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各國對本土防衛的民防訓練,好好看一下,不要被媒體和其他人人云亦云
大英帝國的堅持 家鄉防衛志願軍
這幾天因為某些政治人物的全民國防與全民皆兵論,在台灣造成熱議,無論對軍事是否了解研究的人都在關心與討論,這其實是一件好事,但戰爭並不像電影或新聞鼓吹的那麼美好,戰爭無論勝負,造成的是伏屍百萬,流血漂鹵。
先前講過德國在戰爭末期的民兵部隊國民突擊隊,這也算是當時的”全民國防”。
https://reurl.cc/2gQyjr
而德國的對手英國,在1940年於歐陸全面潰敗,也面臨了德國渡海入侵的危機。為抵抗德國登陸,英國在本土也設置了許多防衛計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英國在二戰期間成立的家鄉防衛志願軍,總人數約有160萬人。
家鄉防衛志願軍(Local Defence Volunteers,簡稱LDV),是英國在二戰中成立的武裝民兵組織,負責在德軍登陸英國後,充當拖延德軍速度、替英軍主力部隊爭取時間的防禦部隊。LDV由未滿18歲和超過41歲,以及在非熟練技工、礦工、造船廠工人等”必要職業(Reserved occupation)”的英國人所組成。
除了負責充當肉盾拖延德軍外,LDV也要負擔後方治安任務,比如保護通訊設施、橋梁和工廠等,也要防衛德國傘兵或間諜的突襲。而LDV更重要的任務是在德軍一但登陸後,要負擔維持秩序,避免恐慌在平民中擴散或影響軍隊執行軍務,必要時必須透過強制手段維持士氣跟秩序(意思應該很清楚了)
LDV參考於第一次大戰時期英國在1914年9月建立的”志願兵培訓團(Volunteer Training Corps)”,但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培訓團並不進行實際戰鬥,而是在英國本土培訓年輕士兵,與必須接觸實戰的LDV有根本性的不同。
但LDV的成立並不是像培訓團那樣順遂,反而有些戲劇化,也與政治利益有關。
二戰剛爆發時,一些敏銳的英國政治人物就開始擔心德國登陸,邱吉爾在1939年10月8日寫給樞密院的信中就曾經提到希望組建一支由50萬名40歲以上男子組成的本土警衛隊。但大多數的政府及軍方人士仍充滿樂觀,認為德國沒有登陸英國的實力,因此從未重視過這些議題。
而LDV的構想最早來自於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老兵溫特林漢姆上尉(Tom Wintringham),自西班牙歸國後,他寫了幾本書討論未來戰爭的趨勢,其中就有談到游擊戰以及本土防衛等重要性,但跟邱吉爾一樣,並未受到英國重視。
然而,英軍在歐陸大敗從敦克爾克狼狽逃回後,英國人才開始意識到納粹有可能渡海入侵家園,英國被德國佔領可能成為現實。溫特林漢姆開始推廣加強本土防衛的觀念,並開設了私人學校訓練平民如何應對納粹的入侵。
由於溫特林漢姆本身是個共產黨主義者,英國政府並不信任他,但英國政府確實認同他的想法。於是軍方開始接手溫特林漢姆的訓練模式,並將溫特林漢姆趕出軍隊,禁止他加入本土防衛相關的組織。
英國政府很快就發現自己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英國群眾跟新聞媒體開始要求對不分國籍的”可疑外國人”加以拘禁,並要求英國政府頒發武器許可證,允許百姓攜帶武器以保護自己。
這些輿論嚇壞了英國政府,英國政府十分擔心答應這些要求將導致一批無法控制的私人軍隊,動搖政府的權力。最終英國內政部在5月底發布了新聞稿『與敵方跳傘者打交道是軍隊職責,任何攜帶武器並向敵軍開火的平民都有可能違反戰時法律被處決。』
