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產後憂鬱這麼久,我終於等到這本好書《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作者鉅細彌遺描述自己生產、產後低潮、憂鬱演變到產後精神病,以及如何靠著醫療與親友的愛走出來的心路歷程。鼓起勇氣寫下這本書,是他給自己最後的處方,希望藉此療癒自己以及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憂鬱的真實樣貌。
作者寫實的內容,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數度哽咽,許多清晰的場景和情緒也讓我不斷回憶起過去憂鬱的媽媽們和我的分享:「生了一個孩子,我的身體的某部分就此被割去」、「還好月中的窗戶是鎖死的,不然我好想跳下去」、「生完後覺得心好慌,不敢和自己獨處,我也不知道我在怕什麼」有次聽到最後情緒太滿、胸太悶,我竟反過來和產後的朋友吶喊「到底為什麼我們女人得承受這些!」
另外,作者發病時的幻聽、偏執暴怒和疑心病也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產後一年仍在網路上有許多負面、破碎的情緒發言。回想當時我心中竟浮現殘忍的疑問「怎麼這麼久憂鬱狀況還沒改善,生一個孩子性格變得好奇怪,」又讓我流下羞愧的眼淚。我這所謂專業人士實在太狹隘、武斷、無知,才會有這種毫無同理心的想法。
我認為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媽媽族群,作者針對產後照顧提出的多元面向,更適合每一個被媽媽生下來的我們閱讀。
**產後憂鬱症有時候就是沒有原因
首先,作者強調產後憂鬱症未必有明確的病因。她是白人中產階級、衣食無缺,產後有先生二十四小時強大的支持、母乳量充沛、也沒有婆媳衝突或世代間的育兒矛盾,英國醫療體系更提供多次產後到府的探視照顧。
在各項條件近乎「完美」的狀況下,她還是發病了,單純是因為她「剛好生了一個孩子、運氣又不太好」。
的確,在過去很多人認為產後憂鬱單純是新手媽媽育兒沒經驗,壓力太大才會發病,把孩子給別人照顧、睡飽就會「好」了。然而當醫療端漸漸了解此疾病後就發現,產後憂鬱受生理、心理和社會影響的複雜疾病,觸發的因子除了孕期、生產過程的不順、支持資源不足,還包括個人荷爾蒙的變化(例如曾有嚴重經前不悅的發生率也較高),甚至有生產經驗的孕婦發生比例還較高。
但我要提醒的是,統計疾病成因,是讓我們對疾病的發生更警覺,提早預防,降低傷害,而非硬把每個憂鬱的媽媽做分類。因為就是會有一些人和作者類似,找不出任何風險因子。執著於歸納原因,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她們自我懷疑而不敢求助。過去就曾有女生和我說,她的先生是神隊友、寶寶是滿月就睡過夜的天使,產後兩個月體重就恢復正常,但她還是覺得心情很糟、動不動就想哭,後悔結婚生子,覺得整個人生都被改變。但她和朋友訴苦時卻被冷回「妳明明沒怎樣啊!想太多了吧!」讓她不敢再和他人抱怨,甚至指責自己不知足。
**當媽媽呼救時,不任意評價、給建議
因此我認為要幫助產後低潮的媽媽不進一步惡化成憂鬱、精神病,第一步就是要認知到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即使她看起來好好,風暴仍可能無預警降臨。就好像不菸不酒健康生活的人也可能罹癌一樣,當朋友呼救時,請先別急著質疑、否定她們。
作者也建議,對於產後的媽媽最好的方式就是當她的啦啦隊,相信媽媽的能力與直覺,讓她來決定你能幫她什麼,而不是急著和媽媽搶工作。
