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著鏡子梳理眉毛的時候,突然被廁格內傳出的一聲慘叫嚇呆了。
是一星期前的事,但那聲慘叫實在無法忘記。
「Everything alright?」我隔著門問。
「咔」一聲,門慢慢打開,是我 team 的一位同事。
「嚇親你,」同事頹喪地走出來,「唔好意思。」
明白的,這陣子,很多同事都被恆大搞瘋了。
其實個世界就係咁現實,而這個所謂金融世界,比現實更現實是常識——好景的時候稱兄道弟,冧市的時候各自閉翳。地踎啲講句,出得嚟行,唔通唔使還。
意思是,好景的時候自然心紅,一心紅就進取,客戶用一蚊買兩蚊債券,屌,基本嘢。
好喇,冧市喇,作為一家穩健的金融機構,就梗係先自保,借畀你嗰一蚊,唔該還咗先。
本身這個有借有還的遊戲是十分公道的,但為什麼同事會發癲?因為,叫唔叫個客還,銀行是有 sole discretion 的,亦即係話,我哋可以叫個客還,亦都可以叫個客唔還住。
「Susanne 真係 on9,」這位兩日冇剃鬚的同事完全不介意大聲地公告天下,「黃生淨係隻艇都成億,係成億 full pay 呀,佢點會 default 呀,唔好癲啦。」
我叫佢冷靜啲,似乎令佢更加唔冷靜——「Susanne 話要 call 佢 margin,真係好撚短視,要我而家叫佢還,佢實還㗎,還完之後咪即刻 cut account 囉,係咪要咁吖?」
開口埋口的 Susanne 是 risk management 那邊的同事。
「晦氣嘅嘢,你同我講冇所謂,對住 Susanne,盡量低聲下氣好嗎?」
「低聲下氣?我對住個客已經成隻狗咁,對住條八婆又做多次狗?」
「你客氣,Susanne 都仲有斗零咁多機會隻眼開隻眼閉;你開拖,佢一句 no 就係 no。」
聽我這樣說,同事終於冷靜了一點,但目光仍然盛著恨意。就在這時候,我給了他一個匪夷所思的建議:「你有冇 airpods?」
「有,why?」
「你而家入番去廁格,去 YouTube 睇一個 MV,歌名叫做《小諧星》。一路睇,一路聽,一路聽,一路留意歌詞。」
是難以置信的,但這首歌真是萬靈的仙丹。
香港的娛樂事業可以靠一隊叫 Mirror 的年輕人起死回生,本來真是半信半疑,直到非常後知後覺地聽了這首《小諧星》。
慚愧承認,之前真係一首 Mirror 都未聽過,唔係唔想聽,係到咗某個年紀,總是有一股惰性拖延著那份接受新事物的勇氣。
然後一係唔聽,一聽即刻癲咗。那個 MV 的四百萬個 views 當中,我應該貢獻了最少一百個。
起初當然是被周秀娜小姐 draw 入去,她那個被 Edan 飲晒杯奶茶的扁嘴表情,喂大佬,真係溶掉了所有中佬的心。
睇吓聽吓,原來這是一首無名小子單戀女神的歌——女神已經有男朋友,而且還要是事業有成的有錢人,典型一個雞蛋挑戰高牆的故事。
愛情裏的廢青與富豪又好,工作上的 front line 與 risk management 也罷,很多時就是無力與大力的對決。
有時候,當你知道力不如人的時候,唯有像黃偉文寫的詞一樣:「跟他怎可能拼,只好專心做諧星;將單戀劇情,改寫出喜劇場景;用我痛苦表情,換你那好心情,留底這半條命。」
對,最緊要留底自己條命。
做人遇到的任何挑戰,不要看成是單一的難關;三盤兩勝冇把握就五盤三勝,放長雙眼,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勝算。
回到自己座位,我問同事有沒有聽到那首歌。「有,多謝你 Marcus,我一定會好好同 Susanne 講。」
故事的結局怎樣?最後 Susanne 還是要同事 call 個客 margin,然後那個客真的一怒之下 cut 了 account。
但。
今天在文華酒店吃完午飯,我才親眼看到這個故事的反高潮。
面前的畫面:Susanne 很陶醉地拖著同事的手,在酒店的櫃臺 check out 房間。
我非常好奇,於是 text 佢:
Hey… I saw you and Susanne at MO…
佢個回應。
霸氣到一個點:
She made me a slave in the office. I made her a slave in the room.