儘管如此,許多地區並不理會英國政府的命令,英國各地都成立了私人防衛隊,用來保護工廠或重要的設施,這讓英國政府非常尷尬,因為這些不受軍方控制的私人部隊已經變成國內的政治問題了。
最終英國和高級軍事官員迅速評估了各種方案,最終決定將這些不受控的私人部隊都統一在政府的管轄之下,而政府會提供必要的軍需武器等物資。戰爭英雄沃爾特.柯克(Walter Kirke)將軍被政府指定成為該計畫的負責人。
1940年5月13日,政府官員、英軍高層與柯克將軍完成擬定本土防衛計畫,並在14日晚上由戰爭大臣安東尼.伊登(Anthony Eden)透過廣播向全國公佈,LDV正式成軍。
英國政府開宗明義的表示LDV是不支薪的服務職,這點在戰爭大臣的廣播中有提到「您不會獲得軍餉,但您能穿上制服並且擁有武器(You will not be paid, but you will receive a uniform and will be armed)」
報名參加LDV的人卻意外的很多,在法令頒布的頭一週內,就有25萬名英國人前往各地的警察局報名,過了兩個月,報名數已經累積到150萬人。連英國女性也十分投入,但因為法律規定女性不得加入LDV,因此英國女性自行成立了”亞馬遜女戰士防衛團(Amazon Defence Corps)”以及”女子本土防衛團(Women's Home Defence)”等非官方組織,負擔後勤以及急救等任務,必要時也接受武器訓練。
由於特殊的成立背景,LDV的調度是由英軍總參謀長與英國各郡的民政區域專員共同協調,並受戰爭部所指揮,編制上也照樣分成營、連、排等作戰單位。
但LDV計畫制定過於倉促,加上報名人數超出政府預期,導致許多行政以及後勤問題,比如武裝如何配發、新兵如何訓練以及如何招募等等問題。
因為軍服生產不足,LDV的成員沒有制服只能穿著自己的平民服裝,並配發一只印有LDV字樣的袖套(跟德國末期的國民突擊隊類似),他們被要求配戴臂章以證明他們是作戰人員,否則會被視為游擊隊人員,不受戰爭法的保障,不得享有俘虜的人道待遇。缺乏制服的問題直到1941年以後才逐漸克服,LDV才逐漸配發到制式的軍服。
LDV也缺乏武器,在訓練時不得不以木槍進行訓練,許多單位在巡邏時,甚至只能配備農民用的草叉等冷兵器。但這也沒辦法,因為連英軍自己本身都缺乏武器,大多數的裝備都丟失在敦克爾克了。
退役軍官被政府請回來當LDV的指揮官,但這些老屁股通常自視甚高,反而讓LDV的問題更為嚴重,這些退役軍官因為在上層社交圈有一些人脈,總是希望透過這些影響力來讓自己的單位優先獲得更好的武器,加深了各單位之間的隔閡,也跟軍方造成了對立。對軍方來說,把好的武器提供給這些鄉民根本就是浪費。
政府曾向LDV保證,會提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庫存步槍,但其實英國政府已經將這批步槍(約30萬)提供給預計擴編的122個步兵營。取而代之的是,戰爭部要求LDV自行製作大量的燃燒瓶等土製武器,並配給他們更為舊式且難用的羅斯步槍,反正LDV的任務說白了就是爭取時間用的砲灰。
上述種種狀況都導致了LDV士氣降低,而且訓練也不統一確實,時常發生意外,甚至有LDV成員在家裡保養槍枝時走火打死了自己妻兒的狀況發生。
英軍對LDV沒有報以任何信心,認為LDV缺乏武器跟訓練,不過就只是拖延用的餌食,了不起能幫忙通報德軍的動向,並無戰力。然而LDV的指揮官卻認為,LDV最適合的工作是追捕德國特工、傘兵以及突擊隊,嚇阻德軍特種部隊的騷擾。雙方發生了嚴重的爭吵。
最終,英國首相邱吉爾介入了此事進行協調,讓英軍跟LDV達成了共識,政府在1940年6月底重新定義了LDV的職能:包含拖延和阻礙德軍的一切行動,並針對軍情五處(MI5)提供的可疑名單約1000人進行監視,必要時可以將其進行逮捕。
