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效應】愛自己始於看見與理解內在創傷
文斯費利帝一名相當知名的減重診所醫師, 他將一名名為唐娜53歲的婦女,靠著他的減重計劃成功了剪了大約45公斤,結果在短短六個月又胖回來。費利帝醫師 我相當挫折,他之前明明表現得這麼好,他的努力明明換來的成功...怎麼會又回到原點?
費利帝醫師決定找出原因, 他對病人提出一連串的基本問題:你出生的時候有多重?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多重?上高中的時候有多重?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
本來他要詢問唐娜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時,他一時口誤:“你在第一次性行為的時候是幾公斤?”
唐娜想都沒有想直覺回答:“18公斤“
”18公斤?“費利帝非常驚訝,以為自己聽錯了。
唐娜垂著頭說:”那時我四歲,是跟我父親。“
類似的個案故事層出不窮,一旦他的個案遇到新的男性對他們展開追求, 他們又會復重。
費利帝心想:會不會是他們的潛意識透過增重,想辦法保護自己不要再次受創? 說不定體重就是心理和情緒上界線,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為了理解虐待與肥胖隱藏的關聯,費利帝醫師開始在減重門診諮詢時,進一步理解個案早年的遭遇。 他驚駭發現,似乎有一大半的病人都曾經遭到性侵。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得
當我們遇到壓力情境或是創傷事件時,往往會啟動”戰或逃或靜止反應“,而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底下生存,我們的大腦就會一直啟動壓力反應,讓我們得以在這個危險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過去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創傷經驗會讓我們被生理上的恐懼與無助淹沒、製造出無法承受的情緒紊亂,減低自我效率以及自我控制的感覺等。
因此,當我們童年逆境經驗越多,壓力反應系統就要越頻繁、越強烈地對多種壓力來源做出反應,可容忍的壓力反應也就越可能變成惡性壓力反應;經歷過負面事件,不但會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還會影響發育中的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甚至是連帶改變細胞讀取和轉錄DNA的方式。一旦壓力反應系統失調,就會產生年所生物反應,身體的系統器官也會開始出現各種毛病。人體有點像複雜、巨大的瑞士錶,每一系統要是發生什麼事,心血管系統也會受到波及。
以上的段落皆取自於”深井效應“這本書。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腦海中不只有整理出自己曾有過的童年逆境,也想起我身旁的親友與個案們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性。
他明明是一位上市上櫃公司裡的高階主管,身旁也都有女性主動對他示好,他卻不敢進入太深層的關係當中。
當我們談了幾次之後,他才娓娓道來他內心真實的恐懼:“你知道嗎?每次女人一掉眼淚的時候,我就想起我媽瘋狂起來的樣子,她會拿起愛的小手抽打我,一邊掉眼淚,一邊數落著我爸的不是、還有我奶奶怎麼苦毒她這個媳婦...
有次我終於受不了了,把我媽媽對我做的事情跟我爸爸說,我爸居然說:哭什麼?!男孩子連這種事情都不能承擔!以後怎麼承擔大事!不准哭!用你的腦袋想想怎麼辦!”