人生,fair enough。
留底半條命,你總會找到,把對手就地正法的機會。
同時也有5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Sam Lin Musi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數位線上聽】 ► https://samlin.lnk.to/NeverTooLateFA 來追蹤我!COME FOLLOW M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amlinmusic/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
世界上最長的歌名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he Sound Of Silence ◎Simon & Garfunkel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嗨囉,黑暗吾友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我又來到你眼前與你交談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因著一種幻覺正悄悄向我爬來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趁我深眠留下種子遍地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爾後深植於我腦海之中
Still remains
不斷纏繞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
伴隨寂靜之聲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ed alone
無盡的夢裡我隻身行走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stone
於狹窄的鵝卵石之街
'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
在路燈的光暈之下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
我豎起衣領抵禦寒氣與溼氣
When my eyes were stabb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that split the night
當一束劃破夜空的霓虹刺穿我的眼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觸摸著寂靜深處的聲音
And in the naked light, I saw
在奪目得近乎赤裸的光中,我看見
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
成千上萬的人,或許更多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人們交談卻未發聲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聽見一切卻不聞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人們寫下那些歌,卻未曾共享歌聲
And no one dared
終於無人再膽敢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打擾寂靜之聲
"Fools", said I, "You do not know
「蠢人」,我說,「你不知道的是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寂靜正如癌症蔓延滋長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仔細聽我的言語讓我教導你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you"
抓住我手臂讓我拯救你」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raindrops fell
但我的話語,正寂靜如雨滴墜落
And echoed
並且敲起回音
In the wells of silence
於寂靜之井中
And the people bowed and prayed
於是人們鞠躬、祈禱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
向著他們創造的霓虹之神
And the sign flashed out its warning
警告的燈在其中閃熾
In the words that it was forming
組織所有文字
And the sign said,
靜謐訴說: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s are written on the subway walls
「先知的話語已被篆刻於地鐵牆上
And tenement halls"
與屋宇大廳裡
And whispered in the sound of silence
並低語於寂靜之聲中」
-
◎作者簡介
Simon & Garfunkel是著名美國民謠搖滾音樂二重唱組合,是六十年代最流行的樂團之一,被視為該年代社會變革的反文化偶像。其成名曲多不勝數,如〈The Sound of Silence〉、〈Scarborough Fair〉、〈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等皆為家喻戶曉的名曲。
-
◎小編淵智賞析
〈The Sound of Silence〉是Simon & Garfunkel1964年的首張錄音室專輯《Wednesday Morning, 3 A.M.》中的一首歌。推出後卻售量慘淡,也導致兩人散夥。到了1965年春天,該歌曲開始在電台上播放,卻意外獲得播放量的增長,也使製作人決定重新將此歌進行混音並發行,〈The Sound of Silence〉因此爆紅,也使Simon & Garfunkel重組,並以該歌名作為第二張專輯的名字。
介紹完歌曲背景後,讓我們來開始看這首歌。從其中的詞彙選用,如「黑暗darkness」、「鵝卵石之街streets of cobblestone」、「霓虹neon」,我們不難感知到歌曲的場景錯落於彷彿十九世紀的倫敦,因為霧氣蔓延而顯得似乎無盡的街。歌曲開始於一種精神狀態的模擬「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因著一種幻覺正悄悄向我爬來/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趁我深眠留下種子遍地」,此一幻覺的襲來承襲前面的「darkness黑暗」,我們可以意識到不管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為何,對敘事者而言,他已經陷於一種昏昧、幻覺蔓生的精神狀態。當我們感知到了此一型態之後,這段便以「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伴隨寂靜之聲」作收,這是這首歌第一次出現「矛盾」的語境——究竟寂靜深處為何會有聲音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來到了下一段,與第一段的精神狀態不同,第二段的描述卻絲毫未帶有個人的意識,而是從外界種種來進行投射——敘事者在無盡的街上行走,為了抵禦濕氣與寒氣而將領袖立起,而即使如此,卻依然有些事物是能穿過領袖直接侵襲的,那就是霓虹。我們不難感知到這裡的「霓虹」似乎帶有著文明、發展的想像,當這種感覺卻依然停留在模糊的型態,卻又回到了第一段那樣類似的語句作結:「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觸摸著寂靜深處的聲音」。然而有了第一段的內在精神型態、第二段的外在世界描摹,我們便似乎開始感受得到究竟何謂「sound of silence」。
接著,來到了第三段,承接上段的光,敘事者的意識開始與外界結合,而使得他看見了幻覺「And in the naked light, I saw在奪目得近乎赤裸的光中,我看見/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成千上萬的人,或許更多」,這樣的幻象似乎替sound of silence作出了一種情境式的衍釋——到了此時,sound of silence的具體特徵也終於浮現:「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人們交談卻未發聲/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聽見一切卻不聞/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人們寫下那些歌,卻未曾共享歌聲」。交談卻未出聲,聽見一切卻聽而不聞,擁有歌曲卻未共享歌聲,這是一種冷漠的姿態,在二重唱所生存的當代,這種冷漠、文明以及歌曲所想抵抗的意識形態正好重疊在此刻。因此,在下一段,他們也終於第一次對此冷漠做出了痛心的批判:
"Fools", said I, "You do not know
「蠢人」,我說,「你不知道的是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寂靜正如癌症蔓延滋長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仔細聽我的言語讓我教導你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you"
抓住我手臂讓我拯救你」
然而,最淒涼的是,這樣的痛心疾首,卻依舊被冷漠所吞噬:「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raindrops fell但我的話語,正寂靜如雨滴墜落/And echoed
並且敲起回音/In the wells of silence於寂靜之井中」,此時,這一種「silence寂靜」也終於清楚地被我們所認知到。這是一種先知的嘆息,生存在知道一切正往著崩毀命運的當代,想要大聲疾呼卻始終徒勞無功,這或許是二重唱在他們唱著這些歌曲的當代,最無可奈何的命運吧。
因此,到了最後,他們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人們向著人工的神「neon god霓虹之神」祈禱,並留下最後的遺言。
--
美編:浩瑋
圖源:浩瑋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當代詞選#西洋詞選#寂靜之聲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20210917.html
世界上最長的歌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9.19更新】
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在《萍聚》原作者~作曲的嚕啦啦11期傅傳傑先生以及作詞的嚕啦啦11期戴榮旭先生的遺孀李玲玲女士出面說明之後,來訊表示對他們很抱歉,並對自己之前信中所言作出以下的解釋:
1985年,知識報出的題目是真的,那時候我才六年級,就把萍聚的歌詞填上去拿獎,結果,誤會就此產生。
那時候全校的同學都以為是我寫的歌,誤會鬧得更大。於是我就當成是我寫的,一個小學生的心態。
直到初中,萍聚這首歌在全世界流行起來,第二個誤會又產生了,我就以為我寫的歌給歌手唱出來了。
誤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我遇到有人跟我說,萍聚在很久以前,已經有人在唱。我就覺得奇怪,為什麼時間不吻合的,但那時,網絡資訊還不發達,我的疑問一直無法解答。
後來,馬來西亞又有傳言說萍聚寫詞人來自吉隆坡尊龍獨中,我的誤會又給放大了,是不是在找我?
