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1日~8月7日是世界母乳周,
今年的世界母乳周強調的是"保護哺乳: 責任共擔"(Protect Breastfeeding: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延續去年~「支持母乳哺育,為了更健康的地球(Support breastfeeding for a healthier planet!)」,母乳哺育比配方奶哺餵更符合永續性及生態性。
因此今年WABA 希望提升母乳哺育的這個目標,認為應該由國家、社區、醫院及職場來共同協助。
以去年2020年的資料顯示,台灣餵母乳比率為46%,高於全球平均值的36%,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則希望全球目標值達到50%,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一起加入協助推動。
所以,從今天到8月7日,每天都會有關母乳的小知識喔~
趕快 @你身邊的孕媽咪,一起關注寶寶的未來"食物"可以健全的供應喔~😁😁
世界衛生組織母乳哺餵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哺餵母乳和COVID疫苗:數據怎麼說?】本文是一位來自科羅拉多州的自由科學記者的報導。
按照臨床試驗規範,之前任何COVID-19疫苗的臨床試驗都不包括孕婦和哺乳期的母親。因此,隨著世界各地開始為符合條件的成年人接種疫苗,許多哺乳期的媽媽對於能不能施打疫苗彷彿被留在黑暗中做決定。
報導中的一位母親把母乳捐給研究人員進行分析。感謝許多媽媽捐贈的母乳,現在,科學家們開始了解COVID-19疫苗對母乳的影響,他們的初步結果應該對全世界一億多哺乳期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只研究了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生產的疫苗的影響。他們並沒有在母乳中檢測到疫苗,同時發現,可以在母乳中檢測到母親在接種疫苗後針對新冠狀病毒SARS-CoV-2產生的抗體。
現在,研究人員想知道這些抗體是否可以為嬰兒提供對COVID-19感染的保護。
疫情初期醫學界就傾向認為,孕婦比未懷孕的同齡人感染COVID-19後更有可能嚴重到需要住院。這可能是因為身體已經在努力工作了—不斷增長的子宮向上推,降低了肺活量,並且免疫系統受到抑制以免傷害嬰兒。即使嬰兒出生後上述因素仍不會完全消失。因此,一些產科醫生認為哺乳期的人也容易感染嚴重的COVID-19。
■疫苗能不能提供保護?
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母胎醫學專家Kathryn Gray和她的同事測試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對131位正在哺乳期、懷孕中或兩者都沒有的人的效果如何。結果發現,哺乳期的媽媽與非哺乳期的人產生了同樣強烈的抗體反應。換句話說:疫苗對哺餵母乳的媽媽同樣有益。
由Gaw和她的團隊發表在medRxiv上的第二項研究也認同此結果。該團隊從 23名哺乳媽媽抽血檢測,發現在施打第二劑疫苗後,對SARS-CoV-2的抗體增加了。
但對於許多父母來說,迫在眉睫的問題是—COVID-19疫苗是否會傷害哺乳期的嬰兒。畢竟,在哺乳期間不推薦使用某些藥物,因為它們會通過母乳傳給嬰兒。例如,不要服用高劑量的阿司匹林;即使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母親也會被警告要監測嬰兒是否有瘀傷和出血的跡象。
有些疫苗也是禁止使用的。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照顧嬰兒的母親不要接種黃熱病疫苗,這種疫苗是一種活的、減毒的病毒形式,以防將病毒感染傳給嬰兒。所以,一些藥劑師和疫苗管理人員一直告訴哺乳母親在接種疫苗後要丟棄母乳。
紐約羅徹斯特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免疫學家 Kirsi Jarvinen-Seppo說“這是對疫苗錯誤的理解”。