即使你是出於好意,也請等媽媽主動開口,再給意見。就算你生過好幾個健康的孩子,也不要把自身的經驗強加在別的媽媽身上。好比「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帶小孩的啊!妳以後就懂了!」、「這個妳不行啦,我有經驗,妳先休息讓我來,」原因很簡單,因為寶寶是她的,不是妳的。
這也讓我想起,許多媽媽憂鬱的原因來自於餵母乳的各種困擾,好比奶不夠、塞奶、漲奶痛、睡眠不足,當媽媽求助時,很多人都是安慰「太累就別餵了,不懂妳在堅持啥!」、「餵母奶也沒比較好,妳這樣根本沒時間陪孩子,」雖然出自好意但不僅無效還可能讓媽媽更退縮,更無助。
我覺得比較好的作法應是先表達對媽媽的支持、並理解她糾結的原因。最近我就有一個哺乳媽媽,回診一坐下來就哭,說自己頻頻塞奶、發奶食物吃一堆仍不夠寶寶吃,不曉得該怎麼辦。我聽著也眼眶泛淚,除了握著她的手說「要不要繼續親餵,我們都支持你,」我也試著了解她堅持親餵的原因。原來她覺得大家都說母乳最好,所以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卻沒想到自己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是不是沒資格當媽媽。我後來告訴她「餵母乳一點都不算小事,母奶也不等於母愛,不需要靠餵奶證明你愛他、把他生下來你就是最棒的媽媽。」我相信這些話絕對比一句「那就別餵了」更有效果。
**男人也可能會有產後憂鬱
最後作者也強調,產後憂鬱絕非媽媽的專利,爸爸同樣會發生。在陪她度過這場風暴後,她的先生也產生創傷症候群,因此角色互換,輪到她來陪伴先生,夫妻間的關係也更親密。反觀台灣,對男性產後憂鬱症的關心和資源更少得可憐,爸爸不僅沒產假、經濟壓力變大,也因為無法在產後提供長時間陪伴與支持,在育兒的起點就被邊緣化。有些爸爸會感覺太太的注意力全轉移到新生兒,家中「地位」不保,再加上華人社會過度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即使憂鬱也不敢說。各種壓力炸鍋下,負面情緒往往扭曲成憤怒、不滿、冷漠、逃避,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夫妻在孩子一出生後,就開始衝突不斷、互看不順眼。
我認為要化解這些矛盾,除了政策上應儘速調整讓爸爸也有產假,縮短育兒進度落差外,更重要的是社會要給男人更多哭與脆弱的權利,性別分工不該如此刻板,伴侶之間本來就是互相照顧,彼此安慰,沒有誰該永遠堅強。
回到醫療本身,過去當然也有很多針對產後憂鬱的研討會,但多半偏向純學術的分享。若產科醫師、助產士、產後護理人員、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能多方交流遇到的實際案例,或許更能促進一線人員對疾病的了解,幫助到更多媽媽。好比書中提到英國到府關懷的助產士,第一時間發現作者白天在家畫大濃妝、神色有異,無需倚賴任何評估量表就將她列入高風險族群加強關懷。但在台灣,多半只請媽媽自填一份「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一位產婦就說,產後心情就夠煩、夠混亂了,表單文字生硬難以理解,看了根本一個頭兩個大,只覺得壓力好大又要被打分數,憂鬱指數瞬間爆表。
最後我想說的是,面對產後憂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衛教單張與口號,而是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混屯的狀況,用更溫柔、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受傷求助的媽媽。這本書,或許就是個最好的開始,推薦給大家!
