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突圍【台灣半導體有世界話語權,網路世代也有機會!】
只花一週就寫出Dcard,連蔡英文都是「卡友」,林裕欽不到30歲便名列《Forbes》名人榜,儼然是台灣新創界偶像級人物。
創業之初,另一位夥伴簡勤佑因意見不合離開,林裕欽下定決心要當一位好的領導者。
他從自我管理做起,減去20公斤,重拾健康體態;硬把自己從夜貓子調成「晨型人」,每天5點45分起床,進公司讀書、思考、決策,光去年就買進上百本書,大量閱讀、學習。
他帶著年輕團隊往前走,更積極與其他創業者交流。擁有自律、利他特質,林裕欽要如何讓台灣的網路實力被國際看見?
-
🔥自我成長最佳夥伴!一鍵快速訂閱「#企業突圍電子報」,立即掌握最新產業成功案例、經營管理心法 >> https://bit.ly/30k0vuy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立 積 電子 dcard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該如何處理客戶的負面評價 》#每週Ruby說
▶想了解更多關於網紅行銷歡迎加入我成立的社團
網紅行銷點 Key Opinion Leader Point◀
不論是企業品牌或是藝人網紅
只要面對群眾就一定會面臨批評與指教
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出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產品
絕對會面臨到有人喜歡跟有人不喜歡的問題
在移動互聯網科技不那麼發達的年代
品牌的口碑一般是經過口耳相傳
或是花大錢來購買廣告宣傳所塑造出來的
但是在人手一支手機的時代
我們能打開google map就看到上千條店家的評論
企業或藝人的醜聞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傳遍全網
如何面對網路上批評的聲浪
可能是讓許多品牌感到頭痛的問題
有許多品牌經營者在面對負面評價時
第一個選擇的動作就是刪除加封鎖
這個動作雖然能維持表面上的和諧
卻容易把輿論戰場引向我們無法控制的地方
如PTT、Dcard
該如何處理負面評價這個問題
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大學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
似乎提供這個問題一個不錯的答案
就是不要刪除這些評論
這項研究中利用賽局理論所建構的模型中發現
我們可以將消費者分成「理性」與「非理性」兩種
理性的消費者會使用一切可用的資訊
主動推斷產品的相關訊息來決定購買與否
非理性的消費者只會從表面的評價來決定是否購買
且不做任何進一步的資訊蒐集與推斷
如果市場上只有非理性的消費者
品牌經營者在網路上只留下完美評論就是最好的經營方式
因為非理性的消費者會完全相信他們所閱讀到的內容
沒必要以負面的評論來迷惑他們的想法
但市場上不只有非理性的消費者
更多的是越來越理性的消費群眾
在這項研究中發現
每個消費者都對良好的評價持有正面的態度
但負面評價卻會對兩種消費者產生完全不同的後果
負面的評價會讓非理性的消費者對產品失去信心
導致他們傾向於不購買具有負面評價的產品
負面評價對於理性的消費者來說
卻反倒會增加他們對產品的信心
研究報告中指出
會造成這樣反差的原因是:
理性消費者認為只有真正質量好的產品
才有勇氣面對負面的評論
並且以此作為產品的反饋
作為後續積極改善的動力
品牌雖然在負面評論中失去了少量的非理性消費者
卻能透過後續的反饋
不但能彌補短暫的銷售損失
也拓展更多的理性消費族群來建立品牌價值
不論是經營企業或個人品牌時
面對負面評論最好的方法並不是將他刪除
這只會讓輿論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發酵
且可能引發無法控制的公關危機
蝴蝶姊姊愷樂在爆發小豬劈腿事件後
就因為狂刪IG留言引發網友不滿
導致更多網友湧入
並在其他不同的論壇中廣泛討論他刪除網友留言的不當舉止