網上搜索,萍聚歌詞的原創是個謎,也有人在blog留言尋找嚕啦啦。誤會又來了,我人生哪裡可以得到安靜!
所以我在信裡面提到的事情,一直得不到答案,直到看到你們的貼文,我才確定了錯誤點發生在哪裡,就是小學時候的我所犯的錯誤。
人生的記憶是不能騙人的,假如我在中學時期就確定,歌詞是有主人的,我就沒有今天的誤會和錯誤。
【2021.9.17更新】
嚕啦啦23期王慕榕來函表示,他已與11期傅傳傑學長聯繫上,也告知目前討論的情況。傳傳傑先生確認《萍聚》是由他譜曲,並由同為11期的戴榮旭先生填詞,兩人共同創作完成。
萍水相逢,
有緣相聚!
就是「萍聚」歌名的緣由
【2021.9.17更新】
救國團團康活動歌本上記載的《萍聚》作者戴榮旭的遺孀李玲玲女士來函如下:
張先生您好
我是嚕啦啦十一期戴榮旭的太太
看到這麼多人在談論「萍聚」
實在覺得遺憾
我先生戴榮旭
在民國91年已經過世
所以也無從查證
想請您再詢問曲譜上
寫的作曲人傅傳傑先生
看他是否還記得
當年一同創作萍聚這首歌曲的
戴榮旭?
我很確定的是
民國63-66年左右
在榮旭讀五專時期
他的確時常在救國團服務帶隊
戴榮旭帶過許多霧社先鋒團的
各校年輕朋友
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他
他生前也告訴過我
他曾寫了《萍聚》這首歌
但是當時沒有智慧財產權等法規
隨著他的逝世
我想也就無法
再做什麼說明或澄清了
謝謝大家的熱情及支持
我相信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說已經足夠
感恩
【2021.9.15更新】
謝謝提供相關資訊的網友們,我特地將有關《萍聚》作者的資料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早在1970年代救國團活動的團康歌本裡就已出現《萍聚》這首歌,上面記載的作者為嚕啦啦11期戴榮旭。
而在YouTube 有一個上傳於2017年4月底,由嚕啦啦13期之敏和11期傳傑合唱《萍聚》的影片(https://youtu.be/j-4ThaLm0NU),上面記載《萍聚》的作者是嚕啦啦11期的戴榮旭(作詞)和傅傳傑(作曲)。
不過在2009年有新聞媒體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聲稱自己才是《萍聚》的作曲者,創作時間為1967年,而作詞者則是當時的兩位救國團輔導員。(新聞連結:https://news.tvbs.com.tw/life/119642)
另外,已故歌手江明學曾於2017年在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uHS7tjCQTsw)留言處回覆網友詢問他是否為萍聚的作者時提到:
萍聚的詞曲作者是嚕啦啦,嚕啦啦是一個筆名,這首歌四十年前開始在台灣的團康活動傳唱,至今都還沒找到真正原作者!網路上流傳著各種傳說⋯⋯,我印象中曾經三位人士出來表示自己是原作者,但是因為說法都不夠令大眾及版權團體信服,也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結果全不了了之。因為當年使用過的正版唱片公司,都有提存了一筆詞曲費用在銀行的專戶,多年下來已累積了一筆不小的數字,所以一定要有人、事、物的確定證據,才能領走這筆錢!
如果您也有關於《萍聚》作者的資訊,歡迎您留言或私訊告訴我,謝謝。
——————
今晚我要跟大家分享來自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他才是華語歌曲《萍聚》的詞曲作者,以下是他的來信全文:
張哲生大哥你好,
小弟陸君奕今年48歲,來自馬來西亞怡保,有一件事情埋藏在我身上已經 36年,一點也不虛假,是我人生經歷過的事情。
1985年,當時我小學六年級,因為學校販賣的報紙(名字叫《知識報》)上頭的一個填歌詞遊戲環節,讓我寫成了一首歌的歌詞,後來有人把它取名《隨緣聚首》,也有人把它取名《萍聚》。
我不曉得為什麼網上把《萍聚》說是1967年創作的歌呢?