#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
#防疫讀好書
「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心理創傷評估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心理創傷評估的原因和症狀,DCARD、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李政洋身心診所/包子居家護理所- 4題的簡短版-創傷後壓力症量表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心理創傷評估量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心理創傷評估量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武漢肺炎肆虐下防疫更需心理支持
武漢肺炎中國疫情不斷延燒,相對之下,目前台灣舉國投入防疫,未有嚴重大流行出現。然而,在媒體不斷播送疫情狀況下,不論是高風險的潛在接觸者,或是第一線醫療從業者,天天都處在極大的心理壓力下。
近日,Lancet psychiatry刊出一篇有關武漢肺炎心理健康的文章, 17 年前的SARS,是一場大型的社會實驗,讓我們更了解疫情後的心理狀況。在肺炎病毒蔓延的當下,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常被忽略;但病毒的流行過去,災難過去之後,後續的社會重建工作,其實才正要開始。
流行病所造成的心理衝擊,和天然災害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需要的時間更長,帶給人們日以繼夜的恐懼,但那恐懼是看不到的,而且非常的細微,一點一點地改變日常的生活。人們會極度恐慌,有了什麼風吹草動,就會反應過頭;譬如最近的搶購衛生紙的風潮。加上社群媒體廣傳的小道消息,都助長了這股氣氛。
本文作者為高雄在地精神科醫師陳璿丞醫師,他針對疾病流行期間的心理衛生議題,提出幾點觀察。他認為,我國政府吸取17年來的經驗教訓,在以下兩點做得非常好,團結了台灣社會,最小化了群眾恐慌:
1.疫情公開透明,每天的定時記者會,讓社會大眾知道目前最新狀況、還有政府立即反應的措施
2.公開回應和打擊謠言,減少民眾的恐慌。
但在受影響族群的心理衛生層面上,作者也倡議:
1. 我們有國家級的防疫專線 1922; 希望也有國家級去支持民眾和醫護人員心理上的支持。
2.對於被隔離或是第一線的醫護、工作人員,有一個完整的心理支持計畫(流行期、還有流行結束後的復原計畫,這些人都是壓力後創傷症候群和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
3.如果行有餘力,可以針對上述人員定期做憂鬱、焦慮量表的評估,並且有心理專業人員早點介入。
4.對於第一線人們還有隔離中的人,給予壓力處理的指導。
我們希望,在防疫戰爭中,除了給予一線人員最好的裝備,全國輿論也要做他們的後盾,更要有適當的心理支持管道,來處理高度的壓力。而那些罹病、被隔離、或是從中國撤回的國人同胞,在高度不確定的狀況下,也該協助他們安心接受治療,相信在這樣的機制下,我們的國家,能夠以更強的韌性,挺過病毒的挑戰!
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蘇琮祺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透過製造誤解甚至妖魔化醫療介入,只會讓原本需要接受生理治療的孩子受到延誤。
也許,出現注意力缺失、過動或衝動情形的孩子們,未必都需要接受藥物治療,但評估是否需要藥物介入的,絕對不會是未受過相關訓練的偏執狂熱者。
醫師才是鑑別診斷孩子是否需要使用藥物介入的專業人員。
醫療發展也許有其侷限,疾病定義或許不甚周全,但不該以攻擊甚至丟泥巴作為對此現況的回應手段。
心理社會介入應該採取合作的態度,讓各個面向的介入都能發揮最大效益。
" 任何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都會強調藥物治療和心理社會介入的同步實施有多麼重要。但為了強調社會應該投入社會資源,就說某某疾病是“陰謀”,藥物治療都是“不必要”的,這是哪門子的邏輯和科學? "
" 從什麼時候開始,醫療生物端的被重視,就等同於忽略心理、社會的介入呢?
本來是三個和尚一起挑水喝,為什麼這個名為「醫療」的和尚能夠出很大的力、能夠做出很驚人的改變的時候,就會變成“這一切都是「醫療」的錯!害得「心理」和「社會」這兩個和尚一直在偷懶!”,做出這樣的結論呢? "
近期兒童精神醫學會特地因應立法委員對「注意力不全過動症」(ADHD)的質詢而發表了一篇聲明,但何以如此大費週章?其實有很大的部份,是因為某些持反精神醫學立場的團體,從不斷的抹黑精神醫學,到侵門踏戶甚至想要誤導立法委員,可能造成國家級的重大傷害,才導致精神醫學界不得不有所反應。
這類對精神醫學的抹黑,在台灣前前後後至少有二十年的歷史了。加上近幾年,由於心痛台灣對特殊兒童教育需求的資源不足及漠視,原本應該站在同一陣線,為爭取心理健康資源而共同奮鬥的有識之士,竟然在這些特定狂熱者的操弄下,莫名其妙的成了反醫學、反科學的幫凶。
拿個學校教育當比喻,今天我可以怪罪學校不認真教歷史,但可以因為學校比較重視數學,就認定數學老師是歷史老師的敵人?
