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都市設計講堂紀實 ▌深層時間中的城市:都市設計視角下的波士頓
由基隆市都市發展處主辦之「台灣都市設計意義與核心技術講堂」(簡稱 #都市設計講堂 詳見 Vision Thinking 看好基隆 ),#第四場 由成大都計黃崑山老師主講波士頓戰後都市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孟宗參與這場講座後,為山海之間的基隆,寫了一篇心得文聯想海濱的波士頓。
波士頓,都市設計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相關的實踐出自於60年代「聯邦推土機」的都市更新計畫的失敗反省。「相對於建築專注於的身體的尺度,而都市計畫專注於的政策的大尺度,都市設計希望能夠藉此來搭接尺度之間的斷裂,同時作為都市轉變的新觸媒。」
麻省理工學院林區(Kevin Lynch)認為,一座好都市必須讓人可以想像、具有可讀性,他歸納出著名的城市意象五元素,分別是:專指移動可能性的「通道」、線性關係斷裂、交換之場所「邊緣」、匯聚與發散之「節點」、具有指向性的「地標」與強調內部同質性的「區域」。這套著重關係、強調感官特質的設計取向,有時候會稱為地方感(sense of place)。
都市設計不像分區管制(zoning)的強制警察權、都市更新的大規模直接干涉,更像是獎勵與規範並行「以黃崑山老師的話說,是「蘿蔔與棍棒齊下」,這就是一系列『私有公共空間』(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一種屬於私有產權,但鼓勵行人通行、穿越並且和人行道連接的準公共空間。
這座港灣都市受到清除式規劃的衝擊後,重新挖掘建築與都市計畫之間的尺度可能性。東北角的岬灣地形構成以基隆為首的系列港灣城市,在山海之間的腹地上孕育漁業、造船業,還有軍事用地的稜線構成山海之間的地景美學,孟宗說,他很期待有別於好萊塢式的地標思考,令人更加期待未來的地景治理作為發展方針的可行性。
#基隆
#都市設計
#波士頓
#孟宗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的推薦目錄: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在 姚松炎 Edward Yi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y Interview part: see 09:00 - 10:00
Discussion on POPS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in Hong Kong
http://news.tvb.com/…/pearlmagazine/5bfbb6aae60383605c9160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