(編按:根據2009年1月27日的TVBS新聞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表示自己是《萍聚》的作曲人,他說,1967年夏天,他就讀師大二年級,在偶然機會下,接受兩名救國團輔導員委託,為他們寫的《萍聚》歌詞譜曲,當時師大音樂系風氣保守,禁止學生私自參加校外比賽和活動,所以他才沒在創作上留名。)
以下是我當年寫《萍聚》這首歌的來龍去脈,記憶猶新。
1985年,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六年級學生,萬里望萬華二校小學有販賣華文報《知識報》,我是它的忠實讀者;報章第二頁印著有獎遊戲環節題目,題目通常都很簡單,學生只要填對答案,再填寫學校名稱、姓名、班級,然後寄到報館,相隔幾期後,幸運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收到禮物。
就是這一年,春節過了,月考也過了,所以學生們在班上有許多悠閒的時間,這一期《知識報》的有獎遊戲題目顯然不簡單,題目是讓學生們嘗試寫歌詞的機會!
只有一個空白的四方格留在題目下面,方格上面有一段已經寫好詞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四方格下面用比較小的字寫著參賽條規:
(1) 歌詞需要 50/60 個字(已經想不起是50還是60)
(2) 參賽者必須把所有草稿紙都一起跟寫好的歌詞寄去參賽
(那時候我還小,不懂原因,現在懂了,為了確保歌詞是真的本人寫的,我還記得曾經從垃圾桶撿回草稿紙再弄乾淨。)
我起初看過題目後,沒有頭緒,還未想到什麼,不把它當成一回事,直到有一天放學,我在禮堂等父母來接我回家。
放學時段,學校鼓笛隊時常在禮堂旁邊訓練,這天我聽到他們剛開始訓練時有一段交響曲,只有鼓聲響,其它樂器沒有,很自然地,我就念出一句詞語:「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也同時候聯想起《知識報》的題目:「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這時候發現兩句好像有押韻,於是興趣來了,我認真聽著交響曲,再念了一遍這兩句,欸!非常押韻 !
我有了新玩意,寫歌詞,對,有興趣寫歌詞!! 我得想個辦法怎樣才能想到第三句,我數學分數名列前茅,第一句和第二句同樣有九個字,我決定利用 9x9 的表格來想歌詞。
回到家裡,用畫圖用的大白紙,畫成很多橫線和直線,每一行9個格,後來我改用學校的練習簿,學生們都稱呼它為大方格簿。
寫歌詞的方法找到了,就是好像上華文科一樣造句,只不過造句每一行都必須9個字。
第二天,在學校科室裡,我很快就想到第三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可惜這一句不能夠連接我之前的詞語,不押韻,但是我把它保留下來,繼續想第三句歌詞。
有一次開週會,看到兩位女學生互相責罵對方,聲音惹來老師前來看個究竟,經過老師的教導,女生們都互相承諾,說以後不敢再犯錯。
我人在附近望著,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心裡有點靈感,想到一些詞彙,他們互相承諾,又彼此約束;我默默地想一想怎樣用上述的詞彙造個9個字的句子,於是想到啦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一下子,想到兩句歌詞,押韻嗎?心裡想一想跟之前的有一點押韻,然後在心中暗念了一遍: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我覺得押韻也很滿意!
學校的環境清幽,當我回到科室後,只能再暗中從心裡用唱歌的形式唱一遍,我覺得歌的韻律跑出來,歌詞也同時帶出涵義。
對,我真的很滿意歌詞寫到現在的情況。再說,我對寫歌詞的興趣也大大提升!很好玩呢!
在學校嘴巴閉了那麼久,放學回到家裡,終於可以放大聲唱出這些歌詞。我擔心用詞不當,我問爺爺「彼此」是什麼意思,爺爺解釋說:「你我、雙方,或者敵對」,同時我也學會一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想歌詞到現在,4乘9,只有36個字,還得繼續想⋯⋯
一天又一天過去,想不出什麼,沒靈感,怎麼辦 ?
另外,我們陸家的家教很嚴,第一個家規就是不能碰毒品,誰沾染毒品就馬上被踢出陸家,所以爸爸和爺爺都常灌輸思維,做人要知足常樂。
我爺爺是寫詩人,讀春秋書籍,萬里望升旗山,山水觀音亭的詩詞是我爺爺遺留下來的,他的筆名是浩然,原名陸其廣。事實上,歌名「萍聚」是我爺爺取的名字,這還有一段故事可以講,不過以後再說吧!
那時候,我家經營萬里望有名氣的醬油廠,家中環境還算不錯,有錄影機、唱機,錄影帶和卡帶都有很多,那時候流行的歌手有台灣的林淑容Anna、香港的譚詠麟Alan。
受到 Anna 這個英文名字的啓發,我取了 LULALA 作為筆名,主要是因為我性格內向,怕別人嘲笑,所以不敢用真實名字,而用 LULALA 來代替。
然後,我到房間放卡帶的地方參考看看有什麼詞語可以用得上。 就看到一個字「擁」。這時候,我想起第二天想到的那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於是,造句靈感來了:「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我發現將這兩句歌詞合併,不就是代表知足常樂的意思嗎?