同時,邱吉爾也認為”家鄉防衛志願軍”這個名稱太過平庸會影響士氣,於是建議將其更名為”國土警備隊(Home Guard)”,但LDV表示反對,因為已經印製了超過100萬個LDV的袖套,要重新印製的成本過高。
但在邱吉爾的堅持下,家鄉防衛志願軍還是在1940年7月22日正式更名為國土警備隊,但仍時常被稱為LDV,而LDV的袖套也照樣配發至單位,本文為方便閱讀,之後仍以LDV稱之。
1940年8月開始,英國獲得美國的物資支持,英國政府購買500000把M1917恩菲爾德步槍以及25000把M1918白朗寧自動步槍(也就是BAR)給LDV使用,很大程度改善了LDV武器不足的問題,但防空以及反裝甲的武器依舊缺乏。
到了1940年底,LDV的規模已經達到經過訓練的1200個步兵營、5000個連以及25000個排,具備最基本的射擊與軍事訓練。但總數約160萬人的LDV只有84萬把步槍、47000散彈槍跟49000挺舊機槍,仍有約74萬人沒人武器。因此邱吉爾寫信給戰爭部說道:「每個人都必須擁有某種武器,無論是狼牙棒還是長矛!」
英國公務員也發揮英國特有的幽默,從飛機製造部門訂購了25萬把"長矛",真的就是中世紀印象中的那種長矛。當第一批長矛送到LDV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不過這種長矛根據研究,應該並沒有實際上配發到LDV中使用,因為真的太搞笑了。
1941年,為讓LDV享有軍事身份,軍階制度被引入部隊中,制服也開始小量的配發,讓LDV看起來”更像軍隊”。這也是為了讓LDV接手常規部隊的任務,比如防空炮以及沿海的岸防火炮。
LDV也負責在英國各地築起防禦工事,英國期望LDV能堅守這些防禦工事,達到有效拖延德軍攻擊的速度。防禦工事包含拒馬、鐵絲網、壕溝、防空壕、石頭或混泥土堡壘等,幾乎每一個英國市鎮都有設立這樣的防禦工事。
LDV的戰術訓練借鑒了西班牙內戰時西班牙共和軍以及英國軍隊在愛爾蘭平亂的經驗,其重點是將德軍引入市區進行近距離戰鬥,這是因為LDV的火力太虛弱而且缺乏重武器跟通訊設備,在近距離才能有效的進行作戰並隔絕敵軍的火砲射擊,同時英國市鎮的狹窄曲折的街道也能有效阻止德軍戰車的運作。
沒有配發到武器的LDV成員,必須攜帶自己的散彈槍或獵槍充數。而且LDV被要求盡可能的殺死德國人,而且不接受任何德國俘虜,也就是說,投降的德軍也都必須被殺死。
除此之外,LDV也設置了許多隱密的藏身所,這些藏身所供那些一旦與主力部隊失聯的LDV成員所使用,這些據點儲存有狙擊步槍以及炸藥,供LDV成員在後方進行破壞活動,在1940年底,這類型的隱蔽所大約被設置了600個。
雖然最終德軍並沒有發起登陸英國的作戰計畫,但LDV仍有其貢獻,英倫空戰期間LDV負擔起搜索未爆彈跟疏散平民的任務(約有1200名LDV成員在處理未爆彈時死亡)。而LDV在戰爭期間操作的防空炮以及岸防火炮,都有實際進行交戰,並擊落過敵機甚至是V-1火箭(1944年的紀錄),除此之外,LDV也曾經和愛爾蘭共和軍(IRA,北愛爾蘭獨立份子)發生過戰鬥。
1943年開始,納粹德國的勢力開始衰退,德軍已經不可能再橫渡英國海峽,LDV的重要性才逐漸降低。儘管如此,英國仍擔心德國會以突擊隊騷擾沿岸。到了1944年諾曼地登陸後,這些疑慮才逐漸消除。
LDV一直進行軍事與輔助任務直到戰爭結束,並在1945年12月31日解散。
中世紀服裝平民 在 阿Ben的日本代購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阿Ben的連線代購】
NIKE SB Dunk Low Pro Prm 刺子繡「Sashiko」
