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刊登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最新發表,指出腸道特定菌種的缺乏,可能造成小鼠出現社交障礙;而且將此菌種加入出現社交障礙小鼠的腸道,有機會反轉其部分行為缺陷。小鼠身上出現的這些社交障礙,令人聯想起一種人類疾病-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在未來的研究中,作者希望能夠了解益生菌(probiotics)對於神經發育缺陷疾病可能的影響。實驗一開始,作者餵食60隻母鼠高脂肪飲食,並讓母鼠進行交配生下小鼠。小鼠出生後和母親待在一起3個星期,接著便斷奶進入正常飲食。一個月之後,作者發現這些小鼠出現部分行為缺陷,例如接觸同儕的時間減少,且不會主動和其他同類互動。
作者將母鼠的腸道16S rRNA進行基因定序來觀察飲食對腸道菌落的影響,結果發現食用高油脂飲食的母鼠其腸道內細菌菌種的確出現改變。接著作者想知道,母鼠腸道細菌菌種的改變是否就是影響其後代出現行為障礙的關鍵。由於小鼠具有吃同類大便的習性,作者將母親為高脂肪飲食、自身出現行為缺陷的小鼠和正常小鼠關在一起,讓缺陷小鼠藉由吃正常小鼠的大便來獲得腸道菌落。實驗結果發現,缺陷小鼠的腸道菌落可完整恢復,且其行為缺陷問題也出現顯著的進步。
新聞出處:A single species of gut bacteria can reverse autism-related social behavior in mice《EurekAlert》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2016-06/cp-ass061016.php
蘋果新聞: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20160711/905865/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