好的,重新排列歌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在我想歌詞及韻律的時候,發現「相聚過」和 「擁有過」是可以互換位置來唱的 !但是最後我總覺得,人還是要相聚過,才能夠擁有。
歌詞想到這裡,因為作詞的興趣濃厚,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也不怕羞恥,朗朗上口地把歌詞唱一遍,所以那時,學校有許多老師都知道我曾經寫過一首歌。記得有一次,一位女老師到班上教科(現在已經想不起老師名字),我非常大膽地跟老師說,我有一件事情要做,要不然我會後悔一輩子!老師脾氣真好,不但沒有責怪我,還讓我完成這事情,就是寫完歌詞,老師只是溫柔地提醒我,下一個月考快要到,要快點專心讀書。
這時候的歌詞已有7乘9,共63個字,可以想結尾的歌詞了!畢竟再不專心聽課,老師肯定會責罵我。
我的座位在科室最前排,偏向窗口,萬華小學當時只有一排科室有兩層樓,我的科室在樓上。學校地理位置在萬里望小鎮的正中央,所有本地人辦喪事的出殯隊伍都必須經過小學的大路,小學生都很怕聽到出殯隊伍的敲鑼打鼓聲。
我感慨地想到一句連我自己都會流出眼淚的詞語:「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前前後後,我用了21天寫成歌詞,然後將成品連同草稿紙寄去參賽,大概一個月後,成績出來,我拿了冠軍,學校也把那張《知識報》張貼在學校禮堂。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
【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這首歌詞很單純地是一個小學六年級,身材略胖的男生的作品;
它只不過是《知識報》遊戲環節的一部分,是無心插柳之作。
得獎後,馬上有來自台灣的人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明學,是他教我江字怎樣念,他說跟將來的將同音。
他是第一個要求把歌詞拿去唱的人,我猜《隨緣聚首》這個最初的歌名應該就是他取的吧!他還要求把歌詞裡「的」這個字唱得不一樣,各位可以聽聽他唱的版本。
另外,當時還有人站在我旁邊,要我把歌詞認真唱一遍,他就抄下音符,假如可以聯絡到作曲人孫正明,或許能得到解答。
我那時候還跟他們說,回去台灣找個姓李的人,為他取我的名字當藝名,他一定會把這首歌給唱紅;後來上華唱片為李華苓取個藝名叫李翊君,「翊君」二字恰好是我的名字「君奕」倒過來念。
音符抄完後,他還問我,這首歌你是想單人唱或者是雙人唱,我想一想就問:「可不可以男女合唱?女聲清脆,女先唱,男聲粗壯,跟隨在後,就這樣一前一後,我覺得比較好聽。」我還強調一定要用小鼓作為主要樂曲。
而後來李翊君唱的版本,就和我認真唱的這個版本的音調一模一樣!
所以除了江明學以外,我非常肯定娛樂圈一定有人知道誰是 LULALA,他們肯定有來過我現在住的地方~怡保萬里望。
翌年,1986年,快要上中學,我複印一份寫著我名字和學校名稱的《知識報》放進一個白色信封,信封上我寫上三道題 :
1、萍聚是什麼?
2、萍聚有多少個字?
3、萍聚是誰取的名字?
再托付給爺爺保管,還跟爺爺說等我長大以後交還給我,好讓我留給我的兒孫看。
還有一件事情,我除了把歌詞寄去《知識報》參賽,也另外寄了一份我親手寫的歌詞在白紙上,再寫上我的筆名LULALA,寄去香港 TVB,我還在信封後面留下回郵地址。
1986年,某一天,我家人租錄影帶回家看,是歌唱綜藝節目,鄭裕玲主持,節目的後段,她把我寄過去的歌詞念了一遍,用廣東話說了一句:「你以為香港沒人才,膽敢把歌詞寄來 TVB。」她也提到這封信是來自南洋的。
小學和中學,相比之下真是天淵之別,中文是小學主流教學語言,也是我的強項,中學全部馬來文,是我的最弱,預備班,我迎頭趕上,把馬來文搞好,但是我逐漸把托付爺爺保管的「萍聚」文件遺忘掉。
中學時期初中一,1987年,某一個星期六,我走路經過圖書館,遠處操場傳來收音機聲音,仔細聽,很開心,是我親手寫的歌,跟隨聲音方向走過去看個究竟,收音機裡卡帶還在轉動,旁邊擺放著一個青色封面卡帶盒,後面寫著萍聚,作詞作曲人:嚕啦啦。興奮的心情參雜著後悔的感覺,後悔當初沒有用我自己的本名。
中學時期,我有跟其他同學提起《萍聚》的歌詞是我寫的,但是沒人相信。
事與願違,相隔36年,現在已經是2021年,我的爺爺、爸爸都已不在人世,而且托付保管的確鑿文件已經不復存在,我非常失望,感到非常低落。
人總要面對現實,也想了很久,下一步應該怎樣應對,好的,那就拿起勇氣,把這件事公諸於世。再說,我患有糖尿病30年,現在也正值全球大流行 COVID-19,這病毒對於三高人士有很大的威脅,馬來西亞疫情非常嚴峻,每天超過萬宗確診,我萬一遇到什麼壞情況,這件事情就永遠埋在地下,沒人知曉,值得嗎?