“老師,你不要看我現在這麼成功,其實我之前創業失敗過,那時候的女朋友還跟我說,這樣我爸說你買不起房子,叫我不要跟你在一起吃苦....她哭著這樣跟我說,可是還是離開我,我覺得每次看到女人的眼淚就好像準備要被傷害的感覺,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我很可笑還是很軟弱?“
#我們內心都有個受驚嚇的小孩
我想說的是,或許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受到驚嚇的小孩,卻難以表達自己內在的苦與軟弱,尤其是我們的文化鼓勵著男性應該要堅強且勇敢,甚或是理應要五子登科,這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樣態,往往忘記了我們是人,我們會受傷也會有所限制,也忘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以及這個社會所給予的資源與階層上的不平等。
不論是在心理學臨床研究中或是于玥的經驗裡頭,確實也發覺男性確實不擅長求助也不容易表現自己的苦痛。
在”我已經夠好了“一書中一位被訪談的男性這麼說著:「我們男人也會自卑,深切的自慚形穢,但是當我們接觸外界,分享自己時,情感卻大受打擊。 而且不只其他男人這樣對待我們而已,當然他們會痛扁我們,但是女人也是如此。你說你希望我們展現脆弱和真實的一面,但是少來了,你們根本受不了,你們一看到男人那樣,就覺得噁心。」
其實我真正想說的是,當我們在一個長期處在高焦慮與高壓力的環境當中生存時,是很難展現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我們會處在惡性壓力反應之下,自然難以放下防備、難以與他人親近、就好像是刺蝟一樣處於備戰的狀態,長期下來也會對身心造成巨大的影響。
如果我們能夠對自我這麼受傷與震驚的內在小孩有多一點的疼惜,停下來對自己說:“沒關係,你會這麼震驚與不知所措是正常的,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陪你一起面對。”這將會讓我們對待自己的傷痛更加理解與接納一些,也會更同理看待其他人的苦難。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裡頭提到治療師在協助個案探索自己防備性與挑剔性的行為是怎麼來時,如果停止挑剔伴侶的話,那個案會發生甚麼事?(p.315)
個案回答:「如果我批評別人,別人就不會來傷害我,如果我表現得很完美,就沒有人會批評我。」
治療師邀請個案感謝內在的挑剔專家,讓它免於傷害和屈辱。個案放鬆了一些,更進一步探索挑剔專家是在保護著誰。
個案看見七歲的自己被父親瘋狂鞭打著,不知道該如何抵抗,只能尖叫。而他內心便長出挑剔專家,不斷責備那個小男孩,說他是一個懦夫;治療師邀請個案傾聽那個小男孩的聲音,並且想像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他,坐上時光機回到當時的場景,保護小男孩並且帶走小男孩到別的地方遊玩。在治療過後,這位個案也較能夠在親密關係裡自在地與伴侶相處,挑剔性的話語也減少了許多。
我們成長的過程往往會發展一種慣性的模式去對應這個世界,這個模式可能一開始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但發展過度甚至太過僵化時,反而會因此阻礙我們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因此,倘若花點時間陪伴自己,不帶著批判的心情,只是好奇與真誠的心傾聽自己的內在,便得以在關係中活得更自在與親密。(更棒的是,還可能減重?)
除此之外,在深井效應一書也提及,好好地睡眠、運動、足夠的營養、健康的人際關係以及正念也得以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更足夠的安全感。其實于玥也認為我們常說身心健康,意味著生理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生理,依照中醫的角度也認為我們的體質與飲食也會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倘若我們能夠先從"好好照顧自己的生理需求"開始,那便是愛自己的很大一步了。
#深井效應 #創傷知情 #愛自己
延伸閱讀:
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 張沛超著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娜汀.哈里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介紹 訪問作者: 陳雪如 內容簡介: 第一線校園心理師,寫給青少年陪伴者的溝通指南 3大關鍵思維×4項家長覺察×6種頭痛情境 全面解讀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針對青少年...
不擅長 親密關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所以不離婚」這種理由而委曲求全留在婚姻裡的人,還真不在少數,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而且,說出來有種特別悲壯、偉大的感覺。但其實,這不過是一次隱蔽的自欺欺人罷了。
很多做了父母的人,在面對很多事情時,因為自己的力量不夠而做不到,就用這個藉口包裝成「為孩子犧牲、奉獻的無奈之舉」:
「我是為了孩子才不去工作的。」
――真相可能是:你對自己是否能駕馭好一份新工作沒有信心。
「我是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才天天加班賺錢的。」
――真相可能是:你不擅長面對跟家人的各種狀況,所以想逃到工作中。
「我有孩子,所以沒有時間進修。」
――真相可能是:你追完了一部又一部幾十集的連續劇。
「我是為了孩子才不離婚的。」
――真相可能是:你害怕要獨自面對完全未知的生活。
「我是生完孩子才變胖的。」
――真相可能是:你內心沒有足夠的力量做到自律的生活。
「一切為了孩子」這個理由簡直變成了萬金油。這種做法自我安慰的效果很好,卻不利於我們看到自己真正的核心問題,並去突破它,升級自己,進而獲得開啟全新生活的機會。
這種「因為孩子,所以不離婚」的婚姻彼此是沒有尊重和信任的,都只是物化對方,把對方當成一個保持家庭完整的工具。這樣的婚姻即使是表面的平靜也維持不了多久,出現更大的問題只是遲早的事。
.