與黃熱病疫苗不同,COVID-19 疫苗不存在引發活動性感染的風險。此外,COVID-19疫苗極不可能進入母乳。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中使用的脆弱的mRNA很快就會被分解,所以它絕對不會離開進入的細胞—更不用說進入血液,然後進入乳房。事實上,研究人員不認為任何目前使用的疫苗會進到母乳中。
基於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親在接種疫苗後繼續哺餵母乳。此外,CDC 和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在兩國批准首批疫苗後不久發表聲明。他們指出,從現有數據中沒有發現安全問題,因此哺乳期的人可以選擇接種疫苗。
但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雷迪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Christina Chambers認為:“推薦繼續哺乳還是一個兩難選擇。”因此,Gaw和她的同事進行了一項小型研究確認安全性。她的團隊在六名參與者接受輝瑞-BioNTech或Moderna 疫苗後兩天內檢測母乳樣本,都沒有發現mRNA的踪跡。該小組現在正在為疫苗的不同成分搜索大量牛奶樣本,並擴大他們的研究範圍以包括美國所有可用的 COVID-19 疫苗。
■液態黃金
科學家們渴望接種疫苗後在母乳中看到COVID-19抗體。
研究人員很早就知道,新生嬰兒不能有效地產生針對有害細菌和病毒的抗體;這種保護力可能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為了在早期提供幫助,母乳中的抗體能夠避免潛在威脅。
奧斯陸大學的Hedvig Nordeng專門研究懷孕和哺乳期間的藥物使用和安全性,他說:“它是由母親和大自然專門設計的,旨在為孩子提供第一種疫苗。” “不僅僅是營養,母乳是藥。”
在母親體內,稱為B淋巴細胞(或B細胞)的免疫細胞不斷產生抗體。然後,一旦泌乳開始,乳腺就會發出化學信號,將這些B細胞吸引到乳房—在那裡它們停在腺體中,但與藥物、咖啡和酒精飲料中的分子不同,它們很小,可以自行進入母乳(儘管是稀釋的濃度)。抗體相反,乳管表面的受體會抓住抗體並將它們包裝起來在充滿液體的保護性囊泡中,使它們能夠安全地通過輸乳管細胞並進入另一側的乳汁。
但是,當抗體到達嬰兒身上會發生什麼?母乳中的抗體不會進入嬰兒的血液,但在被消化之前會覆蓋口腔、喉嚨和腸道。儘管如此,這些抗體似乎提供了保護。可能是它們在身體入口處工作,在感染生根之前抵禦感染。
並非所有嬰兒都是能餵哺母乳,但研究發現,與餵哺母乳時間較短或根本不餵母乳的嬰兒相比,在前六個月餵哺純母乳的嬰兒發生中耳感染的機率要低得多。接種流感疫苗(因此藉由母乳將這些保護性抗體傳遞給嬰兒)的哺乳期母親為太小而無法接種疫苗的嬰兒提供了保護。
接種疫苗的母親透過母乳能提供小小嬰兒保護,特別令人興奮。因為嬰兒目前無法接種任何可用的疫苗(輝瑞-BioNTech和Moderna都已開始在6個月大的兒童中進行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
■奶之謎
現在最大的未知數之一是嬰兒能從母乳中獲得多少保護。首先,科學家們不確定這些母乳中的抗體是否真的有功能—如果小嬰兒接觸到COVID-19的病毒,抗體能殺死它嗎?早期的研究結果似乎是有希望的。去年,荷蘭的一個團隊從先前感染過SARS-CoV-2的人的母乳中收集了抗體,發現這些樣本可以在實驗室中和病毒。以色列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在母乳中因為接種BNT162b2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可以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研究的作者預測,這些抗體應該可以保護嬰兒。
但這只有在抗體持續存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科學家們還不知道接種疫苗的人會繼續產生COVID-19抗體多長時間;一項針對33人的研究證實,在成年人接種 Moderna 疫苗後抗體至少可持續6個月。因此,只要嬰兒繼續哺乳,他們就會繼續從母親那裡得到一些保護—儘管母乳中的抗體濃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所以,不斷補充是關鍵。科學家認為,母乳中的抗體會在幾小時到幾天后在嬰兒的腸道中被消化。這意味著一旦停止哺餵母乳,他們的部分免疫力可能會消失。