我僥倖寫出那麼令人感觸的歌詞,但其實我的性格時常都保持開朗,且因為家教嚴格,我自認為人正直,但遺憾的是,我的人生總是被《萍聚》困擾著,不但沒人相信我是原作詞人,而且,我曾經從兩位人士的口中得到一些不符合時間邏輯的消息。
第一個人是我的表嫂,她是台灣人,1993、1994年間,表哥表嫂還未結婚,表哥時常往來馬來西亞和台灣兩地,也有把我寫萍聚的事告訴表嫂,她回去台灣問她的長輩,得到的回應是長輩們早已唱過這首歌。
第二個人是我的老同學,他告訴我說2014、2015年時,他去台灣旅行,導遊的車上播放著萍聚歌曲,比我同學大4歲的導遊講,他小學時期也是唱這首歌。
我本人真想搞清楚,1985年的時候,《知識報》從哪裡得到消息,把它作為該報的有獎遊戲題目讓小學生作答 ? 台灣民眾早期曾經唱過的萍聚歌詞又是哪一個版本?
我有從網絡找到信息寫著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於1967年拿到兩位女生交給他的萍聚塗鴉歌詞紙張,又是那一個版本 ?
我很確定李翊君唱的版本是我寫的歌詞,也是我想歌詞時候的旋律,音韻,歌曲長度 3分18秒也是我唱過很多次,估算出的時間。
1993年,我讀學院校時期,有一位理髮店老闆娘跟我說「嚕啦啦」這個名稱在台灣已經有團體把它佔為己有,是一個愛國團體,她還說那在台灣等於是對抗中國的共產黨!也是這個原因,我媽媽吩咐我以後絕對不能夠再說《萍聚》是我寫的歌。
這世界是怎樣了?一位單純的六年級男生,僅僅是學校《知識報》遊戲作品,居然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到現在!
世界上最長的歌名 在 Sam Lin Music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數位線上聽】
► https://samlin.lnk.to/NeverTooLateFA
來追蹤我!COME FOLLOW M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amlinmusic/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amlinmusic/
TikTok: @samlin528
抖音: @samlin123
Sam Lin 自小在加州長大,長期備受古典樂的薰陶。六年前,他大膽放棄原本安逸的金融業高薪,來到台灣這片熟悉又陌生的「家鄉」,展開了音樂人生的新篇章。從一句話都無法好好表達,到現在能流暢寫出激勵人心的中文歌詞,他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生變動,但他從不後悔,持續堅定向前。
或許正因為長期沐浴在溫暖的加州陽光下, Sam Lin 的詞曲往往散發著強烈的正能量。他希望在這動盪的世界,能夠透過自己的嗓音帶給大家一道驅散所有陰霾的曙光。在「Never too late」中,他跟自己說:「Only you, I went and gave my all.」用告白式的口吻,愛著之前用盡最大努力做出改變的自己,跟過去的自己道謝,並轉身向世界大聲宣告:即使再來一回,他也不會後悔!
卸下百萬觀看人次 YouTuber 的光環, Sam Lin 以歌手身分全新出發。
2021華納音樂最舒心的推薦,Sam Lin
歌名 Song Title: Never Too Late
藝人 Artist: Sam Lin 林仲軒
作詞人 Lyrics: Sam Lin 林仲軒 / Laurence 羅藝恆 / Sean M. Sinclair 宋星凱 / Samuel J Shih 施振傑
作曲人 Composition: Sam Lin 林仲軒 / Laurence 羅藝恆 / Sean M. Sinclair 宋星凱 / Samuel J Shih 施振傑
製作人 Producer: Sean M. Sinclair 宋星凱
編曲人 Arrangement: Sean M. Sinclair 宋星凱
配唱師 Vocal Production: 倪子岡 NESE
和聲編寫 Backing Vocal Arrangement: Laurence 羅藝恆
和聲 Background Vocal: Sam Lin 林仲軒 / Laurence 羅藝恆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 王爺斯禹 Swing Wang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 這家錄音室 Resident Studios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 Sean M. Sinclair 宋星凱
混音工作室 Mixing Studio: 這家錄音室 Resident Studios
母帶後製 Mastering Engineer: Derek Snyder
母帶後製工作室 Mastering Studio: Polygon Mastering
#samlin #samlin林仲軒 #nevertoolate
【Never Too Late】
演唱:Sam Lin 林仲軒
不用挽回
I know someday
I’ll be ok
Something ‘bout me
Off the replay
Found my own way
Never too late
再來一回 我從來沒後悔
Left my home
Didn’t have much to show
Only you
