁
我在清早路過那灘積水
看見那些美麗的碎片
心情忽然被這小小的死亡擊中
我記起就在昨夜雷雨施暴的時候
我正坐在轟隆的巨響之外
懷念著一隻蝴蝶
-
◎作者簡介
于堅,1954年生於雲南昆明,中國現代詩人。1979年于堅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與韓東等人創立了詩刊《他們》,成為「第三代詩歌」代表人物,其成名作〈尚義街六號〉於1986年發表。于堅強調以口語寫作,認為「漢語的更豐富的可能性,例如它作為詩歌的非抒情方面、非隱喻方面,堅持從常識和經驗的角度,非意識形態和形而上的而是生命的、存在的角度方面」,只有在口語寫作中得以保存。于堅著有詩集《詩六十首》、《對一隻烏鴉的命名》、《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等。
-
◎小編林宇軒賞析
生於1954年的于堅是中國重要的當代詩人,除了和韓東等人在1985年成立《他們》詩刊、集結了新一代的中國學院詩人外,更以具有個人特色的詩風在中國詩壇廣為流傳。今天要來閱讀的詩作,即是于堅以「一隻蝴蝶」起興,書寫日常的實際表現。
于堅曾說:「我是一個用眼睛來觀察事物的詩人,我不喜歡在想像中虛構世界。」閱讀這首詩時,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出現了大量的自然意象;這些自然意象在于堅筆下,並不是作為單純的景物描寫,而是具有擬人化的強烈生命力的,如:「葉子們緊緊抱住大樹 閉著眼睛」、「雷雨施暴」等。
于堅形容蝴蝶是「美麗」的。在詩中,于堅以「我」的第一人稱形象現身,與蝴蝶在人造的地鐵環境中相遇,而後懷想「她」在大雷雨中死去。在詩的前半部,于堅將這些自然意象的互動轉化,呈現出另一個不同於人類的系統性的社會,其中各角色的關係耐人尋味。
無可否認的是,蝴蝶死亡的力量確實「擊中」了于堅。雖然對於身為人類的于堅而言,這「本事小事一樁」,全詩旨在悼念微小事物的逝去,但這些微小事物真的微小嗎?身為人類的我們何嘗不是一種生存的生命體,被其他更有權力的對象在環境中所主宰著?
在寫作的格式與習慣上,于堅在這首詩中並未使用標點符號,以空格來替代語句在意義與聲音上的停頓,或許也可視為他個人的寫作特色之一。整首詩從「他者的現存事實」到「自我的回憶想像」,時間線依循著思路而變換──也許可以這麼解讀,于堅書寫這首詩的當下,實則是一種「回憶自我回憶」的過程。
對於認為自己作品「不是詩」的批評,于堅反而很高興地接受。身為一位「站在詩歌的反面」的詩人,于堅認為當代詩歌被「個人化寫作」和「深度抒情」給佔據;而這種現成的詩壇的美學秩序,往往使得多數詩人淪陷在這種「美學陷阱」裡,從而憑藉慣來寫作。「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真正的寫作其實是對現成的美學秩序的反動。」于堅如是認為。
從這首〈一隻蝴蝶在雨中死去〉中,無論是意象、環境的選擇或是語言、句法的使用上,都可以發現于堅的詩作是非常貼近大眾日常生活的。也因此,對於1986年中國詩壇興起之「知識分子寫作」論調,于堅認為這種「神話」重複而無新意,繼續走自己的路;而如此策略亦使得他作品的閱讀門檻不高,同時保有本身的文學性,真正實踐讓文學走出知識分子的象牙塔,正如2003年,他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詩人獎」之感言:「文學的尊嚴不應該只是文學家們的孤芳自賞」。
-
圖片來源:吳浩瑋
美術編輯:吳浩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第三代詩歌 #于堅 #一隻蝴蝶在雨季死去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20.html
中國現代詩人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表達情感與寫詩一樣最忌直白,詩人卞之琳就深諳此道。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就帶大家細讀卞之琳名作「斷章」,看看他如何用短短 4 句共 34 個字,在環環相扣的空間裡,埋下含蓄的情話。
延伸閱讀:
【語文陶話廊:郁達夫「多情」的真義】
https://bit.ly/3gQy9Qk
【星 CUP 人物:名妓遇才子 情詩寄衷腸】
https://bit.ly/2SOX8f3
【星 CUP 人物:美女求愛 如何示好】
https://bit.ly/2TW5WzI
【語文陶話廊:文人不相輕 劉伯端詞贈梁羽生】
https://bit.ly/35MgNPy
【語文陶話廊:劉伯端予芳艷芬的一段詞】
https://bit.ly/3qjp9HK
【語文陶話廊:中國特色的自由派知識分子】
https://bit.ly/3vPXUG3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中國現代詩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大師致敬詩歌」新專輯介紹
訪問:黃安祖
本張專輯改編的台灣大師詩人包括:余光中、鄭愁予、周夢蝶、陳義芝及陳克華。為了擴大視野並增加驚喜度,安祖跳出華語現代文學的範疇,選擇中國古代詩仙李白、民初浪漫詩人徐志摩,及十七世紀義大利歌劇大師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詠嘆調。並跟隨英語音樂市場的做法,將四首歌製作成remix版本,讓大家能欣賞同一首歌的不同風格詮釋。
首推單曲改編自余光中大師的詩作《與永恆拔河》,安祖以70年代民歌的飄逸脫俗風格為此詩譜曲,並以他獨特的溫暖風格,注入略帶滄桑的低沉磁嗓音,詮釋演唱此曲,此單曲於2018初發行時,首週進入中國QQ音樂榜第34名,成功將現代詩打入流行音樂市場,廣受好評,受人間衛視新聞報導為:「將文學打入流行音樂市場的傑作。」
單曲《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改編自陳義芝大師的同名散文作品,由安祖同時掛名作詞人,一起創作本曲的歌詞。此曲敘述陳義芝之子去加拿大求學,不幸車禍喪生,陳所歷經的精神掙扎旅程。黃安祖將此散文之文字改編為歌詞,譜成一首旋律優美又充滿惆悵的深情之歌,並以誠懇及情感飽滿的歌聲來詮釋此曲,獨立音樂人龍奇弘擔任編曲及製作,他採用優雅的鋼琴彈奏與戲劇性的大提琴間奏,凸顯歌曲中澎博洶湧的感情。
單曲《沉淪》改編自前衛風格及性愛題材享譽的詩人陳克華,將一首關於生存意義的哲學詩作,改編為歐風電音曲,風格黑暗、科幻、瘋狂、迷惘。大師陳克華並獻聲加入合唱。本單曲的製作人為新生代鬼才音樂人郭冠鑫 ,為此曲打造一首風格截然不同,抒情氛圍的「雨滴」 remix,由安祖獨唱。此單曲於今年初發行時,以前衛、歐洲電音風格獲得聽眾讚譽,成功將「以詩入歌」從民歌帶到2020年電音風格。
壓軸曲《妳給予我所有》,安祖大膽地挑選十七世紀義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Puccini)的詠嘆調《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重新填中文歌詞,翻唱成一首優美動人的華語情歌,證明優美的旋律是不受時空語言限制的。安祖邀請音樂夥伴Syat為此曲進行鋼琴及旋樂的編制,花很多心力,思考需如何改編,才能讓這首歌劇詠嘆調銳變為現代華語歌曲。安祖呈現的,是一首旋律極為優美,歌詞很有故事性,歌聲充滿感情的情歌。
粉絲頁: 吟唱詩人黃安祖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中國現代詩人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