本文摘自
《#承認自己不那麼好的你_會愛得更好》
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
.
作者:周梵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以孩子為理由,而不願面對自己的困境的父母,在我們文化中相當常見。
這種家庭很冷,因為不一定有愛,不安、怨憤倒是常見。物理上,父母是都在;心理上,我們到底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環境?
這樣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示範的又是什麼樣的親密關係呢?
很多時候,孩子還沒充分認識父母,就因為某方的拉攏同盟,而內化了對另一方的失望與冷淡。然後,對父愛或母愛的渴望,也就在悲憤的情緒下被掩蓋,甚至因為偶爾覺知到有這樣的渴望而有罪惡感。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祝願您,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儘管要面對不安與恐懼!
不擅長 親密關係 在 白瑜 心星占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親密關係是否要繼續走下去要看這幾點
最近大S、王力宏、黃曉明的婚姻狀況成為討論的焦點。我們不鼓勵八卦,但 #透過別人的故事做自己的人生功課,確實有助於我們拿來借鑑、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關於伴侶關係,歷來傳統都是「勸和不勸離」,也有新興思想勸人「分手快樂」。但是親密關係是自己的,要不要分開得自己決定。兩個人的關係遇到關卡,舊情有、新恨也不少,要不要分開,大部分人是想不清楚的。有的人一拖很多年,分不開、放不下;有的人過於激進,一吵架就鬧分手、鬧離婚,真的衝動了又後悔⋯⋯
#親密關係是否要繼續該怎麼判斷呢?
有這些現象出現,就到了要考慮「親密關係是否要走下去」的階段:
1.不管什麼原因,心裡的糾結、困擾、開心都不想和對方分享。
2.想到用錢的方式,就覺得對方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實際狀況或感受。
3.話不投機半句多,吵架沒有結論、聊天更是生疏、冷戰頻頻。
4.家族之間的間隙多,自己不能接受對方的家人狀況,或者,對方不能接接納自己的家人。
5.兩人之中,有劈腿、外遇、舊情難了的問題,不管是肉體還是精神上的。
6.生活中的小事就能引起兩人之間的戰爭。
7.兩人之間互相不願意配合、妥協、包容、理解,各自立場鮮明不退讓。
8.心裡的秘密越來越多,性生活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9.兩人之中,有人得意忘形、有人故步自封,不在共一個思維頻率中。
10.對未來的計劃和期待完全不一樣,各執己見。
11.兩人已經很少同時出現,也沒有朋友、家人的交集。
12.說不出哪裡不好,但是感覺已經變了,完全無法與他共度生命每一天。
以上狀況,如果存在8項以下的問題,我認為,親密關係還屬於是正常狀況,沒有嚴重到要考慮分開。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關係還可以透過時間進一步磨合。這個階段,就算你氣到想換人,組成新的親密關係,還是會有一樣的問題。因為,就算伴侶變了,但你沒變啊。有些議題需要透過關係的互動,你才會去發現、面對、處理、改變、成長。所以,好消息是,你們的問題,還沒有大到需要完全切割關係才能處理。只要冷靜下來反思,就有機會回到當初的幸福狀態。這裡有一個錦囊提供參考: #平衡。(Bert Hellinger,2005)
#如何讓自己心理平衡是解決親密關係問題的關鍵。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兩個人之間的互動,需要完整的心裡平衡感。比如,A在感情上比較敏感、沒有安全感,K處於愛的理由,願意無條件給予安撫和照顧。而K擅長工作表現,事業方面的成功卻是以「生活上疏於照顧自己」為代價換來的,A看到這一點,願意替K著想,主動體貼對方生活方面的混亂和空虛,並給予支持。
A和K之間就算有其他問題,但因為各自不擅長的部分,對方可以很有力的支持自己——A因為K可以給自己情感上的安全感,K因為A可以給自己生活上的安定感——從而A和K可以達成兩個人之間心理需求的平衡。這樣的平衡,幫助他們在其他分歧上,保留了更多的空間和耐心去等待和溝通。就此可以順利度過磨合期,最終成為真正契合的親密關係。