I went and gave my all
Now you’re gone
Left me here on my own
On my own Not alone, yeah
找回來曾經沒有你的勇氣
不喜歡我的態度 我不在意
不要再糾結 又怎麼能白費
All that I made
-
不用挽回
I know someday
I’ll be ok
Something ‘bout me
Off the replay
Found my own way
Never too late
再來一回 我從來沒後悔
當時天黑 沒人安慰
愛的淚水 深有體會
是是非非 No one to blame
傷痛如灰 Just let it wash away
-
有時候寂寞 有時候脆弱
是我想太多 Out of my control
像以前的我 他會怎麼說
I got to know
Don’t need somebody to complete me
This is where I’m supposed to be, yeah
-
不用挽回
I know someday
I’ll be ok
Something ‘bout me
Off the replay
Found my own way
Never too late
再來一回 我從來沒後悔
當時天黑 沒人安慰
愛的淚水 深有體會
是是非非 No one to blame
傷痛如灰 Just let it wash away

世界上最長的歌名 在 sodagreen officia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數位收聽:https://umg.lnk.to/Oaeen_WJQG
魚丁糸首張全新專輯《池堂怪談》
億萬導演程偉豪首部影集《池塘怪談》
史無前例 跨界瘋狂計畫 音樂與戲劇互文的命題
從主題曲〈我就奇怪〉,開啟一場奇幻搖滾音樂冒險之旅
▂▂
////// 魚丁糸首張專輯試聽(視聽)影集:《池塘怪談》//////
09/10 (五) Netflix 一氣呵成版上線
09/09 (四) EP.9+EP.10 完結篇上演
- 8 pm | myVideo:https://pse.is/3krlcy
- 9 pm | 公視+:https://pse.is/3mgn6a
▂▂
////// 魚丁糸首張全新專輯《池堂怪談》//////
7/30開始預購 9/17怪談發行 👉https://umg.lnk.to/Oaeen2021
(預購限定贈品:感謝Follow 糸,超過60頁創刊號《魚丁秘密》Vol. 1)
▂▂
魚丁糸團員們從音樂視角上,找來了《紅衣小女孩》系列、《目擊者》、《緝魂》等賣座大片導演導演程偉豪,來放大《池堂怪談》專輯概念上的完整性。從第一首〈我就奇怪〉開始,到最終章〈終點起點〉,魚丁糸將十首歌曲demo、創作概念,以及曲序編排中蘊藏的起承轉合,邀請程偉豪導演發展為《池塘怪談》劇集,新專輯十首歌歌名改編成十集連續劇集,呼應樂團的真實遭遇,從2020年末開始、與團員攜手完成這個史無前例、戲劇與專輯互文的命題。
在整齣《池塘怪談》戲劇當中,時空回到2004年5月30日蘇打綠發表第一首單曲〈空氣中的視聽與幻覺〉那一天,主角們經歷一次又一次關係的崩塌以及青春的逝去...且慢,該劇不嚴肅也不是導演慣用的恐怖片手法,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青春荒誕劇!偉豪導演以輕鬆詼諧的手法闡述嚴肅的議題,劇裡更佈下許多跨界合作的深度梗。整齣劇集與魚丁糸創作概念、表現手法相呼應,更是《池堂怪談》專輯概念上必要的“衍生閱讀”
〈我就奇怪〉這首歌曲,最初來自某次魚團聚會當中,一段團員口中「我就奇怪、我們全家都奇怪」的肺腑之言?!進而激發出阿龔創作自嘲式的饒舌與節奏,青峰一聽感應此曲不單純,隨即重複式哼唱〈我就奇怪〉副歌並賦予一段揮之不去的「啊啊啊啊啊~」中毒旋律,最後由團員跳入創作大池中共同完成此曲。
戴上蛙鏡仔細端詳製作人陳君豪與魚丁糸共同製作的〈我就奇怪〉,背後六人的集體創作過程,原先從阿龔的Beat爲底的實驗電子風格,結合團員們各自在樂器,旋律,文字上來回丟了許多元素碰撞,不設框架,可能是戲劇感、搖滾風、Hiphop、Neo Soul Bass、民謠,電子合成聲響、怪奇打擊…等,集各類型音樂元素之大成,創作了ㄧ部像是奇幻電影的歌曲。小威跟馨儀以帶點Hiphop感的節奏鋪陳在底下,阿龔各種魔幻合成器或戲劇感的鋼琴穿越其中,阿福跟家凱又適時點綴了搖滾與民謠的氣味,輔以青峰神來一筆地副歌旋律線條、更以收放自如的歌聲把歌曲帶到最高潮,這樣不受限以新邏輯方式來製作以我就奇怪爲主題的歌,不但很能代表魚丁糸的個性,也讓人能感受到團員這幾年閉關各自吸取的音樂養分。
▂▂
➮頻道訂閱:https://reurl.cc/W4eY2Z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aeen.fb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aeen_
➮Weibo:https://weibo.com/sodagreen2010
➮官方網站:https://www.sodagreen.com/
#我就奇怪 #池塘怪談 #魚丁糸首張專輯試聽影集
▂▂
〈我就奇怪〉
我 像冬眠後醒過來
我 腦袋很混亂
我 浮在半空的狀態
(我看你是全身潰爛)
我 拍拍身上的塵蟎
轉身竟看自己迎面走過來
我 眉頭一皺不簡單
這是 什麼怪談
(不喜歡就不要)
我就奇怪 我就奇怪
我就奇怪 我就
我 滾動人生的轉盤
傳說池塘繞三圈會到未來
我 腦袋像被橡皮擦
一擦 哇!超級白!
(不喜歡就不要看!)