任何一個精神科專科醫師,都會強調藥物治療和心理、社會介入的同步實施有多麼重要。但為了強調社會應該投入社會資源,就說某某疾病是“陰謀”,藥物治療都是“不必要”的,這是哪門子的邏輯和科學?
在這種攻擊社會制度,就要連帶找個稻草人一起來打的氛圍之下,精神醫學已經被抹黑到連其它科別的專業人士,都到了要投鼠忌器、諱莫如深的程度了。
兒青精神醫學的專家陳錦宏醫師就舉了個很鮮明的例子,一篇由兒科醫師兼媒體紅人黃瑽寧醫師所寫的文章《法國小孩沒有過動兒?》http://verywed.com/vwblog/veryWedHappyHome/article/218545 就是箇中代表。
這篇文章,依我的觀點,並沒有讓黃瑽寧醫師的專家地位有所減損,但卻因為他寫作的方式,勢必造成很大的誤導;也許黃醫師並沒有刻意想討好當前社會某些「政治正確」的狂熱者,但他很明顯的放大了錯誤的資訊,卻將符合科學的資料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帶過,再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企圖兩方都不得罪,但我認為這實在不是享有媒體光環的專業人士所應該有的態度。
黃醫師這篇文章的一開始,就提到了一篇2012年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所刊登的一篇標題為「為什麼法國小孩沒有過動兒?」(Why French Kids Don't Have ADHD)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why-french-kids-dont-have… 的文章。
接著黃醫師開始了超過1200字的論述,包括說明美國和法國有多麼的不同,法國如何的重視心理層面、不去用過動症的量表、而法國又如何的用另一套診斷系統(文中也暗示美國的DSM系統是藥廠所操控),所以才能讓法國“沒有”過動兒。
這…看到這裡,我幾乎都快被說服,也開始相信決大多數看過這篇文章的一般民眾會相信的事了:“黃醫師是專家,他都說法國比較重視心理所以就不會有過動兒”、“黃醫師是名人,他都揭穿美國的診斷是藥廠在操控了…”
是啊,但如果讀者耐心的看下去,就會發現在這篇文章過了一半之後,才會發現黃醫師繼續寫著:「…好啦,現在正反方都有了,究竟我自己是怎麼看待ADHD這個議題呢?…」,哇咧…香蕉你個芭樂!到這裡,才是「“我自己”怎麼看待」喔!那前面寫那一大缸在寫什麼?!
這個答案,只要點進「法國沒有過動兒」的2012年英文原文,其實就會發現黃醫師1200字的論述裡,有80%以上都採用那個作者 Marilyn Wedge的說法和觀點,只在這段論述的最後,用約200字的篇輻指出有專家說明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實際的研究法國的ADHD患者和美國的比例幾乎相同,也說明了法國因為文化上不愛用藥,結果造成了很多傷害。
這些反對「法國沒有過動兒」文章的論述,都是舉國際知名的科學研究、找兒童心理學專家的意見,其實就連《今日心理學》網站後來都登了一篇打臉文,找一位在法國待了十年,而且同時具有美國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資格的 Stephanie Sarkis 寫出一篇專訪文《法國兒童真的有ADHD》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french-kids-do-have-adhd-… ,文中列舉了法國研究的疾病盛行率,說明了不愛用藥的文化,讓很多法國病童因此有更高的入獄率、吸菸率和輟學率。
如果說在法國待十年的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的話不值得信賴,那麼原本寫那篇法國兒童沒有ADHD的作者又是何許人?一個專門提供過動症資訊的網站,就在2015年的文章《法國小孩沒ADHD?他們當然有!》http://adhdrollercoaster.org/…/do-french-kids-have-adhd-su…/ 直接起底 ,原來當初寫那篇文章的 Marilyn Wedge 拿的學位是「社會心理學」,根本沒有接觸兒童心理或精神醫學,更不可能有什麼對兒童的臨床實務,而且 Marilyn Wedge 的網站上自我吹噓說她發表過眾多學術論文,但上學術論文搜尋網站 PubMed 或 Google Scholar,卻完全找不到這位作者的任何論文!