今夏NIKE以刺子繡「Sashiko」為靈感,推出一系列以高級丹寧材質為主調的鞋款及服裝產品,輔以不同深淺的藍染布料進行拼接,融合的設計手法,致敬日本傳統手工藝的同時,彰顯個性化與藝術化的追求。刺子繡是一種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平民社區的傳統家庭手工藝,最初用來修補衣服和家紡用品,使其更加結實耐用。此工藝不僅受到平民與藝術家歡迎,也是中世紀時期日本消防員制服採用的縫制技藝,使用刺子繡縫制的重型棉服,可以最大限度吸收水分,適用於救火時極端的工作環境。除此之外,用平針構勒出的重復性幾何圖案,蘊含著無限可能的同時將日式大道至簡的美學展現得淋漓盡致。
商品: NIKE SB Dunk Low Pro Prm 刺子繡「Sashiko」
顏色:單寧藍
尺碼:US7-US12
售價:私訊詢問
超低價販售;喜歡的粉絲就快來私訊我們吧 🙂
服務專線: Http://linktr.ee/abenjapan
facebook粉絲團&社團: 阿Ben的日本代購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06912613170102/
IG粉絲團:aben_japan
#阿Ben的日本代購
中世紀服裝平民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節慶廚房】
直到16世紀中葉,廚房和食物才成為繪畫的主題。先是源自法蘭德斯(Flanders)等低地國,接下來流傳至義大利之後,廚房在繪畫中頓時成為進行各種活動的場所,從食材準備、烹飪到嬉鬧、打架、飲食、調情,甚至打盹等,各種動作和事件都有可能會在廚房發生。
不過畫家並沒有打算要呈現各類菜餚上桌後的模樣,17世紀時,畫作裡的食物多半還是處於準備過程中,各種食材解剖處理後尚未烹飪前的狀態。對於畫家來說,藉由寫實主題結合道德或寓言性質,以傳達深層意涵,比起畫出特定菜色來得重要。或許以學院派角度來看,這類傾向寫實風格的風俗畫地位並不如歷史畫、宗教畫或古典題材,卻是個人認為〝藝術生活化〞的絕佳範例。
在那個醫療與科學尚待發展的年代,血統階級與貧富之別依舊牢固(除了荷蘭共和國是少數例外),食物供應自然並不穩定,資源分配更是不均等。豐富食材的描寫既可突顯階級、財富→有錢人家的廚房才有能耐貯存大量食物,同時也象徵了歡樂和滿足感→這麼多的食物看起來就讓人開心,完全消弭對於飢荒的恐懼。
======================
文切佐.康比(Vincenzo Campi ,1530/1535–1591)可說是文藝復興時期北義大利最早以法蘭德斯風俗畫的寫實風格從事創作者,他也是克雷莫納(Cremona)當地首先畫出屠夫、肉販、魚販和廚師、廚房傭人等勞工群像的一位畫家。其實康比為了糊口,主要還是接受富人委託,製作聖人和肖像畫,但到如今,他那些捕捉了平民面貌的傳神描繪反而令人更印象深刻。
康比出自繪畫世家,父親和兄弟們都是同行。克雷莫納位於北義米蘭和威尼斯之間,繪畫風格受到威尼斯畫派影響,又因地緣關係,法蘭德斯與德國藝術也自然揉進其中,醞釀出康比作品中精彩的光影效果和豐富色彩。
康比的《廚房》(The Kitchen,1590-91)為文藝復興晚期從宗教主題或神話故事,轉變至現世生活風俗描寫之作。康比的年代之後沒多久,應該說他去世後一年,巴洛克藝術始祖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便來到羅馬,準備展開他的巴洛克革命。
藝術史家認為康比所引領的風俗畫,也啟發了卡拉瓦喬即使從事宗教主題,卻仍相當激進寫實的風格。
======================
廚房在古代雖然不是居家生活重要空間,卻構成不可或缺的服務性網絡,除了料理食物,也可作為儲藏室、酒窖,為居住者提供食物和飲品。許多在廚房工作的傭人或許一輩子都未曾離開過這個空間,而是由女主人或地位較高的管家前往廚房檢視狀況。
《廚房》一畫展示了許多同時發生的生活和動作,營造出一個混亂的工作場域。