反而讓事件再一次升溫
因此積極面對這些負面評論
以改進產品或服務的反饋
回應網路的質疑聲浪才是最好的處理方針 (或是上一篇文章「如何面對品牌的公關危機」提到的完全不回應也是另一種方式)
瑞士最大的電子零售商Digitec就曾利用負面評論做了一次成功的品牌行銷
他們將網路上的所有負面評論作為廣告素材
大張旗鼓的張貼在黃金地段的廣告看板上
以積極回應的態度來面對網友的負面評價
反倒讓Digitec刷了一波好感
#起點娛樂
立 積 電子 dcard 在 Emmy追劇時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馬英九總統期間基本上做了兩件大事,第一就是西進政策使大量台商轉進中國,導致台灣內部投資不足,薪資水準下滑(不要再推給金融海嘯,這個以前我已經駁斥過了,真的很丟臉)。
第二就是鬆綁開放中資。真的很棒,讓台灣資金去中國,使台灣內部投資空虛,然後大家就會覺得天哪我們好需要中資。這真的不知道該說是笨還是心機深。
馬總統時期真的是弱台八年無誤,真的不要再賴給金融海嘯跟歐債危機,房價漲最高就那時候,經濟不好房價高,真的不要再找藉口。
還好蔡總統調整了大方向,我支持蔡英文根本就是因為這些事情,我跟綠營沒有淵源,整個生活環境也沒什麼綠營的人(當然現在有很多了,以前沒有),但我有眼睛我會看。
———————
中資來台許可辦法 6 年未修、開放中資業別及中資控制力定義更近十年未檢討。他細數,製造業已有 95% 開放,包括關鍵的高科技積體電路製造業等,形同對中資「開大門」,「馬英九離譜的決定,為什麼不把它畫上句點?」專研資訊戰的沈伯洋警告,制度上的不作為,等於拱手把台灣的安全都讓給中國。待疫情穩定後,台灣反而會從最安全變成最危險的地方。
賴中強說,馬政府時期利用行政命令五次修正,不斷開放中資投資業別。在製造業的部分,已有 95%項目開放中資投資,包括積體電路製造業、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被動電子元件製造業等關鍵產業。
在服務業則累計開放 160 項、佔服務業項數 51%,涵蓋幾乎所有批發、零售業、電信業、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等。在用 BOT 引進民間資金參與的公共建設部分,累計開放中資 43 項,佔公共建設 52%。在馬政府任內,認為可引進中資參與的項目包括:公立文化機構及其設施、依法指定之古蹟、大眾捷運系統、輕軌運輸系、轉運站、車站等。
資訊戰專家沈伯洋:中資滲透資訊業分化台灣人 是中共最想做的事
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舉例,最近大同案沸沸揚揚,因為大同承包個人生物特徵系統、內政部移民署出入境電腦設備、全國戶政系統,甚至包括國防部參謀本部資通電軍指揮部公文管理系統。他反問,如果懷疑承包的公司是中資,會不會很怕?
適逢罷韓剛落幕,沈伯洋觀察,照理說台灣每次選舉之後容易歸於平淡,但從 2018 年到現在,每一次選舉後都造成更多族群的激化。從昨天到今天的觀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帳號在 FB 或 Dcard 上去分化台灣族群,而且只針對特定族群產生仇恨言論,希望有更多的抗議事件在台灣發生。
沈伯洋認為,只會在特定地方看到仇恨性言論,是因為中國對於台灣的個資蒐集不遺餘力,個資的蒐集越完整才可以針對人群做分類。做好分類之後,才可以知道哪一群人比較容易受到特定言論的影響。這種廣泛的個資蒐集,就要透過很多的公司在台灣做營運。
沈伯洋指出,更可怕的是,如果台灣本來可以蒐集到資訊的業者,直接被中資滲透。像是大同案,不要認為只是公司派還是市場派之爭。最重要的就是,今天購買大同股票的資金來源其實是很明確。若中資可以過來的話,根本也不用駭客,一天之內就可以把個資全部帶走。就更可以對台灣人做分類,然後再針對不同的族群來個別裂解、製造對立,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所想要達到的事情。
https://musou.watchout.tw/read/1CJ2rezTFhAoEXFstTOE