這也是我為什麼看完黃瑽寧醫師的這篇文章會很想吐血的原因。
一位兒科專家,前半段拿超過80%的篇幅,去傳播一個跟網路神棍差不多地位的傢伙的論點,但只拿6分之1的字數輕輕帶過真正國際期刊的盛行率調查和其他專家的反駁,這樣會對讀者產生什麼樣的誤導,不是傳播專業知識的專家應該要特別小心的嗎?
如果我拿80%的文章,去收錄路邊收驚的乩童所講的話,然後拿不到20%的字數來講兒科期刊上的資料,最後結論是「也要人、也要神啦!看兒科醫師是一回事,小孩子哭帶去收驚也不能偏廢」,我才不相信兒科的專家們不想把我罵到死才怪!
至於最後黃醫師的「…我自己怎麼看待…」,雖然說的是很政治正確、兩方都不得罪,但是我還是必需強調一下,為什麼要把生物、心理、社會的面向,放在光譜的兩端呢?
從什麼時候開始,醫療生物端的被重視,就等同於忽略心理、社會的介入呢?
本來是三個和尚一起挑水喝,為什麼這個名為「醫療」的和尚能夠出很大的力、能夠做出很驚人的改變的時候,就會變成“這一切都是「醫療」的錯!害得「心理」和「社會」這兩個和尚一直在偷懶!”,做出這樣的結論呢?
我再講白一點,其實只要「心理」和「社會」能夠無限上綱,那幾乎什麼人類的缺陷都可以彌補了啊!拜託!連乙武洋匡都可以有50個婚外情的對象了,誰不知道只要這個世界在心理和社會層面上給予極高度的資源,就可以彌補掉任何殘障?
問題是,我們的世界現在就是做不到啊!
最後再借陳錦宏醫師整理的資料,這些都是國際第一流期刊的研究成果,ADHD藥物可以:
降低頭部創傷 34% ( JAMA Pediatrics,2015)
降低意外傷害 43% (Lancet Psychiatry ,2015)
降低自殺事件 18%(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4)
降低犯罪率 32-41% (N Engl J Med, 2012)
降低毒品使用 31-85% (Pediatrics, 2014)
這個世界是很殘酷沒錯,但沒有一個醫師希望世界長這樣。每一個爸媽都不想自己的寶貝被當成是異類,可是要知道…怪罪這個世界很容易、責罵這個社會很簡單,可您的寶貝終究還是要在這個世界活下去的,不是嗎?
精神科醫師只是花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科學研究,發現有方法可以讓父母的心肝寶貝,能夠擁有在這個世界好好活下去的能力,我們從來沒有要因此讓這個世界繼續殘酷、也沒要提供這個社會更多繼續壓搾孩子的正當性啊!
醫師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我們就是不能用自己的道德價值判斷,去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權益。所有的醫師都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更寬容的對待小孩,但是…,至少法國告訴我們,只有社會的寬容,終究是不夠的,這點請用科學的眼光來面對現實。
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委託研究- 保護服務司- 衛生福利部單位網站兒童及少年家內性侵害被害人社工處遇模式之研究-安置評估 ... ... <看更多>
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李政洋身心診所/包子居家護理所- 4題的簡短版-創傷後壓力症量表 的推薦與評價
4題的簡短版-創傷後壓力症量表,快速評估創傷後壓力症的可能#心理創傷https://www.leepsyclinic.com/2020/11/Short-form-PTSD-Checklist.html. ... <看更多>
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 在 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台灣心理創傷評估量表」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委託研究- 保護服務司- 衛生福利部單位網站兒童及少年家內性侵害被害人社工處遇模式之研究-安置評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