從廚房的大小可以看出主人家若不是相當富裕,就是貴族家庭,並非小門小戶的一般人家。傭人們在大廚房內正在準備各種各樣的肉類、餡餅和麵包、醬汁和配菜,作為慶祝或假日的特殊餐點。若以左側被宰殺的公牛來看,暗示這是特別場合,可能正為一場婚禮宴席做準備。
文藝復興時期,在特殊節日食用大量肉類已成為傳統,因窮人吃肉的機會較少,讓他們更渴求肉類。那時的肉味道較渾重,通常會事先醃製,以平衡或是掩蓋其強烈的氣味。一般會把醃肉做成燉肉或燉湯,再搭配麵包食用。
======================
從畫面上方可以看出畫家精通於透視技法。後方宴會廳有長型餐桌,桌上已擺好餐盤,餐桌也鋪上白色桌巾,自中世紀開始,為了讓餐桌看來乾淨且正式,便開始有此習慣。用餐空間自行獨立,並沒有跟廚房混雜使用,再度透露這是在一座豪宅裡。
奇怪的是,製作高級料理通常由男性主導,但此處女性人物卻是前景最明顯的人物。畫家讓相對少數的男傭人穿著灰色或棕色服裝,女人則穿上藍色、紅色等較飽和的顏色,吸引觀者注意力。畫面右側有火爐,光線也較為明亮,強調婦女在準備食物過程中的作用。
火爐也許暗示這幅畫作可能蘊含的寓言性質,亦即古希臘〝四元素說〞:土、氣、水、火中的〝火〞。
======================
整個廚房看起來忙碌又熱鬧,大家手頭上都有工作進行,也各自利用所有可使用的表面。
中間大桌旁有兩個女傭正在用擀麵棍做甜點麵團→桌上有蛋、糖和奶油。歐洲的糖在當時主要來自阿拉伯人在地中海小島開設的煉糖廠,產量少又昂貴,被視為藥用香料,可治百病並幫助消化→與現代把糖視為萬惡毒藥的觀念徹底相反,所以才在用餐結束時呈上甜點,餐後吃甜點的習慣也延續至今。看來她們正在製作飯後甜點。
大桌旁的牆邊工作台上,女傭為類似披薩餃(calzone)的餡餅塗上醬汁。前方老太太忙著搗碎香草,不過看她表情似乎怪怪的,不知道聞到了啥怪味?一旁女傭把起司磨成粉→推測可能是類似Parmigiano-Reggiano之類的硬質起司。右側年輕人皺著眉頭一臉認真的模樣,將野禽串成一串。再往前有位婦女正在處理大型禽類如火雞。畫面中間齜牙咧嘴的貓和狗為了禽鳥內臟爭奪叫囂。
光是看著畫面,彷彿周圍便籠罩了許多不同聲響和氣味。
正當整個廚房忙得簡直要炸開鍋時,左前方還有個孩子非常自得其樂,坐在大漏勺上吹氣球玩,喔不,其實是動物膀胱→比較有可能是豬膀胱。你知道的,那個年代又不能把屁孩丟給3C產品,總是要有一個讓他很忙碌又沒有危險性的玩具消磨時間,免得在大人們火燒屁股時還來亂,於是,較少被食用的膀胱便被廢物利用成為玩具。
注意看小孩鼓起的雙頰,這種特殊的表現手法應該是受到達文西研究臉部表情與人體肌肉的結果所影響。
======================
這類廚房畫敘述的料理過程表現出人類控制自然,並改造自然產物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卻須付出相對勞力和時間,而且參加宴會的來賓無法看到盛宴的背後過程如此繁雜。因為貼近現實情況,也更能引起觀者共鳴。
在《廚房》畫裡,光是看充滿人物、動作和物品的畫面,以及生動的表情,就可以感受節慶的歡樂氣氛。而且整個狀況越混亂,就越顯得生氣勃勃,物資更充裕,主人家更富足。
再一周就是農曆春節,許多家庭年節團圓,準備年夜飯時,不就是這般熱鬧喧嘩又開心嗎?
康比的《廚房》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阿嬤家的新年,滿滿的各種年貨、菜餚香氣,大人們交談和小孩喧鬧聲,還有大式小樣的年菜與零嘴,整天忙著吃,嘴巴沒停過。當然,口袋裡還藏著好幾個紅包袋和水果軟糖。
沒想到一幅文藝復興節慶廚房畫就讓人好想家…
#文藝復興 #廚房畫
#拜早年先
#鼠年吉祥團圓如意
#羨慕在台灣過年的大家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