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報
歐銀行業問題重重 德銀只是冰山一角
2016-10-17 編譯王惠慧/特譯
德國一向被認為是歐洲政治和經濟的強國,但在銀行業可不是如此。歐洲第三大、德國第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仍在一連串的問題泥淖裡掙扎不休,尤其在監管方面,背負著住宅抵押擔保證券(RMBS)誤導投資人案超過百億美元的和解金,其股價更是來到谷底。
德國一向被認為是歐洲政治和經濟的強國,但在銀行業可不是如此。歐洲第三大、德國第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仍在一連串的問題泥淖裡掙扎不休,尤其在監管方面,背負著住宅抵押擔保證券(RMBS)誤導投資人案超過百億美元的和解金,其股價更是來到谷底。
德商銀將裁員20%
《華爾街日報》報導,德銀的問題並不只是單一事件。規模較德銀小的競爭對手,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也宣布,計畫削減至多20%的人力,並縮小營運規模。另外,德國一些大型銀行也因全球航運業景氣低迷遭受挫敗。
例如,漢堡邦立北方銀行(HSH Nordbank)在2008年曾是全球航運貸款量最大的銀行,但在金融危機和新船供應過剩後,租船費率銳減,且船隻營利能力下滑,難以產生足夠收入支付貸款。德銀、德國商銀及兩間位於德國北部的銀行,也提供相當大量的航運貸款,現在許多貸款都已成了不良貸款。
正當歐洲其他國家銀行如義大利,忙著處理壞債,德國銀行業則充斥著更多結構性問題。報導指出,在德國,有太多銀行在同個空間競爭,而且不是所有銀行都必須滿足股東的需求,銀行業的整合也因立法和政治因素顯得困難重重。
德國除了大型私人銀行之外,尚有地方政府主導的儲蓄銀行,及出資會員所擁有的合作銀行,其中,只有私人銀行以營利為導向。
然而,自2008年開始,歐洲央行持續下調至負利率,阻斷德國許多儲蓄及合作銀行的財源,使得德國銀行業的穩固結構開始出現裂痕。
負利率讓銀行出現裂痕
為了生存,銀行間開始激烈地競逐市場的佔有率。歐央的數據顯示,2014年,德國是歐洲大型經濟體當中,人口與銀行數量比最低的國家,約4.5萬人就有一家信貸機構,相較於西班牙,每家銀行要服務約20.5萬個人。
銀行多到氾濫,成為德國銀行業積重難返的理由之一,雖說過度分工的銀行體系在幾十年前的歐洲甚為常見,但在其他歐洲國家,政府准許不同類型的銀行進行合併;反觀德國,法律禁止較大的私人銀行,如德銀和德國商銀,接管地區性的儲蓄銀行。
德國銀行業 整合困難
《華爾街日報》引述經濟學家Beate Reszat指出,「德國銀行雖然過多」,不過許多德國人十分仰賴儲蓄銀行,因此整合較為困難。Reszat也指出,「以當前的混亂情況,儲蓄銀行可能比私人銀行更值得信任」。
高密度的競爭也導致利潤被壓低。相對來說,市場較集中的法國銀行業則擁有較高的利潤。比利時智庫Bruegel資深研究員培倫(Nicholas Veron)指出,「非常集中的市場環境,為法國銀行業創造穩定且合理的高收入來源」。據研調機構FactSet統計,2015年德國地區性銀行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只有2.65%,而法國地區性銀行的ROE則有8.88%。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1042436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