但即使對哺餵純母乳的嬰兒,臨床醫生也提醒母親在有訪客時繼續遵循公共衛生策略。“任何與嬰兒密切接觸的人都應該接種疫苗並戴上口罩”...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676/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 Nature - 2021-06-23
COVID vaccines and breastfeeding: what the data say
■ Author:Shannon Hall
■ Link: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680-x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7/22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世界衛生組織母乳哺餵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週開始大量施打疫苗後,幾起疑似施打疫苗後死亡的報導,也導致老年接種出現緩打潮;除此之外,昨天雲林還傳出一名媽媽打完 AZ 疫苗後哺餵年僅 2 個月大的女兒喝完母乳,凌晨卻發現女兒失去生命跡象,送醫不治。
作為一位媽媽,同時家裡的長輩也剛接種完疫苗,這幾天看到這些新聞,我也同樣感到難過與憂心。
然而,作為一位政治工作者,理性傳遞經實證的訊息、基於正確的推論進行公眾討論,我想,才能夠真正讓大家認識疫情,也讓社會停止過多的恐慌。
針對雲林一案,昨日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的數名醫師發表了一則聲明(https://reurl.cc/Lb4od7),當中提到,「接種 AZ 疫苗最多的英國,並沒有看到哺乳期婦女接種後導致嬰兒死亡的報導」、「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會、世界衛生組織,都建議哺乳母親接種 AZ」,並且也強調,「任何嬰兒的猝死,都應該要詳細調查原因」。
對於此案,法醫在相驗時有提到可能是嗆奶窒息致死,而多位小兒科醫師和法醫,也向媒體表示,「AZ疫苗是腺病毒載體,完全沒有病毒成分在,更不可能透過餵母乳傳給小孩」、「嘴角有滲血的奶泡,不排除是溢奶造成窒息」。
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全釐清死因,但我也贊成學會聲明中所說的,「在鑑定結果未明之前,媒體的渲染報導引發民眾恐慌,讓哺乳媽媽和寶寶承受不必要的驚慌」。
事實上,日前多起老年人接種疫苗後死亡的案例,也是如此。
自從大量施打以來,媒體報導全台疑似疫苗施打後死亡者已超過百位,然而,根據目前有進行司法化驗解剖的個案來看,死因大多為心血管疾病導致。
也就是說,至今仍沒有一起案例,是證實與疫苗施打後有直接關係。
從相關報導出來後,包含指揮中心在內的眾多專家也指出,接種後死亡的個案比例,仍應與「背景值」相互比較後,才能看出關聯性,單就死亡率的比較來看,目前仍無法看出得以佐證的數字波動。
然而,接種疫苗當然有風險,除非經過司法相驗結果驗證,否則我們也無法確認這兩種案例的死因,完全與疫苗無關;因此我也呼籲指揮中心,應持續向民眾公開說明,並且進行專業研究探討,但最重要的是,防疫應該要讓科學證據說話,經過實證的資訊,才能停止不必要的流言與恐慌。
面對這波疫情,全球的科學家仍在探尋更多可能性,然而截至目前為止的實證研究顯示,接種疫苗確實是切斷傳染鏈、抑制重症最有效的方式。而疫苗的覆蓋率也會成為未來日常生活和國境解封的重要條件。
從防疫的角度來看,全民盡快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然而疫苗接種的風險,仍需要尊重每個人自主意識的抉擇,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抉擇應該是奠基在正確、經過實證的資訊上。
無論是孕婦或是長者,打不打疫苗或許是個不太容易的決定,尤其是在看過相關的新聞報導,可能也產生了更多害怕與疑慮。
我能理解這些擔心,不過,我也希望大家仍應尋求專業意見的建議,讓醫生來評估自己身體的狀況究竟適不適合接種,再來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