上面1~12題,如果有4項以上是你的底線,但對方會毫無顧忌的踩踏。我認為,這段親密關係可能需要思考:是不是你們根本不適合。
#不是每一份親密關係的建立都來自於充分的互相瞭解。因為一時空虛、腦熱,錯把對方的「表現」看成「真實的個性」,錯把自己的「需求被滿足」看成是「愛」。等到熱戀期一過,荷爾蒙濾鏡關閉的那一刻,就會發現,對方跟本不在乎你的底線在哪,只在乎他想要什麼。你也不願意去妥協和包容對方的言行舉止。這樣的親密關係,就適合「 #快刀斬亂麻」。這時候 #不要苛責自己 的莽撞和昏頭,不要苛責 #對方不真實。雖然這段親密關係因為兩人彼此不夠瞭解,在關係的開始就註定了紛爭和錯亂,但至少有機會看清問題所在,各自不偏離各自要的軌道、回歸正軌,這一切都不會太晚。
🔔
一段親密關係,因為吸引、有趣、喜悅、需要而在一起,就會因為厭倦、空虛、分歧、不滿而分開。唯有在相處中找到你最需要的那個平衡,關係才能長久。
長久的關係是共同面對問題、一起解決、一起成長的過程。 #時間會讓這份共同成長的親密關係變成令人欽羨的故事。
思考一下,可以構成你心裡平衡的點,有哪些呢?
#親密關係
#白瑜
不擅長 親密關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介紹
訪問作者: 陳雪如
內容簡介:
第一線校園心理師,寫給青少年陪伴者的溝通指南
3大關鍵思維×4項家長覺察×6種頭痛情境
全面解讀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針對青少年的攻勢,擴大守備範圍。
一壘手解決「親子溝通」難題,二壘手掌握「親子教養」原則,
三壘手看守「數位成癮」問題,捕手看管「情感教育」議題,
游擊手應對「人際困擾」的強襲球,外野手則是接穩「情緒管理」的高飛球。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孩子都進化成青少年了,家長當然也要跟著升級!
出生於21世紀的小孩,他們所處的環境、即將面臨的難題,早就不同以往。
至於他們的照顧者,在教養下一代時也比過去更加艱辛。
在這個過度評價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好好長成完整的自己?
本書透過網路世代家長應了解的關鍵思維、應具備的覺察,
溫和而堅定的解決現代小孩在青春期最容易發生的問題,
正確掌握青少年的矛盾心理,為不擅長與孩子相處的家長,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你知道嗎?青少年的暴走,其實跟嬰兒的哭鬧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一個看起來很嚇人,一個看起來無害,但他們背後在傳達同樣無助的訊息:「我很不舒服,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表達,請幫幫我。」
青少年照顧者在青春期孩子大暴走時,要教給孩子的,不是「脾氣好一點」或是「放尊重一點」,而是教導孩子如何控制情緒,並發展談判技巧,學習協商與溝通。
關係是傷也是藥,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孩子長成更好的自己。每一個大人都當過青少年,或許你曾經想過用同理心來應對他們,以為這是最好的教養方式。但在你試圖用經驗來指導孩子之前,請先想想現在的狀況是否與過去相同。
本書所謂的青春期,泛指12-22歲這個階段。不要懷疑,即使是已經成年的孩子,也仍存有青春期的煩惱,延遲長大。離不開手機、人際關係失衡、家長過於忙碌疏於溝通、選擇太多看不到未來……網路世代的孩子在步入青春期時,面臨著比過往世代更加艱鉅的成長挑戰。
作者簡介:陳雪如 Ashley
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畢業,現為Ashley心理科學苑創辦人、企業課程講師、大專院校輔導老師。擅長領域包含協商談判、人際溝通、親密關係、親子教養、情緒調適等。
深耕於青少年輔導十餘年,深信家庭是一個系統,家人彼此間會互相影響,提倡以正向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期待他們能發展出足夠的心理素養,以面對未來變動快速的世界。
專業證照:諮商心理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家長講師、NLP專業執行師、國際催眠執行師
作者粉絲頁: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出版社粉絲頁: 親子天下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