我就奇怪 我人生突然
B級戲劇神展開
我就奇怪 這感覺就像
被自己給踹開
我就奇怪 我就奇怪
(我全家都奇怪)
我就奇怪 我就奇怪
不值得我 不值得你
為了這種笨蛋傷心
(別再傷心 趕快過去)
我就奇怪 我就奇怪
我就奇怪 我就奇怪
▂▂
導演 Director:程偉豪 Wei Hao Cheng
剪輯 Editor:李伯恩 Po-En Lee
曲 Composer:謝馨儀 Claire Hsieh / 吳青峰 Qing Feng Wu / 史俊威 Chun Wei Shih / 龔鈺祺 Yu Chi Kung / 劉家凱 Kay Liu
詞 Lyricist:吳青峰 Qing Feng Wu
製作人 Producer:陳君豪 Howe@成績好工作室
編曲 Arrangement:魚丁糸 oaeen / 陳君豪 Howe
所有樂器 All Instruments:魚丁糸 oaeen
合成器 Synthesizer:陳君豪 Howe
薩克斯風 Sax:謝明諺 Minyen Hsieh
長號 Trombone:宋光清 Qinbone Sung
小號 Trumpet:Daniel Deysher
合音編寫 Backing Vocal Arrangement:布蘭地 Brandy Tien / 吳青峰 Qing Feng Wu
合音 Backing Vocal:魚丁糸 oaeen
人聲錄音師 Vocal Recording Engineer:葉育軒 Yu Hsuan Yeh / 單為明 Link Shan / 蔡周翰 Chou Han Tsay
樂器錄音師 Instrument Recording Engineer:單為明 Link Shan
管樂錄音師 Brass Recording Engineer:沈冠霖 SHENB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Lights Up Studio / BB Road Studio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黃文萱 Ziya Huang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Purring Sound Studio
鼓技師 Drum Tech:莊開旭 Cash
錄音助理 Assistant Engineer:于世政 Shih Cheng Yu
製作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沈冠霖 SHENB
發行 Published By: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Universal Music Ltd., Taiwan

世界上最長的歌名 在 相信音樂BinMusic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特別感謝 /
陶晶瑩、徐若瑄、林柏宏、柯有倫、竇智孔、宋芸樺、李佳穎、吳子霏、魏如萱、家家、宇宙人、告五人 與所有參與影片的好朋友們
去年的這個時候
我們帶著心疼和期待
一起唱著2020再出發
一年後的現在
我們知道
或許永遠都有不同的心疼和期待
而最好的陪伴和最大的溫暖
就是有個人在身後告訴我們
「我還在這邊,別怕。」
麋先生 ╳ 任賢齊【別怕 I'm here】
🎶線上聽:https://lnk.to/ImhereImhere
*本片拍攝期間皆遵守防疫相關規定
#別怕
#麋先生MIXER
#任賢齊
-
▍別怕 I'm here
詞:吳聖皓 曲:吳聖皓
當今天的夜晚又變得長了些
當你又試著伸出手去找著怕黑的同類
當太快的世界又沒多留一點點
但總有人會在你的緩慢中抱住時間
嘿記得那句「我還在這邊」
陪你笑陪你哽咽 大膽的許願 再實現
我牽著身邊的你出發
朝著眼前正透出的光 再出發
我告訴身邊的你別怕
我們辛苦換來了明天 一起出發
嘿記得那句「我還在這邊」
陪你笑陪你哽咽 大膽的許願 再實現
我牽著身邊的你出發
朝著眼前正透出的光 再出發
我告訴身邊的你別怕
我們辛苦換來了明天 一起出發
我牽著身邊的你出發
朝著眼前正透出的光 再出發
我告訴身邊的你別怕
我們辛苦換來了明天 一起出發
我告訴身邊的你別怕
我們辛苦換來了明天 一起出發
-
/ 音樂製作 /
製作人 Music Producer:麋先生 MIXER
詞曲 Lyricist & Composer:吳聖皓
編曲 Arranger:麋先生 MIXER
主唱 Vocal:吳聖皓、任賢齊
和聲 Backing Vocal:可樂
吉他 Guitar:余柏羲、林喆安
貝斯 Bass:張以諾
鼓 Drum:盧逸凡
鼓技師 Drum Technician:余璨宇
鋼琴 Piano:小卞
錄音製作 Recording/Editing:黃君富
混音 Mixing:康小白
母帶製作 Mastering:陳陸泰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Sherry、慈慈、蘑菇、李包
/ 影像製作 /
導演 Director:李柏儒
製片 Producer:劉韶恩
製片組 Production Team:莊惟凱、杜宗撼、鄒逸真
攝影師 D.O.P:曾崴榆
攝大助 1st A.C:林永森
攝影助理 2nd A.C:林皓煒、 藍嘉祺、張崇文
燈光師 Gaffer:林宏洋
燈光組 Electrician:曾宥運、葉丞遠
美術指導 Art Director:徐榮呈
藝人梳化 Make-up & Hair:曾芊菱
梳化協力 Make-up & Hair Assistant:鍾其甫
剪接師 Editor:謝佩芬
調光師 Colorist:蘇佩
歌名字體設計 Typography:劉興倫
側拍 Still Photographer:周浩詠
攝影器材 Camera Equipment:妄想機影音製作有限公司
‥‥訂閱・相信‥‥‥‥‥‥‥‥‥‥‥‥‥
▶訂閱相信音樂YouTube官方頻道 Subscribe YouTube
-- MV首播、新歌搶先聽、獨家花絮
http://bit.ly/YTBinMusic
➩ 麋先生MIXER ➩
facebook:https://fb.com/MixerMiSir/
YouTube:@麋先生MIXE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ixerband_official
Weibo:https://weibo.com/u/3739854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